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在学习上退缩的孩子,家长很自然就启用了催和说教模式,直接贴标签和下定义:
孩子在逃避。
然后不厌其烦的劝孩子要积极面对,要解决问题,逃避不是办法,早晚都要面对。
父母似乎也没错,但孩子也是真的不领情。要么敷衍的听,要么干脆一关门,完全将父母隔绝,一谈学习就崩,一给建议孩子就更加变本加厉。
孩子像鸵鸟一样,缩起来,假装听不见,看不见。这的确是父母眼中的逃避。
父母分析问题也十分精准,给出的结论也相当正确。
可问题是孩子根本不领情,也听不进去。要么跟父母对抗更彻底,要么缩回自己的空间内,不想被人打扰。
有些孩子看到父母在外面,宁可不吃不喝,都不愿意跟父母碰见,不管父母怎么劝,孩子都不愿意出门。
家长只会气愤孩子怎么跟自己关系处得像仇人?自己难道会害孩子吗?
可是父母却没想过孩子为什么宁可一个人呆着,也不想看见父母,拒绝任何帮助和靠近。
如果这时候父母想用硬碰硬的方式来镇压孩子,来试图用更强硬的手段来让玻璃心和说到做不到的孩子就范,那只会让孩子逃得更彻底,对抗得更激烈。
当孩子叛逆和对抗父母时,父母不妨用反向策略,后退一步:
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而不是总以父母的权威和经验论来将自己悟到的,觉察到的以及发现的问题甚至本质,一股脑灌输给孩子。
父母爱孩子的心是真实的,父母想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的出发点也是好的。
但父母也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孩子当下的情绪和心理能量,是否能接住父母颇有道理的建议;
第二个问题,父母的成功经验和正确道理,孩子是否能听进去?又是否能促进孩子改变和突破情绪的枷锁?
如果父母的沟通以及对孩子的好,孩子根本没有汲取的意愿,那么父母说的再正确的道理,都只会起反作用。
在父母的想象中,孩子听了自己的这些劝告,就应该恍然大悟,然后振奋精神,奋起直追,重新做人。
可是那些已经厌学,已经很内耗的孩子是做不到父母想要的结果。
每一个情绪的发生,都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等孩子的情绪内耗和心理卡点已经很多时,就不是父母一句道理能让孩子觉醒的。
在孩子低价值和自我否认以及内耗中,高频的纠结和胡思乱想已经将孩子前行的脚步紧紧束缚住,一步都动弹不得。
这时孩子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抗拒和抵制来保护自己仅剩的脆弱自尊心。
所以反驳也好、关门也好,抗拒也罢,都是出于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保护。
逃避当然不解决问题,但可以让孩子在一瞬间得到安放。
就好比孩子身体已经很虚弱了,父母还在催赶紧跑起来。你不能休息,你要坚持,你不能怂。心理卡点也会让内心很虚弱,很疲惫。
但孩子特别难过的时候,父母的道理和所谓的好,孩子是不会领情的,只会觉得父母在逼自己,他们根本不懂自己此时的煎熬与感受。
这个时候,父母与其硬碰硬,或者千方百计要改变孩子,不如后退一步,先允许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负情绪中。
我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在我娃高二上学期时,一个学期都没怎么好好学习,作业不写,上课不听,各种敷衍和说到做不到,持续性的逃避。
道理也讲了,善意的提醒也给了,但孩子还是一点听不进去。于是我就选择了后退一步,让他试错,让他去按自己的想法来。
当孩子受了打击和自己扑腾之后,就止损回头,重新投入了学习。
这也是反向策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比我纠正和讲道理一万遍都有用。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本能就是叛逆的,父母越是不允许,孩子越是要一意孤行,你真允许让他自由发挥时,碰壁之时就是孩子回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