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专机降落在马尼拉时,菲律宾政府仿佛迎来了“救世主”。然而,这场被菲方寄予厚望的会晤尚未落幕,中国国防部便以一句“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直击要害,美菲军事同盟的虚妄承诺,终究改变不了南海格局的终极走向。
赫格塞思此次亚太首访选择菲律宾,被外界视为拜登政府落实“印太战略”的关键步骤。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宣布将启动“海上协同作战2.0”计划,包括美军向巴拉望岛增派P-8A反潜巡逻机、菲海军陆战队参与美方主导的“高端战术训练”。值得关注的是,美方承诺将在2024年内完成对菲军10艘巡逻舰的导弹系统升级,这直接针对中国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
菲律宾西部司令部近期动作频频:3月以来,其海警船在黄岩岛、仁爱礁附近海域的“执法行动”同比增长60%,4次试图突破中方警戒线均遭拦截。菲国防长特奥多罗在媒体前高调宣称:“我们已做好应对任何入侵的准备。”但卫星图像显示,菲方所谓“前沿哨所”仍依赖二战时期建造的木质码头,与其宣称的“现代化防御”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的回应掷地有声:“某些国家试图用19世纪的殖民思维解决21世纪的海洋争端,注定是徒劳。”这并非空洞的外交辞令,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数据显示,中国在永暑礁、美济礁部署的远程岸基雷达已实现对南海80%海域的24小时监控,2023年新建的3个海上民兵基地更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
乌克兰危机的教训被中方反复提及:美国2022年对乌军援高达432亿美元,但2023年骤降至60亿美元。当俄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后,美方不仅未兑现“F-16战机援助计划”,反而施压基辅接受领土让步。这种“始乱终弃”的剧本,正在菲律宾面前缓缓展开。
中国南海研究院最新报告揭示了冰冷的数据对比:中国现役驱逐舰数量(43艘)是菲律宾海军总吨位的12倍;海南陵水机场部署的歼-16战机能在20分钟内覆盖黄岩岛空域;永兴岛部署的鹰击-12B反舰导弹射程覆盖整个南海争议区。与之相对,菲海军最先进的何塞·黎刹级护卫舰,其76毫米主炮射程不及中国海警船的130毫米舰炮。
更令菲方难以企及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优势:永暑礁医院已具备三级甲等医疗能力,渚碧礁机场跑道可起降运-20战略运输机,美济礁的淡水净化系统能满足3000人长期驻守。这些“不沉航母”构成的战略支点,使得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兼具韧性与威慑。
当前南海局势呈现双重轨迹:一方面是美菲日澳在巴拉望海域进行的“海上战士”联合军演,另一方面是中国-东盟“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加速推进。新加坡智库尤索夫伊萨研究所指出,东盟国家2023年对华贸易额突破9800亿美元,是美菲贸易额的28倍,这种经济利益捆绑正在重塑地区国家的战略选择。
当赫格塞思带着“坚如磐石”的承诺离开马尼拉时,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却在社交媒体发文抱怨:“我们的巡逻船燃油储备仅够维持72小时行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或许正是南海博弈最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