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皇帝里,宋高宗赵构最是长寿,能活到八十一岁。不过,宋高宗在位时间可不是最长的,他五十六岁就退位了。那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就是宋理宗赵昀!宋理宗可是南宋第五个当皇帝的,在位能有四十年之久。那宋理宗到底算昏君还是明君?咱们可以把宋理宗的统治分成三个阶段来看。
宋理宗原来叫赵乌孙,他可是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不过他家境已经败落了。为啥?他爸死得早,他就只能跟着妈妈和弟弟在舅舅家生活。当时有权有势的史弥远想另立一个皇位继承人,就派人到赵氏家族里去找。这一找,碰巧就发现了赵乌孙,然后就把他接到宫里,还给他改了好几次名字,改成赵与莒、赵贵诚、赵昀。1224年的时候,宋宁宗去世了,史弥远假传圣旨,立赵昀做了皇帝。
宋宁宗统治后期的时候,史弥远都已经独自做宰相十六年。那时候,赏罚之类的事儿全由他说了算,皇帝,就只能在上面干瞪眼,啥意见都提不了,这情况就跟曹操和汉献帝差不多了。要是没有史弥远,宋理宗根本就没机会当上皇帝。所以,宋理宗就把朝政大权都交给史弥远了,还一个劲儿地给他升官加爵。就因为这样,在即位后的差不多十年里,宋理宗一直采取韬晦的策略,这说明他可不是个平庸的人,还很有心机。
这一理念在国家治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所谓亲政治国,就是执政者以亲民的态度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等工作。在亲政治国的过程中,执政者会深入民众,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想法,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会依据民众的意愿去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就像为民众量身定制一样,从而让国家治理更加贴合民众的利益,让民众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并且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民众的生活也会不断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233年,权倾一时的史弥远去世了,宋理宗这才开始正式亲政,年号也改成了端平。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宋理宗每天都和大臣们一块儿商讨治国之道,还在好多方面进行变革,大家都管这个叫“端平更化”。当时南宋王朝已经深陷统治危机了,宋理宗就搞了一连串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让南宋王朝没那么快灭亡。他先和蒙古联手把金朝给灭了,然后趁着这个机会又收复了开封和洛阳。
可是,这场军事行动没成功,反倒挑起了和蒙古人的战争。然后,宋理宗就积极安排抵御蒙古的事儿,把长江、淮河当成防线,还大力提拔了孟珙、余玠、赵葵、杜杲、吕文德等好多优秀的将帅。宋理宗那时候崇尚理学,想靠这个来拢住人心,得到士大夫的拥护。总的来讲,宋理宗在第二阶段,有做错的地方,可也有干得不错的地方。
宋理宗治理了二十多年,却没能挡住王朝衰败的势头,反而让时局变得更动荡了。而且上了年纪的宋理宗没了以前的那股子锐气,在统治的最后十年变得消沉起来。他开始纵情声色,懒得管朝政了。这么一来,阎妃仗着被宠就特别骄横,宦官董宋臣在中间揽权办事,丞相丁大全和马天骥也滥用权力、独揽朝政,还排挤那些和他们不一样的人。甚至都有人在朝堂门上写“阎马丁当,国势将亡”了。
后来,宋理宗把丁大全、马天骥那些人给处置了,可他又犯了俩要命的错儿。第一个错,在1259年的时候,宋理宗让贾似道当了右丞相、枢密使,这贾似道可没什么治国的本事。第二个错就是,宋理宗挑了自己那个先天不足、脑子有点问题的侄儿当继承人,也就是宋度宗。宋理宗最后的十年那可是昏聩得很。嘿,你说说看,宋理宗到底算是昏君,还是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