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十二月份中国汽车行业最劲爆的事件就莫过于“极越汽车解散”风波,在刚过去的广州车展才召开盛大发布会的品牌,说解散就解散了。员工集体维权、门店大量关停,没买他们车的网友纷纷吃瓜,买了他们车的车主惶惶不可终日。要知道极越背后可是有百度和吉利两大势力撑腰,这对看起来十拿九稳的组合也阻止不了极越暴雷,简直出乎大家的意料。
图:如果大家都在拼技术地卷,那是消费者的福音,但高度同质化的电池车市场,当所有人都在卷价格时,最终结果就是大家都没得玩,这样例子在历史上、在生活中还少吗?
极越汽车的前身是集度汽车,成立于2021年3月2日。法定代表人是夏一平,也就是如今极越汽车的CEO。集度汽车一开始就是百度和吉利合作的结果,目标是推进汽车自动驾驶的发展。但从2022年年中开始,集度汽车内部就开始了不断的股份以及人事调整。到了2023年8月14日,集度汽车正式更名极越汽车。不难看出,这家公司一直以来内部并不稳定,不然他们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动作呢?
图:任何一家初创企业,但凡能走过最艰难阶段的领导者,一个是技术型人才,尤其是汽车业,回顾全球现存的各大车企,还真没几个创始人是出身于职业经理人的。汽车不是IT产品、不是日用消费品,光靠职业经理人那嘴皮子功夫和PPT计划,充其量就是一个赵括。但遗憾的是,在新势力车企中,这样的赵括比比皆是。
正当极越汽车面临“烂尾”的时候,近日百度和吉利又发出联合声明,明确他们将携手解决风波后遗。两个大股东将第一时间解决员工社保缴纳以及离职员工赔偿问题,同时维护车主权益,确保售后无忧。实际上,百度和吉利仅仅在维护自己作为母公司的颜面,至于暴雷的极越,早已名存实亡。哪怕极越真的能解决好内部矛盾,重新调整好公司架构,让公司重回正轨,但风波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安与不信任,足以在日后拖垮这个品牌。
图:在这个地球上,只要一日存在地心引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一日达不到10000 W·h/kg,电池车的出现都是一种伪需求,这个是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常识。在一条错误的跑道上,光靠一些毫无技术壁垒可言的智能、豪华、时尚作招徕,就是为韭菜们挖下的一个个坑,更别说什么弯道超车和遥遥领先。光靠展厅漂亮、光靠营销大嘴,何以长久存活、何以越级打怪?倒闭是唯一的希望。
在以往,消费者普遍认为品牌有了大厂作为靠山,买他们的车一定十拿九稳。此次风波就像给大家来了当头一棒,犹如一盆冷水把消费者泼醒。哪怕有大厂保底,消费权益也岌岌可危。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之所以如此内卷,而且可悲之处是这类内卷不是技术的比拼,而是卷谁的营销好、谁的嘴大、谁敢降价,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电池车根本毫无技术门槛可言,造手机的可以造车、搞网站的可以造车、做家电的也可以造车,甚至经营房地产的同样可以造车。至于这种卷的客观推手,就是消费者本身:国人对于汽车的认知是偏执的,例如至今仍有人认为车身蒙皮厚薄能影响安全性、对比评测“车头防撞梁”来判断造车诚意、用台SUV当越野车来调侃,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在一个完全错误的汽车消费观念下,一个因势利导造就的汽车认知环境中,不尊重软知识、仅仅凭硬件堆砌就能成“车价”的生态下,请问,又何以诞生出真正的车企和品牌,一个靠传统车企兜底的新晋品牌又凭什么能逆风而行呢?一个普通消费者很难像行业专家一样搜集资讯,评判一家新公司的风险水平。汽车作为一件大宗消费品,并不只是买车时的一锤子买卖,在日后还需要厂家提供强大的售后资源。作为消费者,在这个混乱的市场环境内,在选择新品牌产品时一定要慎重再慎重,以免身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