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朝的南北党争:北人占据要职,南人对此极度不满

孙碧说历史 2023-07-23 15:38:38

明末北人降清较早,朝中要职多为其所占据,基于此状况,部分南人便通过攻击北人,以此提升自身地位,为南人谋利。顺治二年的“冯铨”弹劾案便是南北士大夫矛盾的首次爆发,是清初汉官内部争夺政治权力的产物。

浙江道监察御史吴达,江南人,与龚鼎孳有紧密的交情,且同样对阉党十分不满。顺治二年七月,面对北人占居要职的情况,吴达认为其中一些官员应将其罢黜,他上疏言:“今日用人皆取材于明季,抗直忤时,山林放弃,此明季所黜而今日当用者也。

逆党权翼,贪墨败类,此明季所黜而今日不可不黜者也。……江南既定,人材毕集,若复泾渭不分,则君子气沮,宵小竞进。

即如阮大铖、袁宏勋、徐复阳辈,联袂而至,岂可概加录用乎?”吴达直言阮大铖、袁宏勋、徐复阳此等阉党旧人,乃“逆党权翼,贪墨败类”之辈,在明末已遭罢黜,新朝不应再次任用。

同时表示江南已定,且广有人才,并强调不应委任宵小之徒,以免损害君子志气,有抑北扬南之意,吴达针对冯铨、李若琳、孙之獬这类前明阉党成员的用意十分明显。

果然,一个月后,吴达再次上疏,此疏直指冯铨等北党成员,疏中列举冯铨向姜瓖索贿、纵容儿子冯源淮擅入内院张宴欢饮、票拟自专等罪,掀起一波弹劾北党的风潮。

紧接着御史、给事中纷纷上疏参劾冯铨,同时指责李若琳、孙之獬党附冯铨,大有明末党争再现之势。弹劾冯铨的核心在于冯铨以权谋私,是阉党旧人,有结党之患,因而请求将其“立彰大法,戮之于市”。廷讯时,双方互不退让,冯铨仰仗多尔衮恩宠,逐条反驳。

给事中龚鼎孳称冯铨是阉党旧人,依附魏忠贤作恶,冯铨则讥讽龚鼎孳曾降李自成。经查核,弹劾冯铨诸事“俱无实绩”,冯铨任事如故。

李森先、吴达等科道官则被多尔衮戒谕“此番姑从宽免”,如“不加改悔,定不尔贷”。表面上看,弹劾冯铨案与明末党争无异,是明末党争流弊的接续,实质上亦是南北双方对选官用人倾向不同所激起的区域对抗,此差异在陈名夏和冯铨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植党首在使自身党派之人占据要职,因而在选官用人的选择上,南北双方有各自的地域倾向,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陈名夏任吏部尚书时,在铨选官员时多偏向南籍汉官,且恃才傲物,爱争强好胜,与北籍汉官多有不合。陈名夏对北人十分轻蔑,极不欣赏他们的文采,从他的言谈便可得知:“北方之习,喜于抄旧,喜于好用不可读之句与字。”

讽刺北人短于创作,不通文理。不仅限于文采的歧视,陈氏对北籍官员,也是为之不屑,甚至否定北人为官对朝政的贡献,说他们“入署官人毫无补益,强言谈文,益足非笑”。

不仅如此,他还时常表现出其独有的南人优越感,即使如植树栽花时也用“向南者终佳”这样的双关语来表达他对南方的偏爱。

因此在选用官吏上,陈名夏总是偏向于南人,尤其偏爱江南人士,“所推毂南人甚重,取忌于北”。对于北人所推荐的人才,多不认可,有时甚至是忽略。

如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陈名夏曾主持一次铨选词臣的集议,当时“冯铨荐梁清远,范文程荐黄志遴,宁完我荐法若真”,结果陈名夏不将法若真上报,其余人则放在次选行列,十分轻视北方人才。

正是这种选人任官上的偏好,使得他常招致北人的不满和攻击。如顺治八年闰二月,陈名夏、洪承畴等人奉命甄别御史,张煊等十一名御史被调外转。张煊愤愤不平,便参劾陈名夏“结党行私,铨选不公”,矛盾跃然于朝堂之上。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