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一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Sony(索尼)和Honda(本田)就宣布了联手推出新品牌AFEELA,同时也在展会上发布了第一款车型:Afeela 1。今年的CES,这辆新车再次带来进一步的消息:除了展示新车的定妆设计、功能性外,还公布了售价和交车时间等信息。
图:早在2023年,Sony和Honda联手开创的Sony Honda Mobility公司就已经展示出该车的概念车型,这一次可以说是最接近量产版的原型车。
相信不少车迷朋友早已看过不少关于新车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介绍这款新车拥有何种功能、外观如何这般,甚少有人会提到最本质的东西:底盘。Afeela1轴距达到了3,000mm,车身整体尺寸为4,915mm×1,900mm×1,460mm,车型定位与Tesla Model S、Lucid Air相同,均为E级电动轿车。底盘悬挂采用前双摇臂独立悬挂,后多连杆独立悬挂的设计布局,配有空气减震机构,能够确保在形式过程中提供足够稳定性和舒适性。加上运用了机器人研发技术上积累的运动管理系统,能够捕捉到用户瞬间的“感觉”,提高车辆在行驶时的响应性。
图:Afeela 1的前悬挂布局图,由Hodna负责研发生产的底盘怎么说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加上有这么多电控系统的帮助,相信实际的量产车型在形式质感上要比大部分电池车型要更好。其实还真不是咱们崇洋媚外,很多国人看这类电池车都只会去看什么三电、配置之类的,其实这也是一辆汽车里最不值钱的东西,一辆车技术含金量最高的是底盘,而恰恰也是国内一众所谓的“新势力”车企最贫瘠的,底盘好坏不是堆料、更不是悬挂形式、或者用了什么液气避震,而是整个结构从车架到副车架到悬挂形式一套组合下来的开发经验,这套经验还不是那些连油车都造不好的车企能一夜脱贫的。
图:Afeela 1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名为Afeela 1 Origin,配备前225/55R19,后245/50R19车轮;另一是名为Afeela 1 Signature,配备前245/40R21、后275/35R21车轮。
Afeela1采用全轮驱动布局,前后各有一台输出功率为180千瓦的电机,综合输出功率能够达到360千瓦,大聪明别去算什么马力了,严格意义上,电机何来马力一说?车体底部配备一块91°锂离子电池组,官方预计综合里程可以达到300英里,换算过来约为482公里,最高能够支持150kW直流快冲。官方并没有透露更多相关消息,从账面数据上来看,光一个续航里程就会被国产电池车比下去。目前尚未清楚这个续航里程用哪套标准测试,所以无从定论是否存在虚标。
图:虽然真实的续航里程还有待考证,但对于配有91kWh电池的Afeela 1来说,能够拥有将近500km的续航里程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500公里的续航如果放在美国这种用车频次和单次里程都较高的国家市场使用,又是否合适呢?如果不是像特斯拉那样以家用太阳能作招徕的话,光靠家用充电或者充电站充电,用车成本、时间成本都完败于燃油车,请问存在的意义为何?
接着说一下这车的外观吧,Afeela1外观在具有未来科技感的同时,还融入了空气动力学设计。通过反复使用CFD(计算流体力学)验证,并进行大量风洞测试,能让其拥有理想设计的同时彻底降低空气阻力。车尾采用主动式“隐藏”尾翼,能够平衡空气阻力和下压力之间的利弊。贯穿式的日间行车灯以和后尾灯形成首尾呼应,承托出融合了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简约造型。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极简装饰线条和外形让人想起了宇宙飞船。”
图:简单的线条、双色车身的搭配,让这款车看起来简约的同时充满未来感。
图:位于车头部分的这块显示屏,还能自己DIY显示什么类容,这个设计还挺有趣。
打开车门进入到车里,最为吸引人的是那巨大的连屏和半辐式方向盘。只不过,这块大连屏的黑边貌似有点过于大。而整车内饰统一采用柔和色调,并且70%的内饰表面都由生物和再生材料包裹。加上Sony独特的360空间声音技术,让消费者能够在车内也能享受顶尖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而整体设计上让小编不理解的是,这么大一块屏幕不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吗?为何现在的电池车都喜欢在车内设计这么大的显示屏/触摸屏?
图:不吹不黑,这个仪表盘和中间娱乐触摸屏的黑边也真的够大,看起来连贯性有所欠缺。不过这也好省得在驾驶图中分神。
图:在前排座椅靠背还有两块巨大的屏幕,能够让后排乘客在旅途中也能享受车载娱乐系统。
图:在官方的宣传片里,还有一段视频是在Afeela 1车里还能玩PS5,但后排能否同样使用PS5并没有公布;不过小编觉得,有时候车载娱乐功能其实并不用这么强大,对比起在车里玩PS5,在家里玩不是更舒服吗?况且,在车辆行驶中长时间看着这么小一块屏幕,对眼睛也不好,倒不如看看车外,沿途的风景。
这辆Afeela1的定价为89,900美元起(约为66W人民币),定位是和Model S、Lucid Air成为竞争对手。不过目前为止,Afeela1并没有进入国内市场的计划。但如果进入国内市场,在面对那帮已经将配置玩出花的国产品牌,它的胜算又有几何呢?不过小编在看来,BEV电池车的热度在全球范围已经退潮,尤其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包括这次的弄潮儿特斯拉的销量也开始回落,现有所有的电池形式那极低的能量密度就是这波BEV不可能长期发展的最底层原因,而作为这两家顶级日本企业的这次“始乱”的合作又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