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疯狂已经不可阻止。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8月22日上午,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将从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海洋。
按照计划,日本将以每天至少300吨的核污水排向大海,整个过程将持续30年乃至更久。一项研究模拟了日本核污水排海扩散过程:240天到达中国沿海,1200天后覆盖北太平洋。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受地震、海啸双重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由此引发了举世关注的日本核污水排放问题。
日本政府是在2021年4月13日正式决定核污水排海的,两年多来,对于日本的这一决定,中韩等邻国在不同场合持续表达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通过召见日本驻本国大使等多种方式,向日方提出严正抗议。
以中国为例,仅在今年7月的公开信息就有:4日,中国驻日大使召开专题记者会,明确表态“日方应叫停排海计划”;同一天,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表示,日方没有证明核污染水排海决定的正当合法性;11日,中国代表在人权理事会再次敦促日本停止核污染水排海计划;1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直言,“日本执意要将核污染水排海的做法极其不负责任”;14日,王毅会见日本外相林芳正时表示:“核污染水排海事关人类生命健康,日方务必慎重处置”。
可以说,我们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说了很多次。韩国等国以及日本国内也不乏反对之声,甚至有黑客组织攻击日本核能团体网站,抗议福岛核废水排海计划。
但是,所有这一切,日本都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全人类即将面临一场旷日持久的灾害。
2日本核污水排海,对餐饮业会有什么影响?
餐宝典分析师认为,可能会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跟日本有关的食材会受影响。7月7日,海关总署宣布,中国海关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对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严格审核随附证明文件,强化监管,严格实施100%查验,持续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监测力度,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安全,严防存在风险的产品输入。随后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7月初推出的措施延长了日本水产品在中国海关的手续办理过程,“中国已开始对从日本进口的海鲜进行全面辐射检测”。
8月22日下午,香港宣布将在8月24日开始禁止源自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新潟、长野和埼玉等10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包括所有的活生、冷冻、冷藏、干制成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品、海盐以及未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草。澳门也宣布从24日起禁止进口源自这10个都县区的鲜活食品、动物源性食品、海盐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肉类及其制品、禽蛋等。
其次是日式餐厅会受到影响。7月12日,香港两部门负责人与日本驻港总领事会面,表达了港府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严正立场。消息一出,日料店铺顾客下跌两至三成,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董、日式餐厅负责人陈强担心,如果日本正式宣布排放核废水,生意会减少超过一半;如情况维持两三个月,估计有两至三成相关店铺未必可以继续经营。
与此同时,日本执意排核入海、罔顾邻国民众健康的行径,也令许多网友感到愤慨,有人甚至扬言要“抵制日货”。对于一些日式餐厅来说,曾经最大的招牌一夜之间变成了最大的风险。
第三是海鲜市场会受到影响。有日本学者指出,福岛周边的海洋不仅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渔场,也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一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会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国际问题。
所以,短期内我们可以禁止日本食物,但是长期来看,这些核元素还是会辐射海洋。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刘恩涛教授就指出,“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所以,海洋一旦受到核污染,就会影响到水产品、海鲜。在此担心下,很多人可能对海鲜更加慎重,整个海鲜市场将会受到影响。
3日本排核入海,国内的日料行业会因此逐渐消亡吗?
不会。
日料在国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材的供应。数据显示,国内现有近8万家日料店,对于大多数平价的日料店来说,进口食材的收紧影响不大,比如拉面店、鳗鱼店、烧鸟店,因它们的食材本身就大多来自中国本土。
而对于以新鲜生鱼为核心食材的中高端日料店来说,他们的确会受到政策收紧的影响,但也并非到了世界末日。他们用到的这些高端海鲜食材,还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一是用其他国家的进口食材来替代;二是用国产的,即通过淡水养殖来代替远海捕捞。
资本市场对此给予了积极反馈。自8月22日下午2时许,A股的水产养殖板块股价开始拉升,23日在三大指数集体下跌的形势下,水产养殖依然持续走高,多只概念股涨停。
总的来说,日料可能会出现低谷,但不会消亡。
而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理解、更无法原谅日本的失心疯的举动。
参考文献:
[1] 崔硕. 核废水排海,中国的中高端日料店怎么办?第一财经杂志, 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