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由于吏治腐败、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以及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长期压迫,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黄河泛滥,此时“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说法开始广泛流传于灾区。翌年,“一只眼的石人”在整修河道期间被挖出,天下遂反;
此前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以白莲教为纽带,倡言“天下大乱”、“弥勒降生”,并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以此来收揽民心,聚集教众,伺机揭竿而起;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由于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捕,刘福通于是起兵造反,一时间“从者数十万”,起义军先后攻下颍州、罗山、真阳、确山等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刘福通在亳州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改元龙凤,建国号“大宋”;
高丽出兵助战与红巾军北伐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私盐贩子张士诚起兵造反,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元顺帝命丞相脱脱总领诸王诸省大军前往征讨。同年六月,脱脱委托蔡河中向高丽恭愍王传话曰:“吾受命南征,王宜遣勇锐以助之。”恭愍王随即派遣柳翟、廉悌臣等四十余人率军两千入元,连同当时在元朝的高丽人共计两万三千人南下助战;
九月,脱脱统帅大军四十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向张士诚进军,史书载:“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元军一开始连战连捷,张士诚被迫退守高邮城,元军乘胜完成合围,随后夜以继日的攻打城池,城内守军顽强抵抗,双方陷入拉锯战;
十二月,由于久攻不下,元顺帝听信谗言,下诏剥夺了脱脱的军权,同时削其官爵,贬居淮安,高邮之围遂解,据《元史·脱脱传》记载:
十二月辛亥,诏至军中,参议龚伯遂曰:“将在军,郡命有所不受。且丞相出师时,尝被密旨,今奉密旨一意进讨可也。诏书且勿开,开则大事去矣。”脱脱曰:“天子诏我而我不从,是与天子抗也,君臣之义何在?”
高邮之战结束后,一部分高丽军返回国内,而留下的部分则在崔莹、李权等人的带领下继续转战淮安,期间,多次与起义军交手。《高丽史·崔莹传》记载:“御贼淮安路,累战于八里庄,又泗、和等州贼八千余围淮安城,昼夜力战,却之。贼复至,莹身被数枪奋击,杀获殆尽。”此役,包括李权在内的六名高丽将领战死,没过多久,崔莹就带领剩余的高丽军也返回了朝鲜半岛;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九月至十七年(公元1357年)十一月,刘福通先后分三路出兵北伐元朝。其中,中路军约六万人由绰号“关先生”的关铎和绰号“破头潘”的潘诚率领,于至正十七年六月从山东曹州出发,途径河南进入山西境内;
起初,中路军主要是为了牵制元军,以便为东路军创造出战略空间,然后再与东路军一起,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大都。然而随着东路军在元军的围剿下被迫退还,中路军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但在山西境内屡遭打击,南下之路也被元军彻底堵死;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九月,关先生与破头潘等人在商议过后决定北上攻打大同,然后出军塞外。十月,大同陷落,十二月,红巾军攻破上都开平府,焚毁了当地的宫殿,上都是元朝在塞外的政治中心,因此上都的陷落给元朝统治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红巾军在上都停留了七天,之后转向东进,攻取全宁路,焚鲁王府。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红巾军进军辽阳行省并攻占辽阳路,从而隔绝了高丽与元朝之间的陆上往来。
第一次东征高丽红巾军占据辽阳后,并未像从前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打算长期定居。主要是因为东路军失败后,刘福通两面夹击大都的战略计划彻底宣告破产,中原地区一时半会又回不去。因此千里北征,孤军深入元朝大后方的中路军只得改变流动作战的方式,开始着手在辽东地区建立根据地;
同年,为了扩大战略纵深,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人将目光看向了朝鲜半岛,秉承着先礼后兵的态度,在进入高丽前他们向恭愍王发出了一则公告,文曰:“概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踰(yú)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梁,病者之遇药石。今令诸将严戒士卒,毋得扰民,民之归化者抚之,执迷旅拒者罪之。”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一月,红巾军开始向高丽发起试探性进攻,从而正式拉开了东征高丽的序幕。根据《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记载:
十一月戊午,红头贼三千余人渡鸭绿江,剽窃而去,都指挥使金元凤匿不报,遣户部侍郎郑之祥切责不报之罪。
由上述记载可知,此次攻击的规模并不大,以致于高丽的边疆守将连上报都没有上报,而开京方面得知此事后,也并未对其处以过重的惩罚。
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天,红巾军就再次发起进攻。据《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记载:
十二月丁卯,红头贼魁、伪平章毛居敬,众号四万,冰渡鸭绿江,陷义州,杀副使朱永世及州民千余人。
此次进攻,红巾军的攻势十分迅猛,攻克义州后,又接连拿下了静州和麟州,杀都指挥使金元凤,随即攻打铁州,高丽将领安佑、李芳实等率军力战才勉强击退。几天后,红巾军再次侵入铁州并劫掠周边诸县,安佑领军出战,先胜后败,被迫退守定州。当月底,红巾军攻占高丽西京平壤;
平壤的陷落使高丽朝野上下无不震惊,开京城内人心恐慌,民众纷纷抢购物资,导致物价飞涨,原本两斗米就能换来的一匹大布,当时却需要五六斗米才可以;
除了平民百姓,高丽王室更是人人自危,史书载:“(恭愍王)命御史台会百官,具兵仗仆从鞍马刍粮,宿卫毬庭数旬,以拟仓卒避贼之行。又王与公主夜出后苑习骑马,王性不喜骑,非宗庙朝会之事未尝出房闼,故恸欲骑马。”只不过红巾军在攻占平壤后,并没有再继续前进,而是修补城池,做长期固守的准备;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月,高丽集结大军计划反攻,由于天寒地冻,双方均有不少士卒被冻伤,而红巾军也预料到高丽军即将发起进攻,于是大肆屠杀所掳获的百姓以及平壤城内的民众,死者“以万计,积尸如丘”;
在经过一番惨烈的厮杀后,红巾军被赶出平壤城,败退至龙冈、咸从一带,不过高丽军虽成功收复平壤并斩杀千余人,但自身的损失也超过千人;
二月初,高丽军第一次进攻咸从,以失利告终。休整十几天后,高丽军再度发起攻势,诸军拼死力战,判开城府事李坚战死,最终斩首两万级,俘虏红巾军将领沈刺、黄志善,红巾军残部万余人退保甑(zèng)山县;
次日,安佑、李芳实等率军乘胜追击至古宣州,并再次取得大胜,红巾军仅三百余人成功逃回鸭绿江西岸。
第二次东征高丽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辽东红巾军的处境愈发艰难,当年六月,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收复了山东沿海各州郡,从而断绝了辽东红巾军的海上撤退之路;
九月,元军又先后收复了辽南地区与辽西走廊,而随着辽阳的失陷,辽东红巾军就只剩下北上和东进两条路可走,又由于纳哈出(木华黎后裔)统帅十万大军长期盘踞在沈阳一带,堵死了红巾军北上之路,因此东进高丽就成了当时唯一可选择的出路;
十月二十日,十余万红巾军在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人的带领下倾巢而出,一股脑儿全部杀进高丽境内,根据《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记载:
十月丁酉,红贼伪平章潘诚、沙刘、关先生、朱元帅等十余万众,渡鸭绿江寇朔州。
恭愍王在接到边将的奏报后,当即任命李芳实为西北面都指挥使,并派遣李余庆至慈悲岭设置营栅以作重点防御;
十一月己酉,红巾军屯兵抚州,李芳实见敌众己寡,于是敛兵退守慈悲岭,并将顺州、殷州、成州以及阳岩、树德、江东、三登、祥原五县的百姓和粮食全部移屯此地。次日,安佑、金得培、李芳实和金景磾(dī)各率麾下将士分别在介州、延州、博州三地与红巾军展开交战,高丽军小胜,斩首三百余级;
十一月丙辰,红巾军在安州大败高丽军,斩杀高丽上将军李荫、赵天柱,俘虏都指挥使金景磾。六天之后,万余名红巾军再破慈悲岭的高丽军大营,安佑、金得培只身逃脱。此役过后,开京门户洞开,红巾军前锋仅用时两天就推进至距离高丽都城只有七十里的兴义驿;
眼瞅着红巾军就要兵临城下,恭愍王被迫弃城,率鲁国公主及王室成员仓促南逃,当月底,开京被攻克。从跨过鸭绿江以来至今,短短一个月内,先后加入红巾军行列的高丽农民不下十万人;
此后,红巾军开始在城内四处劫掠,屠杀百姓,据《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记载:
十一月辛未,贼陷京城,留屯数月,杀牛马,张皮为城,灌水成冰,人不得缘上。又屠灸男女,或燔(fán)孕妇乳为食,以恣残虐。
十二月,红巾军三百余骑攻占原州,杀州牧宋光彦。与此同时,两支红巾军小部队还分别侵扰江华府与安边府,但均被击退;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正月,恭愍王以郑世云为总兵官,统领安佑、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余庆、金得培、安遇庆、李龟寿、崔莹等人以及大军二十万围攻开京;
此战中,时任东北面万户、金吾上将军的李成桂身先士卒,趁红巾军防备松懈之时,率领麾下两千亲兵出其不意的突入城内,最终高丽军取得大胜,史书载:“斩贼魁沙刘、关先生等,贼徒自相蹈藉,僵尸满城,斩首凡一十万级,获帝玉玺、金宝、金银铜印、兵杖等物。”
尔后,破头潘带领红巾军余部在高丽军的追击下一路逃出朝鲜半岛,退回至鸭绿江西岸。至此,红巾军前后两次东征高丽均以失败而告终。
关于红巾军东征高丽之事,不见《元史》与《明史》中有任何记载,但是在民国时期我国史学家柯劭忞(mín)所著的《新元史·高丽传》中记载:
(至正)十九年冬,红巾贼渡鸭绿江,陷义州,又陷静州、麟州及西京。二十一年,红巾贼潘诚、沙刘、关先生等率众十余万渡鸭绿江,祺走福州,遂陷王京。至次年,安祐、崔莹等合兵二十万,围王京,贼大败,斩沙刘。关先生余党渡鸭绿江而去,贼遂平。
我国近代史学家柯劭忞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