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场由社保引发的行业地震2025年3月,刘强东在朋友圈的一篇长文,让京东为快递员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实践再次成为焦点。当其他平台仍在“灵活用工”的灰色地带游走时,京东用17年的坚持证明: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算法和利润吞噬。这场关于社保的讨论,不仅是企业责任的较量,更折射出平台经济的深层矛盾——技术红利究竟该流向资本,还是反哺劳动者?

2007年,京东年收入仅3000万元,刘强东却力排众议,承诺为快递员全额缴纳五险一金,甚至提出由公司承担全部成本。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部分员工反对:“宁愿多拿现金!”但刘强东坚持认为,企业的成功必须与员工福祉绑定。17年后,这一决策终见成效——2024年,1200名快递员退休,每人可一次性提取数十万元公积金,并享受月均5350元退休金及终身医保。未来五年,京东每年将有超万名蓝领员工退休,覆盖上万家庭的生活保障。
在外卖领域,京东延续了这一模式:2025年3月起,全职骑手五险一金成本由平台全额承担,确保收入不缩水。目前已有超1万名骑手签约,平台覆盖全国126个城市,入驻餐厅超40万家。
劳动者声音:一位京东快递员表示:“退休后能领到稳定的养老金,心里踏实多了。以前在别家干,生病都不敢请假。”
二、行业对照:当“算法优化”撞上“社保缺失”京东的实践撕开了行业的“伪善面纱”。中国几大外卖平台年利润超百亿,却长期通过“众包骑手”“个体工商户”等名义规避社保责任。以美团为例,2022年净利润28亿元,若为500万骑手全员参保,年成本约千亿,看似高昂,但与其通过压榨人力获得的利润相比,实为九牛一毛。
更残酷的是算法对劳动者的剥削:系统不断压缩配送时间,超时罚款、差评扣款成为常态,而养老、医疗等风险却被转嫁给社会。刘强东直言:“技术算法不应成为压榨底层的工具。”
行业反思:一名众包骑手坦言:“我们像‘无主之人’,没有社保,受伤只能自认倒霉。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却把风险甩给我们。”

京东的社保承诺赢得公众赞誉,但也面临质疑:
成本压力:若为130万达达骑手全员参保,按北京标准年成本或超500亿元,远超京东2023年净利润(242亿元)。业内推测,京东可能仅覆盖新招募的1万名全职骑手,年成本约4.19亿元。
业务可持续性:京东外卖日单量仅2万单,全职骑手需求有限,与“保障万人就业”的愿景存在落差。
合规风险:代缴个人社保部分可能被认定为应税收入,存在法律争议。
尽管如此,京东的举措倒逼行业改革。美团已宣布2025年二季度为稳定骑手缴纳社保,饿了么也启动试点。这场“责任竞争”或将重构平台经济的价值逻辑。
四、劳动者的期待:从“制度漏洞”到“权益常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能仅依赖企业自觉。当前灵活就业群体达2亿人,社保覆盖率不足30%,暴露三大短板:
法律模糊: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不清,平台借“外包”逃避责任。
政策滞后:现有社保体系难以适配新就业形态,需加快立法完善。
劳动者议价权缺失:骑手、快递员缺乏集体协商机制,维权困难。
破局建议:
立法明确“劳动关系”认定,封堵“假外包真用工”漏洞。
将社保缴纳纳入平台上市审查,对合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建立行业工会,让劳动者参与规则制定。

京东的实践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平台经济的另一种可能: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可以共存。但要让这道光驱散整个行业的阴霾,仍需制度之手与公众监督的双重推动。当企业不再将社保视为成本负担,而是发展基石;当劳动者不再为养老、医疗提心吊胆,平台经济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
正如一名网友所言:“支持京东,不是因为情怀,而是因为它证明了——压榨劳动者,从来都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