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财”与“理财保险”,你分的清楚吗?

秋柔聊商业 2025-02-14 10:24:53
背景:保险行业的逆周期

如果您对保险行业比较关注和了解,可能会发现我国保险业在过去近30年的三次腾飞有两次源自于金融危机,一次源自于行业改革。换句话说,最近的2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影响到我国保险业的运营,反而是极大推进保险业的发展。当下应该是我国保险业自96年立法以来经历的第三次“金融危机”,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保险业也深陷其中,没能做到逆势增长,甚至都无法独善其身,我称之为"保险行业的逆周期"。

当你选择了保险,你就选择了周期,这一点广大投保人必须清楚。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只不过传统行业的周期性与替代行业交替进行,作为消费者的普通老百姓感受并不深刻。商业保险一纸合同横跨一个世纪,当你在保单签字的那一刻起,你就进入了周期理财,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宏观经济周期,保险行业周期和个人的生命周期,如果您认识不到这一点,将来大概率会后悔。

保险理财

现在说倒退10年,您听到最多的可能是“保险理财”,对标的是“风险投资”,即我们强调保险是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或者说分配工具:半强迫性储蓄,风险转移(保险实际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机制),引申出来的是保险的功能,爱与责任,债务规避等。我们试图通过保险实现个人或家庭财务在现在和未来的科学配置:首先保证家庭的财务安全,其次实现家庭的生活目标。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是保险代理人闭口不谈收益,只谈风险。

对于拥有10年期以上保单的投保人来说,她们是幸运的:

1、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近20年实现了半强迫性储蓄的计划,锁定了财富收益。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这10万我不买保险,到现至少变成20万。居安方可思危,如果让你现在重启一个10年,甚至20年的半强迫性储蓄计划,你觉得会更加简单便利吗?

2、如果您当初购买的是分红保单,那么经历保单周年现金价值和历史分红的积累,您当下正在享受第一波保险逆周期红利。通俗点说,我们以较低的预期收益率购买商业保险就是为了应对未来逆境中的极低收益和巨额亏损。我想在当下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中,这一点就不需要我过多解释了。

3、如果您现在已经缴费结束,我个人认为您已经成为“人生赢家”,即你拥有了一项未来单方面享受权利的金融资产。如果您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想想当下那些站在十字路口为保费纠结的“玩家”,再看看当下保险公司“华丽”的退保数据,一项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投资理财计划,不是用嘴巴说说就能完成的,你已经是同代人的佼佼者了。

对于十年“寒窗苦读”,10万本金变成7万现金价值的“玩家”,我先说:不要慌张,眼光放长远。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会涉及到一点保险专业的知识,与本文的主题有所偏离,我会另文介绍,但是切忌退保。

理财保险

正如我们开篇所讲,自96年《保险法》颁布中国保险业经历三次腾飞,两次源自于金融危机,一次源自于行业改革,理财保险则是行业改革的产物。

特别提醒广大投保人的是:保险理财是一项实务,理财保险是一类产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切忌以“理财保险”之名代“保险理财”之实务,现在很多从业者都以此为诱饵误导或诱导投保人,广大投保人要提高警惕。

在过去20年,保险行业的改革可以说是大刀阔斧,但是对投保人和保险市场影响最直接的改革就是:保险公司定价利率的自主权。定价利率我已经在多篇文章或网友评论中提及,此处就不再赘述,用最通俗的话解释定价利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或产品利益演示中假设的未来投资收益率。如何理解定价利率对投保人的影响:

1、假设保险公司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支付给投保人的利益是确定的,那么保险公司的定价利率越高(预期综合投资收益率),投保人当下支付的保险费成本越低(通俗说保险越便宜)。

2、因为定价利率是复利形式,所以保单周期越长(或者说支付保险费与领取保险金之间的时间间隔越久),定价利率变动对投保人缴费成本的影响越大。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在相同定价利率之下,当定价利率下调时,未成年人的保险费增长率远远高于成年人(所以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当保险公司下调定价利率时,我们总是优先为成年人购买保险产品,反之则优先为未成年人购买保险)。

我们言归正传,定价利率改革的本质是保险公司自主定价利率权限的设定,我个人把这段粗放的历史称之为保险行业的“大跃进运动”。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保险公司“承诺”给投保人的收益率是不需要直接实现的,只要假设于纸上即可,保险业也是不负众望,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理财保险也就应运而生。理财保险诞生的背景是复杂的,但是归根结底一句话:恶性的市场竞争。

1、理财保险的特征

如果说“保险理财”是投保人以牺牲保险费长期流动性和短期收益性来换取未来预设的可靠现金流,那么“理财保险”的发展就是保险公司将流动性和收益性重还投保人的过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当下的万能账户。应该说,万能账户几乎与保险没有任何关系,更类似原银行的“资金池”业务,或者说余额宝等类货币基金的业务,理财保险反映到保险产品上就是高现金价值的年金或寿险。应该说“理财保险”有以下五大特征:

1、缴费期短,通常不超过5年且最低保险费要求比较高;

2、现金价值高,通常在缴费结束当年或次年现金价值就高于投保人缴纳保险费(正常情况下需缴费结束5年以上现金价值才会缓慢超越保险费),持有和变现成本低;

3、投保人可以退保的方式部分或全部领取现金价值,现金价值与保额则等值或同比例增加或减少,具备很强的流动性(这可能是一个匹配的保全规则)。

4、收益率曲线平滑。如果你是一位专业或比较关注保险产品IRR的投保人你应该会知道:保险产品的收益率是逐年递增的(这里说的是收益率,不是绝对收益金额),且增速越来越慢,随着保单期满的到来,演示收益率趋近保险公司的定价利率,这个递增过程通常至少持续十几年(这也是为什么提前退保总是会遭受损失的原因之一,这里不展开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我,另文介绍)。

收益率曲线平滑的意思就是理财保险的收益率没有这样一个明显的逐年递增的过程,最疯狂时期该类保险产品与大额存单无异,也是银保套利和退保的重灾区。

5、该类产品有着很强的渠道特征和明确的客户画像,甚至是时间区间特征,因此大家喜闻不一定乐见。

2、理财保险的困境

很显然,理财保险的本质是类“现金池”业务,非保险正统,应该说疫情以来国家金管局针对保险行业的重拳监管主要是针对理财保险产品。虽然在市场,企业和监管的三重重压之下,该类产品得到有效的规范,但是每年“开门红”随处可见它的影子。

当然,作为商业保险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该产品的设计违背风险与收益正向相关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当前的宏观投资市场还是政府对保险公司投资市场的开放程度都不足以支撑保险公司发行这样的产品,更何况还有“混乱”的营销渠道和“无序”的市场竞争作怪。如果说疫情之前保险公司行此举是“艺高人胆大”,时至今日则完全是“饮鸩止渴”,结局还需后人评价。

理财保险从形式上讲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承诺了短期的“高”回报,且存量资本规模巨大(相对保险公司自身的总体资管规模),很容易让保险公司陷入现金流困境,这对金融行业来说是致命的,这也很好诠释了另外一个结论:保险的安全性源自于它的风险管理模式,而不是投盈能力。

投保人提示

现在网上很多网友,自媒体,包括部分官媒都是从“理财保险”的角度评价保险时事(包括万能账户收益率),给很多“保险理财”的网友带来困扰,特发此文,不敢说以正视听,只是希望广大投保人能正确认识,客观对待。

实际上,保险市场的复杂远超过保险产品本身,保险产品设计有着很强的渠道特征,甚至是客户群体特征,即便你是一个资深的从业者,如果你对保险市场和渠道关注不够,可能也无法准确掌握这些产品的背景和本质差异,更何况是普通投保人。

保险产品的更新迭代非常频繁,很多产品都成为时代的产物,对于投保人来说,要想不“吃亏上当”,丰富自己的保险知识,多听取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比产品比较更加重要,切忌人云亦云。

关注我,让你成为专业投保人。

0 阅读:2

秋柔聊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