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霸主晋国——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分裂?

文史典 2023-02-13 17:22:33

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当属晋国。曾有学者说过:“齐一而晋四也。”

在春秋时期大多数的时间里,晋国都是独霸中原的。

实力如此强大的晋国,为何走向没落,让横空出世的秦国统一了天下呢?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能力出众,独霸中原

后期的晋国也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与秦国相同的是,晋国亦为周王朝戍守边疆。

然而随着晋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周天子也曾想过削弱晋国的实力,晋国的王侯发现了周天子的想法之后,极为愤怒,并借助戍守边疆的优势。

利用边疆少数民族与周天子之间的矛盾,维护自己的地位,随晋侯的实力越来越强,后期晋侯的实力与国君的实力相差无几。

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中原,晋文公功不可没。晋国公年轻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曾不幸流亡他国,后期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得以返回晋国。

回到晋国之后,晋文公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扩大晋国实力之上。

此前因为内斗的原因,晋国的实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为了能够扩大晋国实力,晋文公打出了“尊王”的旗号,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其他诸侯国的阻力,还可以孤立和威慑一些具有称霸意图的大国。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同胞弟弟王子带盗嫂的事件爆发,随后其与周襄王火拼,为了能够战胜哥哥,其竟然联合狄人攻打周国,周襄王不敌里应外合大败,随后逃亡郑国,并向各诸侯国求救。

晋文公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机会,随后其率领自己的军队出兵勤王,当年三月,狄人的军队大败,晋文公将周襄王迎回国都。

经此一战,晋文公成为了周襄王面前的“红人”,周襄王给予其众多赏赐,晋国的面积得以扩大。

当然除了明面上的好处之外,晋文公还为自己谋得了一张“合法”的大旗,毕竟在外人看来,晋文公是妥妥的保王派,百姓更是歌颂晋文公的种种行为,毕竟百姓多不愿意发生战争。

后期的城濮之战,更是为晋国称霸奠定了基础。

当时宋国求救晋国时,晋文公当机立断决定解救宋国。晋文公意识到了此次楚国的目的不单单是宋国更是自己。

为了能够取得胜利,晋文公采取:“使宋舍我而赂齐、秦,籍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这样一来,晋文公可谓是是断了楚国的后路,让其无法获得秦、齐的支持。

当时的楚国可谓是面临两难的局面,后来其也学习晋文公方法,晋文公再次采取下一步措施,离间楚国与曹国、卫国的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城濮之战爆发。

在战争刚开始爆发的时候,晋军先是向后退了9 0公里,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想要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要求楚国退兵。

看到晋国的做法之后,楚国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战”与“不战”,而当时晋国则是内外一心,随后楚国大败,此后晋国的随之增强,晋文公之后,晋国的其他君王也多励精图治,在历代君王的努力之下,晋国独霸中原。

国无公族,卿族壮大

所谓盛极必衰,随着晋国的扩大,晋国也在一步一步走向灭亡。晋国之所以会走向灭亡,与卿族势力的壮大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自身就是诸侯国,因此晋国的国君深知诸侯对国家的威胁,再加上春秋前期晋国的内乱不断,因此晋国不断削弱公族的势力。

然而令晋国没有想到的是,公族的势力削弱了,异姓卿族的势力崛起了。当时晋国的国君并未意识到异姓卿族会对他们的统治造成什么影响。

从当时的社会形势来看的话,异姓以及异氏的诸侯虽然有弑君的才能,但是并不能封为国君,在这样认知的影响之下,晋国的国君多愿意任用异姓的卿族,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为了实行“国无公族”,晋国起先是选择将公族全部放逐,这样一来,朝廷之上就必须要依靠异姓卿族的支撑,在此期间其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形成了难以抑制的政治势力,甚至形成了大夫专政的萌芽。

在“国无公族”的影响之下,不仅导致国君与公族离心,还造成国君更加依赖异姓卿族。

“晋国不恤周宗之阅, 而夏肆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吉也闻之, 弃同即异, 是谓离德。”当时郑国子大叔曾这样指出。

本身异姓、异氏并没有政治方面的特权,其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在争霸中获得一定的特权,这样就导致异姓、异氏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异姓氏族不断争取军政大权,扩大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势力。

卿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威胁了国君的统治,赵盾曾刺杀晋灵公。

军事扩张,晋国衰落

除了“国无公族”的政策之外,晋国之所以走向没落,与前期晋国的繁荣也有很大的关系。

晋文公回国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为了能够达到军事扩张以及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晋文公采取卿大夫专政的政治措施。

刚刚回国的时候,晋文公就将目光投向了非公族,对跟从自己的勋臣大加任用,改革此前的军中旧制,异姓开始掌控军政大权。

晋文公刚刚回国的时候,迫切想要确定晋国在各国之中的地位,确定地位必然要通过军事扩张的方式,而当时因为内战的原因,晋国公族的势力衰弱,因此必须要重视异姓势力。

随着军事扩张的需要,晋国的军队由二军扩展到了六军,卿大夫由最初的二卿二大夫增至十二卿大夫。

军队的建设也不断扩大,这样一来使得卿大夫集团的人数大大增加。卿大夫集团和强族中的异姓、异氏居多,在晋文公的努力之下,卿大夫集团中的异性以及异氏能够与公族、公室相抗争。

晋文公称霸之后,诸侯列国开始向晋国朝政,卿大夫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向列国索取重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经济实力。

晋国称霸之后,其不断兼灭其他国家,势力扩张到河北中南部,疆域扩大的同时,晋文公对各势权力进行了重新调整,让旧贵族掌控“近官”,让公族掌控“中官”,而一些异姓卿大夫掌控“远官”。

其中的“远官”当属一些偏远地区和新拓疆土的官员,异姓卿大夫在建功立业之中,地位以及职权不断扩张。

随着卿大夫实力的不断上涨,卿大夫与公室的矛盾不断突出,在国君制度的影响之下,卿大夫的实力不断增强。

而一旁晋国国君的权力不断衰弱,卿大夫在瓜分公族土地的基础上,经济实力增长的极为迅速,而其在政治上也相应的控制了晋国的政权。

当时晋国的卿大夫与晋国国君的利益并不相同,而卿大夫则拥有共同的利益,且在很多情况下大都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任何一家都不能消灭其他一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卿大夫们采取采邑经济的生产方式,

在经济扩张的同时,卿大夫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实力也在不断增长。

后期卿大夫的实力也出现了不同,各卿大夫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晋灵公的时候,各卿大夫在土地方面的竞争就非常激烈。

这样对于晋国国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国家想要发展,最关键的就是齐力同心,由于当时卿大夫之间矛盾不断,公族根本没有太大的权力抵抗他们,

因此朝堂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再加上当时生产力不断提高,原有的奴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当时以公室为首的奴隶主腐化奢侈,对奴隶阶级残酷剥削以及压迫,导致当时的阶级矛盾尖锐化,造成大量的奴隶逃亡甚至反抗,晋王室在民众之间的声望不断下降。

而卿大夫的声望却不断上升,当时的卿大夫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除了采取一些小恩小惠的方式之外,其还在自己的领土上改革生产方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本身对于民众来说土地就非常重要,卿大夫如此关注土地,自然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一来,晋王室的衰败则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随后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出现,曾经独霸中原的晋王室也落下了帷幕,晋国之所以会走向没落,与其直接将削弱公族势力,过于相信卿大夫,给予其较高的权势有很大的关系。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