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与明朝中后期“名将北调”现象研究

文史典 2023-02-12 14:27:18

明朝中后期,至少有6位大将被调往北方,分别为李梦阳、郭子章、戚继光、王崇古、李如松、张崇仁,名将北调成为明代的特有现象。

李梦阳,江苏苏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明英宗死后,他出任太常寺少卿,后来又出任南京户部右侍郎、两广总督等职。

郭子章,出生于江苏吴县,万历十四年,出任杭州知府。后来,李梦阳和郭子章返回北京,出任礼部侍郎和兵部侍郎。

王崇古出生于山东济南,是位军事奇才,嘉靖四十五年,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染病身亡。张崇仁,明朝宰相张居正之子,山西太原人,万历二年,张崇仁奉命平定大同王希哲的叛乱。后升任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

戚继光,明朝著名军事将领。嘉靖后期,倭寇猖獗,他建立戚家军,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万历二十七年,戚继光被调往蓟镇,出任蓟镇总兵。在蓟镇,他训练军队,加强边关防御,修筑工事,把原来的军屯制改为小屯制,屯田养士。

训练军队时,戚继光要求官兵平等,把每次训练当做实战来对待,通过严格的军纪,加强提升将士们的知识、技能和作战素养。

戚继光自小苦练武功,最厉害的是他熟读兵书,能够把这些军事上的战术思想运用于实战当中,这些军事素养促成了他成为一代名将。

明朝中后期,朝廷派戚继光平定了南方的倭寇,但北方的蒙古军开始壮大,一直侵扰我国边疆,于是朝廷就以练兵的名义把戚继光调往北方。隆庆元年,戚继光开始了自己长达16年的北方防守生涯,但遗憾的是,最终没能抵挡住蒙古大军的铁骑。

在明代历史中,名将北调是一个特有的现象,它展现出众多爱国将领的忠心报国,体现出一种使命精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戚继光莫属。在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层面,他的实践经验都为后世的军事战略家提供了参考,从这个角度看,戚继光对中国军事历史的贡献非一般人所比。

戚继光治军纪律严明,思路清晰,而且非常注重对战士们进行军事素养上的培养和技能上的训练。兵、将、武器,戚继光把这三个方面通过实战的运用,为明代的军事进步取得了长远的发展。这种专业的军事素养和良好作风,使得他能培养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无论是南方的倭寇,还是北方的蒙古军,听闻戚家军,都会闻风丧胆。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不仅爱兵如子,而且严格约束自己。作为一个将领,他能准确快速地判断出敌我实力,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战场上的态势瞬息万变,能够做出这种正确判断以及快速调整的将领,真的是凤毛麟角。除了这些素养,他的胆识过人,面对危险和困境,能够有“泰山崩于前”的镇定和清醒。

可以说,正是由于戚继光的综合军事素养,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中后期北方的军事防御态势,以及一个军事家对军队的整体构建和思路运营。

明代建国后,虽然朱元璋凭借强大的武力镇压了大部分元军,但仍有一些残部逃脱后,消失于荒漠戈壁。这些残部壮大后,会定期对北方的守军和百姓进行袭扰,令当朝皇帝感到无比的头疼。

洪武六年,朝廷颁发旨意,要求北方军队采取守势,但元军为了复仇,得寸进尺。后朝廷派冯胜、蓝玉等大将两次北征,才最终稳定好北方的边防。

洪武后期,北方的防御政策调整,由单纯的防御模式转向一体化的整体防御模式转变,明朝的防御体系更加成熟。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朝廷调派戚继光到北方训练蓟门士兵,名义上是练兵,实则是戍边。戚继光到蓟镇后,先安排军队加固长城,修建工事,做好防御。然后他又根据地形地势,打造了抗击蒙古铁骑的战车,并开创性地组建了一只车营部队。

这种战车上面装有火枪,可以远距离击杀。据史书记载,这种火枪是在与葡萄牙军队战斗中缴获,后来配备于明军,起初多用于水战,后来逐渐在陆军普及应用。

戚继光指挥军队很灵活,他发现福建军人擅长用刀,于是就安排他们训练刀法,而浙江军人擅长用火器和战车,就让他们训练战法。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军队的战斗力。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蒙古骑兵两次入侵边关,皆被戚继光带领军队击败。蒙古首领在第二次战役中,险被生擒。

万历三年,蒙古朵颜卫首领长秃侵犯董家口,戚继光率明军击败长秃后,追杀数百里,活捉长秃。随后的多次战役,戚继光都屡建奇功,大败蒙军。由于战功显赫,明穆宗封他为少保。

经过与蒙古军队的多次交手,戚继光发现蒙古军队的战术缺乏变化,他们总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薄弱环节,一旦打开一个口子,就用铁骑冲刺。这种简单的战术打法,戚继光用战车很快就破解了。

其实在戚继光之前,明朝大将愈大猷的军队就配备有战车,只不过那时的战车并不针对蒙古军,而是应用于抵抗南方的倭寇。

戚继光上任后,对这种战车进行了改装,使其更适用于对抗蒙古军。改造后的战车,有一个正厢,一个偏厢,每辆战车配有20个士兵,一个营配备128俩战车,军队移动时就像一堵铁墙,让敌军无缝可入。

更为精妙的是,戚继光还专门训练步兵协同战车作战,组成一个12人为一组的小方队,战车在前,方队在后,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这种灵活的战术让整支队伍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与敌军交战时,远可用火器,近可用战车,后方还有方队垫后,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战斗群。短兵相接时,兵士还可以用长枪击杀蒙军的马腿,一旦战马倒下,蒙军铁骑的威力也就没有了。

镇守蓟镇十六年,他为明代的边防苦心谋划,呕心沥血。蓟镇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有了戚继光,整个北方的边防,才会变得稳固。为何明代中后期,要把戚继光这样的名将调派北方呢?

明朝中后期,北方的瓦剌势力强势崛起,对明朝的边境造成极大威胁,尤其是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采取的“以和为贵”的安抚政策,让蒙古瓦剌部落变得有恃无恐。

正统年间,明朝政权腐败,宦官专政,王振等人由于独断专行,造成了土木堡惨剧,明军力量大幅消减。土木堡之战后,明军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

成化年间,小王子达延汗继承蒙古王位,他野心极大,妄图吞并明朝版图。经过精心休养,达延汗建立的鞑靼部已经超越明军的实力。为了抵御外敌,明朝不得不修筑长城,加强边防建设,而戚继光的镇守蓟镇,就是明朝抵御北方蒙古军队的重要一环。

嘉靖时期,严嵩父子大权独揽,他任命仇鸞为边防总兵,结果在与蒙军的战斗中大败。

嘉靖二十九年,达延汗的儿子俺答部落率兵南下,为了不与蒙军正名冲突,明军把大部队迁至蓟镇,以吸引蒙军的主力。此时,戚继光还未上任。

明军各自为战,首尾不顾,守城将领都采取观望不出的战术,纵容了俺答军的肆意妄为,烧杀劫掠。回想明武宗的御驾亲征,此时的明朝将士,无不感到汗颜,偌大的明朝,竟然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抵御蒙军的将领,而皇帝倾全国之力,也没能换来北方的安宁。

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戚继光被任命为京师神机营统领。隆庆三年,又出任蓟州总兵,镇守蓟镇十六年,成就了一代名将威名。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神宗驾崩,明朝内部权力斗争开始,内阁大臣张居正与首辅严嵩互相不满,导致明后期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局动荡。随后,宦官专政,兵部尚书与户部尚书发生夺位之争,明朝的军队开始从内部瓦解。

此时,朝廷内部支离破碎,权力斗争处处暗流涌动。

明熹宗继位后,改年号为天启。公元1638年,明朝在宦官魏忠贤、东林党人等权力人物的争斗中,走向灭亡。

结语

身为明朝著名军事将领,戚继光以身作则,作战勇猛,战略布局合理,战术运用得当,且作战灵活,不拘泥于一处,他的军事谋略和治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甚至还传到了日本和朝鲜。

在中国军事历史中,戚继光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南击倭寇,北防蒙军,为明朝的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军事史宝贵的财富,为后世军事家的现实运用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意义。

0 阅读:48

文史典

简介:分享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