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个大消息在社会上掀起波澜。民政部的负责人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即将探索“人口收缩地区行政区优化”的路径。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那到底啥是人口收缩地区呢?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和区域。
当下,人口从低能级城市向高能级城市流动的趋势愈发迅猛,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探索行政区优化,正是试图为这些困境找到破局之道。
01
在过去几年,人口收缩地区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自2019年4月“人口收缩地区”这个概念被提出后,迅速吸引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目光。
起初,国家发改委对人口收缩地区的调减持审慎研究的态度,而如今已步入探索阶段,足以见得这件事已被提上重要日程,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在人口流出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堪称“重灾区”。
在2010-2020年这十年间,东北人口流出地区的个数占比从66%急剧攀升至90%,这意味着东北九成的地区都面临着人口净流出的状况。
紧接着是中部地区,在同一时期,其人口流出地区占比从67.4%上升到了83.5%,增长态势明显。西部的人口流出地区占比也从64.8%增加至76.8%。
相较之下,东部地区虽然人口流出占比较少,但在2010-2020年期间,其人口流出地区占比也从57.5%上升到了69.4%。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宛如强大的磁铁,对全国人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人口流入的热门区域。
若从城市能级的视角分析,一二线城市对低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可谓一目了然。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呈现净流入状态,没有人口流出的情况;
三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占比为15%;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占比达到57%;五线城市更是高达83%;
六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占比则达到了86%。而且,如今距离七普已经过去5年,人口流动的趋势变得更加严峻。
不少区域出现了所谓的“东北化”现象,全国范围内重点城市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背后,是众多人口净流出城市的落寞与无奈。
02
人口净流出,如同多米诺骨牌,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生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西部县域产业园的平均空置率已经高达43%,而在人口净流出超过20%的县城,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57%。
回顾2016年后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它确实让三线以下的城市借着房地产市场的东风火了一把。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房地产市场热度逐渐消退,这些城市产业和就业方面的短板便毫无遮拦地暴露出来。
这些城市普遍缺乏核心产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技能水平有限,再加上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
尤其是县域城市,其经济生态主要依赖体制内供养群体、个体商户以及低层次的制造业勉强支撑。
人口的持续流出,直接导致产业走向衰败,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但令人无奈的是,低线城市财政供养人群的数量却并未随之减少。
以2019年山西对小县城的调研为例,在一个拥有13万人口的县,财政供养人群数量竟然多达6000人,人口与财政供养人群的比例达到了22:1。
如今,低线城市面临着人口和经济资源的双重流失,如此庞大的财政供养群体,无疑让城市不堪重负,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低线城市和县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并以及机构优化,已然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03
虽说探索人口收缩地区行政区划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实际上,相关的调整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悄然启动。
在过去,调整主要集中在乡镇级别,四川、贵州、湖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纷纷开展了大规模的乡镇级区划调整工作。
撤乡并镇、合并乡村等行动进行得热火朝天。根据农办的数据,在过去40年里,我国自然村的数量减少了150万个,大量的乡和村庄被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基层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
而这一次的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县域及以上城市,大致可以分为合并和机构改革两种方式。
在2024年二十大三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到要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这一举措将此项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在此之前,山西已经先行一步,开启了人口小县的机构改革。自2020年以后,山西分两批对6个人口小县进行了改革试点,这些小县的常住人口均不足20万。
就拿河曲县来说,改革之后,原有的36个机构被整合为22个,事业单位数量也从186个大幅缩减至40个。
通过这样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另一种方式是合并,比如苏州将沧浪区和平江区进行合并,南通则是合并崇川区和港闸区并设立新的崇川区,这些主要是针对市辖区的合并操作。
通过合并,能够整合资源,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总之,这一波人口收缩区域的大规模调整已经势不可挡。
随着经济、人口和产业的不断变化,行政和机构编制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减轻区域经济的财政负担,让全国的经济资源能够依据人口分布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