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楚国在诸侯间并不怎么起眼,连封号都是子爵这个低等爵位。不过在接下来的春秋时期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时期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楚国从小国微名到大国霸主离不开一代代英明的君主,其中楚武王可称为楚国强盛的肇始者,他也被后世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不过,如此英明的楚武王三次攻打随国这个小国却两次无功而返,其中一次甚至死在攻打随国的路途之中。原因是什么呢?
想要知道楚武王攻打随国难以尽功的原因,先得对这件事有所了解。随国在汉水以东,淮水以南,是江淮平原诸多小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一个国家。这时的楚国在汉水以西,已经把北边的庸国,西边的权国,南边的杨越诸多部落吞并,暂时无力在这三个方向扩张,只能把目光朝向汉水以东这个繁华之地,随国就首当其冲。
随国虽然在江淮诸多小国中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但对于野蛮扩张的楚国还是有点怵的。见楚武王率军来犯,立马联合周遭小国,以做应对。
楚王见到随军严阵以待,没有便宜可占,就派人去随军营中传达议和信息。随后,随侯派遣少师去楚军营地商谈议和之事。
楚国的大臣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这次谋取汉水以东行动的失败,是因为我们军队表现过于强大,以至于这些小国紧随着随国团结一起,不能逐个击破。这些小国之中随国最大,如果随国张扬自大,必然蔑视其它小国。小国和随国就会离心,这对我们楚国就是好事。现在随国派来的少师是个自大傲慢的人,何不让军队假装羸弱以助长少师的傲慢?”斗伯比接着说:“我这是为以后打算,少师这个人很得随侯的喜欢,等到少师掌权时就可以以此打败随国的军队。”
于是,楚王就命令军队装作羸弱以迷惑少师。
少师回到随军营地后就对随侯说楚军很弱,请求随侯攻打楚军。随侯有些意动,不过他身边的季梁果然劝随侯不要进攻楚国,并且说这是楚国的诱敌之计,接着还要随侯内修政治,外和邻国,以抗楚国。
随侯听从了季梁的意见。楚军见到无机可趁就退军了。
两年后随国的少师越来越受宠,随侯在邻国眼中也越来越傲慢。随国和邻国的关系终于出现裂缝。楚武王又一次率军进攻楚国。
楚军来攻,随军孤军奋战。季梁建议随侯先和楚军议和,等到楚军拒绝,激起士兵的愤怒和断绝士兵的退路,然后才可能有胜利的机会。不过少师却说应该速战速决,连理由都没说。但随侯还是采纳少师的进言。
等到两军对战时,季梁又向随侯进言,说应该以中军主力进攻楚军的偏师,然后就可以冲垮敌军阵型,夺取胜利。这时,少师又来唱反调,说随侯主力进攻楚军偏师不是向天下说明随侯不如楚王吗?这样不行。
随侯又拒绝了季梁的建议,结果被楚军打得大败,连少师也被楚军俘虏了。
随军大败,向楚军求和。楚武王不同意,想要再接再厉,征服随国。但是大臣斗伯比说随侯没了少师大概又会重用季梁,再打就难打了。于是楚随议和。
许多年后,楚武王又率军攻打随国,却在半路去世了。幸亏随军大臣秘不发丧应对得当,才没有给随国可趁之机,安全退回楚国。
以上就是楚武王三次攻打随国的始末,从中可以看出楚国如果不是利用了随国少师的傲慢,可能连一次都战胜不了随国。其中原因就是随侯在贤臣季梁的辅佐下内修德政,外和邻国,施行王道治国,才让没有给楚国可趁之机,即便这时楚国国君是楚武王这个春秋三小霸之一。
随国可不是小国喔,随国应该是当时南方除了楚国外最强大得诸侯国,之前和楚国一样强甚至比楚国更强,后来楚国崛起才比楚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