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晚年谈孙立人,直言:卖主求荣的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2-21 11:17:14

前言

嘿,你知道吗?孙立人和杜聿明可有不少的缘分!为啥这么说?当年,他俩可都是远征军的将领,在外面作战的时候,那可是搭档关系哟。

可谁能想到,晚年的杜聿明提到孙立人时,给的评价竟然是“卖主求荣的小人”。他俩当年到底咋回事?为啥杜聿明会这么说孙立人?

一、远征军

珍珠岛事变算得上是二战的一个转折点。1941年12月的时候,日本冷不丁地就去进攻美国的珍珠岛,这就相当于跟美国彻底闹掰了,太平洋战争就这么爆发了,而且这一回被卷入战争的不只是美国军队,还有英国。

日军不光朝太平洋上的美军动手,还把枪口指向了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不,1942年初的时候,日军就打进缅甸了。英军那战斗力真让人没话说,这事儿咱就先不提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英国被打得很惨,那叫一个狼狈。

难道又是蒋介石在讨好西方国家吗?在这里得替蒋介石说一句,中国和东南亚那可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要是东南亚被日本占了,中国的未来就更黑暗了。而且蒋介石还得靠滇缅公路,所以哪怕再难,也得保证东南亚不被日本攻陷。

不过在这儿得说一句,英国不光战斗力差,还特别无耻。他们根本就没把中国当作盟友,还担心中国要是在缅甸发展壮大了,会影响到他们的统治,可让他们自己去打仗又打不过。

在美国的从中调和下,老蒋可大方了,派了孙立人和杜聿明两人带兵去支援。中国军队一路跋山涉水,总算到了缅甸。大家都知道,缅甸的气候跟中国比起来那可差太多了,刚到缅甸,这两位将军就碰上了一件事。

二、产生矛盾

那时候,日军有一支才两千人的部队,就把七千英军给围起来了,还把人家的水源给切断了。这水源一断就是两天,英军可就受不了,军心开始不稳当,军队里好多人都说要投降。这时候英军的总指挥也很犯难,就说要是一天之内等不来支援,他们可以考虑投降。

咱们可能觉得这事儿简直难以置信,咱解放军可打过不少以少胜多的仗。但这种情况在西方可常见了,很快,他们就找到远征军了,想让咱们出兵去支援。敌军才两千人,人数差了三倍,可就是突围不出去。

那时候杜聿明正年轻气盛,当场就拒绝了英军的要求。这也是有原因的,远征军的战士们刚到缅甸,还没调整好状态,而且之前英军有过背刺我军的行为。

之前戴安澜将军也是去救英军的。那时候,戴安澜将军带着兵到了地方,哪能想到这些英军扭头就跑了,把我军留在后面给他们挡敌军的进攻,一点忙都不帮。

有好多原因凑一块儿了,杜聿明就不想出兵。那时候,他和英国那边吵得可凶了。再往后,两边都气得拍桌子了。杜聿明打心底里瞧不起英军,所以不想让自己手下的兵去送死。可咱们不管怎么说也是去帮他们的,关系也不能搞得太僵。

这时候孙立人站出来了,他说自己能从手下的38师里调出一个团的兵力去救英军。不过,这是有条件的,救你们行,但你们可不能到处乱跑,得在原地守上两天。这场仗打得可激烈了,好在最后结果还不错。

孙立人成功救出了被围的七千英军不说,还缴获许多日军的先进武器。这一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打得超有气势的大胜仗,也让孙立人一战成名。说起来,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为啥会有矛盾,这跟英军可是有很大关系的。

嘿,这英军,没消停一会儿就又开始搞事情了。这时候乘胜追击那肯定是再好不过的法子了。可到底该怎么个追击法,两边又吵起来了。孙立人的想法是把西线的局势稳住,确保远征军中路不出岔子。但英军,却想让远征军把兵力都放到英军的右边去。

英军那法子,就等于让远征军给他们保驾护航。可瞅他们之前干的那些事儿,杜聿明哪能信得过。这不,没一会儿又吵起来了。杜聿明不认可英军的安排,远征军战士的命也是命,哪能回回都让咱去当炮灰。

两边争来争去没个结果,这时候罗卓英为了保住双方的关系,就答应了英军的提议。英军的做法可真是让人惊掉下巴,他们身上根本就找不到军人该有的血性和刚强坚毅。这也就是之后孙立人将军带兵进入印度时会被美军夸赞的缘故。

三、矛盾激化

在后面的战役里,英军面对日军的时候,那叫一个贪生怕死。他们根本就没有抵抗的本事,全都躲在远征军的后面。你知道吗?孙立人好不容易把仁安羌夺回来,他们竟然又把仁安羌送给了日军。

他们叫38师的兄弟们掩护他们往后撤,可过了桥就想把桥给炸了。这桥要是炸了,38师的兄弟们不就完全成了日军的活靶子嘛。

孙立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拎着枪奔英军指挥部去了。他把上了膛的枪对着英军指挥官,这才让桥没被炸毁。

日军进攻太猛,英军抵挡不住,就想撤到印度去。还想让远征军在后面给他们打掩护。可杜聿明,经过之前那些事儿,对英军讨厌透顶了。他哪舍得让自己手底下的兵再去白白送命,就直接说要回云南去。

杜聿明安排孙立人的部队负责断后,孙立人却不答应。为啥?因为当时回云南就只有野人山这一条道儿,野人山可是原始森林,里面不但有毒虫,还有瘴气。孙立人觉得跟着英军去印度的话,伤亡会更小点儿。

那两人当时可是争个不停,到最后谁也没法把对方给说服。得嘞,两人干脆就这么分开,各走各的路了。孙立人带着兵跟着英军往印度撤了,杜聿明,就带着他的部队从野人山回云南去了。

得说一下,野人山那可真是特别危险。当时杜聿明手底下有一万多人,可从野人山出来之后最终回到祖国的就只剩三千人了。就连杜聿明自己,在野人山走了一回,都大病了一场。孙立人的部队,伤亡情况就少多了,除了牺牲的战士,其他人都安全到达了。

就因为这事儿,杜聿明特别不喜欢孙立人。到了晚年,杜聿明还说:“他就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在杜聿明心里,英国人对远征军那样,可孙立人还肯给英国人打掩护,这不是在巴结讨好英国人嘛。

结语

其实真要仔细论起来,这两人也说不上谁对谁错。毕竟都是为自己的士兵着想嘛。杜聿明觉得英军不讲信用,就果断离开了;孙立人,他认为不管英军咋样,让将士们保住性命才是最要紧的。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