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前,日军使用什么型号的步枪

烈日炎天 2025-02-01 09:09:51

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陆军配备的步枪绝大多数为国产,但也有一部分是从西方国家进口的。该国首次从国外进口步枪,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倒幕战争中,交战双方购买了法国、英国、比利时、美国等多国的武器。

史奈德步枪用的纸壳子弹

数量比较多的是英国皇家轻武器工厂生产的史奈德-恩菲尔德后装步枪,该枪口径14.7毫米,使用纸质弹壳的定装弹,因为没有弹仓,所以每次装填一发子弹。日本史奈德步枪首次参战,是在1868年戊辰战争中,当时明治天皇麾下的5000名士兵,配备了一部分史奈德步枪,他们以少胜多打败了15000名幕府军。七十年代日军又引进了一些史奈德步枪,在甲午战争之前,该枪在日本军队中还有约31900多支。

皮博迪步枪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没有后装步枪的生产能力,只能配备从国外进口的轻武器,皮博迪步枪就使用了许多年。该枪口径11.93毫米,单发装填,于1866年在美国普罗维登斯器械公司开始生产,由于射击时还要扳动外露的击铁才能实现待击发,该枪这种设计不久后就落伍了,在生产了十多万支后于1871年停产。日军进口的皮博迪步枪数量不是很多,甲午战争之前还有将近4000支在使用。

村田十三式步枪

1880年,日军终于开始实现轻武器的国产化,虽然还有一部分进口武器,但国产村田十三式后装线膛步枪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该枪仿制法国的夏斯波步枪,由小石川步枪制作所生产,采用单发手动装填,口径11毫米,全枪长1.275米,重量4.06千克,由于日军历来重视近身肉搏拼刺刀,因此配用的刺刀长710毫米,重量0.79千克。甲午战争前村田十三式步枪生产了约6至7万支,该枪虽然不算先进,但开创了日军轻武器制式化的先河。

针对村田十三式步枪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枪的设计师在1885年进行改进。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将战时不方便维护需要拧螺丝才能取出的枪栓,改为不再用螺丝了。其它改进举措是为了能批量生产,将枪机卡笋省略掉,枪膛形状改为锥形,并开了两个排气孔,刺刀也缩短到580毫米。改进后生产的村田步枪,命名为村田十八式步枪,该枪普通型生产了70000支,短枪管的骑兵型产量为10000支,成为甲午战争之前日军的主力步枪。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军还有一小部分部队装备村田二十二式步枪,该枪采用了内置8发子弹的弹仓,不过由于产量较少,日军还是以使用单装步枪为主。

2 阅读: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