一口气100架苏25攻击机?90年代中国为何没进口呢?背后有何原因呢?

科学知识点 2024-10-05 01:53:31

在回顾中国军事装备发展的历程中,90年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当时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急于出售其军事装备以换取外汇,苏25攻击机作为一款性能优异的对地支援机型,自然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尽管有传闻称中国曾考虑过一次性引进100架苏25攻击机,但最终却并未成行。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即使再苏联的发展当中,尤其是在战机运动上,一定要提的一点就是苏25攻击机,又称“蛙足”,是苏联在80年代中期研制并批量生产的一款前线支援攻击机。该机以其强大的火力、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和较高的生存能力而闻名,苏25最大起飞重量为17吨,拥有8个挂点,最大载弹量可达4.4吨,能够挂载包括空地导弹、火箭弹、炸弹在内的多种武器,对地支援能力十分出色。

虽然说这一款武器出现的时间已经比较强了,但是苏25并非没有缺点,作为一款专门设计的对地攻击机,其航程和作战半径相对有限,且并不具备强大的制空作战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上,这一局限性可能使其面临较大的生存风险。

毕竟在现在的5G运用当中,需要有更多的共同应用,毕竟只有努力的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国家,鸭制住,而且在武器上这样的更新换代以及数据支持就显得更加有必要。

中国为了发展也做了很多都努力,当时的军事需求与预算考量,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事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有限的国防预算,中国在采购武器装备时必须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毕竟我们的经济基础不是特别的好,如果能够花最少的钱,来补充自己的话,那必然是一个最优选项。

在当时中国空军和陆军对地对支援型战机的需求确实存在。然而,与苏25相比,中国更看重的是能够同时兼顾制空作战和对地支援能力的多用途战机。在这一背景下,苏27战机的引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重型四代战机,苏27不仅能够夺取战场制空权,还具备一定的对地打击能力,更符合中国空军的战略需求。

此外,有限的国防预算也是制约中国大规模引进苏25的重要因素。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必须优先保障制空权的夺取,以确保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尽管苏25性能优异,但在中国空军眼中,其并非必需品。

在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战机逐渐朝多用途方向发展。俄罗斯、美国及欧洲各国相继推出了多种多用途战机,这些战机不仅能够夺取制空权,还兼顾了对地对海的打击能力,这一趋势使得传统攻击机的任务空间进一步缩小。

在这个时期,中国又迫切的想要有自己的一些战机来进行支撑,毕竟如果一直没有发展那么我们可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远。

与此同时,武装直升机的性能也日益增强,它们能够低空飞行、精确打击地面目标,并在战场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援,这些优势使得武装直升机逐渐成为地面作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过程中,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和引进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毕竟在早期的运用当中,我们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的,如果说在发展当中不能做更多的技术保证的话,那么可能显现出来的差距就比较明显。

90年代中国没有引进苏25攻击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更看重能够兼顾制空作战和对地支援能力的多用途战机,二是有限的国防预算制约了大规模引进苏25的可能性,三是随着多用途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传统攻击机的任务空间进一步缩小。

尽管如此,中国并未忽视对地支援能力的建设,而是通过发展多用途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战斗力。

目前来看,中国在一些军事发展上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按照同样的数据持续下去,表现也会更加明显,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些数据上的支撑。

0 阅读:207

科学知识点

简介:科学知识点:带你畅游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