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穿得暖,成绩优异的孩子抑郁了!原因藏在亲子关系细节中

百合读书 2025-04-15 11:46:03

很喜欢一句话:

父母该偷懒时要偷懒,忍住帮孩子的冲动,才能修炼成为智慧父母。

父母爱孩子的心,天地可鉴,是掏心掏肺,不掺杂任何自私之心。

可是也正是父母对孩子照顾太好,呵护太多,才会导致孩子在吃好穿暖后,还有了更多的要求与控制。

父母爱孩子的心是真的,但对孩子极度的控制欲也是真的。

拿着为孩子好,而不断入侵孩子的生活,要求孩子应该早睡早起,应该好好学习,不应该玩游戏太多,不应该熬夜。

这样的要求,本质上的确是为了孩子好,但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如果拿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自我的要求为标准,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同样的作息和标准去生活。

在孩子11岁之前,可能还不会激发太大的亲子矛盾,这时孩子年龄尚小,觉醒萌芽还在沉睡,再加上孩子还比较弱小,不敢反抗,只能听话。

而到了孩子12岁左右,随着个头的长高,思想的独立,觉醒意识的萌动,孩子就不太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了。

于是就开始反抗,开始发脾气,开始不听父母的,开始摔东西,开始向父母示威。

孩子反抗父母,孩子不再听父母的话,孩子追求自由和独立,这是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觉醒的开始。

父母一定会感觉到难受,之前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反叛了,开始管不着了。

失控的感觉,让父母十分的煎熬。面对着想管而管不了的孩子,欲哭无泪。

父母尝试着用更强硬的制止来恐吓孩子,来管控孩子,只是徒劳无功。

孩子就会发脾气,摔东西,拿不活了威胁父母,这时父母只好暂时屈服,孩子就掌握了主动权。

父母生气得很,于是就通过催,讲道理和劝的方式,想让孩子回头是岸。

可是孩子更肆意妄为了:

要手机不给,那就闹、哭、吼,摔东西,让左邻右舍都不安宁,父母一看孩子崩溃了,就赶紧妥协和让步;

作业也不写,父母催得紧了,敷衍一下随便抄抄;

课也不想上,完全没有一点心思学习;

饭也不正常点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父母会埋怨都是因为手机和游戏,孩子才会这样,要是没有手机,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根本不会这样!

手机和游戏只是孩子逃避后的一个避风港,并不是孩子抑郁和厌学的根源。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

通常容易抑郁和厌学的孩子的家庭,都有情绪不稳定和高控制的父母,同时又很溺爱孩子。

这些父母往往自身还很优秀,但很刻板,容易有非黑即白的教育观,对孩子管控也比较死板和严格。

小时候,对孩子的管理方方面面都要干预,几点吃饭,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几点写作业,几点出去做,完全按着固定的模式重复。

这是父母自身的习惯,于是也就将这样的育儿模式照搬到孩子身上。

可是这样的模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失效了。

两代人的作息和习惯,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在父母看来,我就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最优的作息以及最合理的安排,不允许有半点的失控。

我在辅导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妈妈,孩子超过11点睡她会崩溃得大哭,在她看来孩子10点前睡这是她的底线,超过这个点她就会情绪崩溃,难过于无以复加。

我能理解妈妈爱孩子的心,但也对妈妈拿“我为你好,你就必须早睡“为底线要求,引发的一系列亲子关系的矛盾。

同时对于手机和游戏也视为洪水猛兽,之前是严控手机,孩子半点都拿不到,后来在孩子哭闹的抗争下,勉强给玩一会。

然后在要回手机的过程中,各种拉扯,各种亲子关系矛盾的爆发,妈妈气得哭,孩子也急得哭,最后一地鸡毛。

手机和游戏从来都不是孩子厌学的根源,而是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强的控制欲,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的情绪就先崩掉了。

这时孩子的情绪怎么可能会好?压抑久了,就厌学了,就抑郁了,就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了,也会觉得生无可恋。

孩子眼里没光了,让父母心疼,可是父母的说一不二和高控才让孩子一步步走向了暗淡。

总是为拿孩子好来约束孩子,总是拿手机坑了孩子,却没想过这么多年对孩子那么多不允许,孩子不压抑吗?孩子不委屈吗?

孩子是个人,不是一件物品,即便父母对孩子好到过度,但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与权利,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理解孩子感受,同样让孩子悲伤逆流成河。

0 阅读:1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