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宪法法院驳回总理弹劾案的余波未平,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即将站上被告席。这场牵动朝野的司法博弈,不仅关乎明年总统大选格局,更暴露出韩国社会深层的政治裂痕。就在弹劾案宣判当日,韩国外交部紧急致电中国驻韩大使,试图在外交层面稳住阵脚。
随着宪法法院8名法官以5:1的悬殊比例否决对韩德洙的弹劾,在野阵营遭遇重挫。判决书明确指出,总理搁置任命宪法法官的行为虽涉嫌违宪,但缺乏直接参与"紧急戒严行动"的证据。这为后续尹锡悦弹劾案埋下伏笔——若无法证明总统存在实质性违宪行为,弹劾动议或将面临更大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宪法法院现有8名法官中,4人将在未来三个月内陆续退休。若尹锡悦弹劾案拖延至9月中旬,审判席将缩减至6人,届时需全体法官一致同意才能罢免总统。这种制度设计上的时间压力,迫使在野党必须加速推进司法程序。
共同民主党党首26日将迎来《公职选举法》二审,这场审讯被视作左右其政治命运的关键战役。根据韩国选举委员会数据,李在明在最新民调中维持32%的支持率,较执政党候选人领先7个百分点。若二审维持原判,这位最大在野党领袖不仅面临1.8亿韩元罚款,更可能失去2027年总统选举参选资格。
法律界人士分析,首尔高等法院或将参考2022年朴槿惠案判例。当年朴槿惠因"亲信干政"案被判20年有期徒刑,但宪法法院在弹劾审理中仍坚持程序正义原则。这种司法传统意味着,即便李在明二审败诉,其团队仍可向大法院提起终审上诉,争取在4月国会选举前完成司法流程。
弹劾风波引发的政治震荡已波及外交领域。韩国外交部次官补郑炳元在判决公布后两小时内,紧急约见中美日等12国驻韩使节。其中与中国驻韩大使戴兵的35分钟通话尤具象征意义,双方就维持供应链稳定、控制半岛局势等议题达成三项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韩贸易额在政治动荡的6月逆势增长9.7%,达到386亿美元。这种经济依存度促使韩方在外交沟通中采取务实姿态,即便面临国内政治压力,仍强调"不会单方面改变对华政策基调"。
韩国社会研究院最新民调显示,尹锡悦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意识形态差距创下1997年以来新高。在20-39岁群体中,68%受访者认为"国家正走向错误方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60岁以上老年人对现政府满意度维持在51%。这种代际对立与政治博弈相互叠加,导致首尔街头每周持续出现万人规模的示威活动。
随着司法较量的深入,韩国政坛正步入高风险周期。无论是李在明的法律困局,还是尹锡悦的弹劾危机,都预示着这场权力游戏远未到终局时刻。当国内司法与国际外交的双重压力持续叠加,韩国能否在动荡中维持战略平衡,将成为观察东北亚局势的重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