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位准兵团级将领,为何仅1人授上将,另有3人则仅授少将?

朕侃过去 2025-03-29 03:05:46

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之前,我军曾在1952年进行了一次评级,而55年授衔主要参考了52年评级。55年授衔时,正兵团级、资深的副兵团级可授上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一般授中将。52年评级的64位准兵团级将领,有几位因此时已转入地方工作而未授衔,比如原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周骏鸣,52年评级副兵团级,但55年已转任水利部副部长,所以未授衔。剩下参加授衔的五十多位准兵团级将领基本授中将,不过其中有4人例外,1人授上将,另有3人则授少将。

评衔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授衔名单是经过多次调整了的,其中有3位准兵团级最初本是拟授中将的,但最终却改授少将,他们分别是解方、陈沂、段苏权。

巧的是,这3位准兵团级少将均来自第四野战军,解方曾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参谋长、陈沂曾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委,段苏权曾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

解方改授少将主要还是因为参加革命时间比较晚,缺乏红军时期经历,解方是在1936年加入的我党,1941年前往延安担任军委情报部第3局局长,之后主要担任参谋长。

有人可能会说了,吕正操、万毅和解方一样原均是东北军将领,后都是在抗战时期加入我军,为何一个能授上将,一个能授中将,而解方却只授少将呢?和解方不同的是,吕正操、万毅都是带队加入的我军,而解方则是独自一人。

段苏权参加革命时间早,各时期职务也不低,红军时期任黔东独立师政委,抗战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2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

段苏权改授少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红军时期曾有过3年左右的离队经历,其次是段苏权在辽沈战役后曾被降职,由东野八纵司令员降职为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

相比于解方、段苏权,陈沂并不太为人所知,这主要是因为其主要负责后勤、宣传工作,陈沂是在1931年底加入的我党,不过红军时期其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后不幸被捕,被营救出来后,在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

加入八路军后,陈沂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曾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调往东北工作,前期主要从事宣传工作,1947年开始转入后勤线。陈沂改授少将主要还是受其工作类型的影响,后勤类的将领授衔普遍要低于军事、政工、参谋类。

被评为准兵团级的“双红二”将领贺炳炎则授上将,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32军合编而成,其中最能代表红二方面军的还得是红二军团,不过红二军团早一批的高级将领大多牺牲,到了55年大授衔,原红二军团早一批的高级将领中,就只剩下曾任军团长的贺老总,以及曾任师长的许光达,二人后代表红二方面军及红二军团分别授元帅、大将。

而上将方面,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均代表红二方面军授上将,那谁能作为红二军团在上将中的代表呢?当时符合人选的有两位,一位是贺炳炎,一位是廖汉生。在52年评级时,廖汉生评副兵团级,贺炳炎评准兵团级,如果单论评级而言,自然是廖汉生更适合授上将,而实际上廖汉生也是比贺炳炎更早入选拟授上将名单。

不过后来由于授衔名额几经压缩,贺炳炎因为是准兵团级被从名单中拿掉,后来廖汉生主动让衔,也被从名单中拿掉,但这样上将名单中就没有红二军团代表了,后来上级便增补了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贺炳炎为上将。

0 阅读: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