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巷晚风(安阳文峰塔与仓巷街)

黑风夜话吖 2024-08-14 03:24:37
仓巷晚风(安阳文峰塔与仓巷街)

天宁寺

从殷墟博物馆赶往文峰塔,已错过了入场时间,天宁寺只出不进,带着遗憾踟蹰墙外,挺立的古塔被夕阳包裹着,正洋溢着美丽的古典红。

文峰塔

天宁寺宝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塔位于古彰德府文庙的东北方,引领一地文风,故又称文峰塔。一座塔兼具佛家和儒家两种思想,它立于地面,耸向天空,凝聚信仰,彰显文脉,俨然成为安阳古城的标志。

文峰塔

文峰塔

文峰塔的建筑极具特色,这座宝塔通体砖砌,红黄两色,八角五层形制,上大下小,从下往上逐层扩张,呈现极为罕见的伞状格局。八面塔身均雕有精美的佛教图案,仿木的斗拱精雕细琢,飞檐凌空,宝瓶塔刹镇于塔顶,楼阁与覆钵双式合一,奇特的构造堪称一绝。

弥陀龛

弥陀龛

如今的天宁寺已处于两条平行的东西向主干道的夹持之中,塔院略显逼仄,这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从一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寺图碑刻中可以看出,当时天宁寺的范围很大,其北有一座弥陀龛,位置在寺院中轴线的最北端。果然在文峰北街丹尼斯商业广场的停车场附近见到了那座青砖建筑,它二层八面,底层开一门二窗,上层八面墙上按方位设八卦符号,门的上方为离卦,代表着正南方向。当地人称其为八卦楼,可惜未能在此楼附近找到说明文字。

仓巷街

仓巷街

沿着北街东行,车水马龙的道路中央屹立着一株古槐树,介绍说它有五百年的树龄,应对着山西洪洞老槐树的传说,因为神奇,故在当地家喻户晓,后来老城改造,道路修到老槐树下,依然不敢惊动树神,只能围栏圈起,让车辆绕行。其实安阳古城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并不多,彰德府城墙几乎无存,据说只有一、二处院落中还保留几段城墙残迹,为了弥补无处凭吊的遗憾,安阳加紧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当年彰德府的人文遗产。

仓巷街

安阳古城对应的是明代的彰德府,它和历史上的七朝古都并不重合。安阳之源可上溯至盘庚迁殷,著名的殷墟遗址在古城西北的洹水之滨。东汉末年,曹操战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于邺,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以邺城为都,但严格地说,这个邺是现在的邯郸临漳。公元580年杨坚焚邺,将邺地官民迁至安阳城,仍称为邺,这个由安阳城代替的新邺城成为相州府治所在地,并在明清时演变为彰德府。

仓巷街

仓巷街

青石古巷,红灯高挂,两旁的砖瓦建筑次第铺排,这条长五百多米的古巷因临近府县衙门的粮仓而得名仓巷街,这也是明清彰德府留下的安阳记忆。黄昏时的古巷游人不多,晚风穿过路面,扬起古朴的风尘。楼门重院,外观并不起眼,但透过照壁,却是等级与秩序的空间。这类民居称作“九门相照”,一套大院多重院落,中轴线上开设九道门,门户相通,象征着家庭的繁荣和尊贵。仓巷街三号的任家大院,就是具有清代特色的多重四合院,现已作为安阳市博物馆的分馆展示豫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仓巷街十六号院

仓巷街东篱院

仓巷街任家大院

高大的仓门依然矗立,这是明清彰德府和安阳县两级衙门的“常平仓”所在地。常平仓是中国古代积储文化的重要环节,民以食为天,可岁有凶穰,谷有贵贱,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古代的中央政权往往在常态化的官仓、漕仓、军仓之外,另置常平仓并鼓励义仓、社仓以应对灾荒时期的粮食危机。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每当收粮,仓巷街便车水马龙,运粮的马车从大仓口入小仓口出,热闹非凡,而到了放赈则另有一番景象,附近的庙宇都成为施粥救济的场所,灾民云集,凄惨难忘。

仓巷街大仓门

仓巷街关帝庙

赈灾故事中的人物早已不在,仓巷街依然恪守着那份初心,它以一空灯笼接续晚霞,以一街青素再迎黎明。

彰德府邮局

大德通典当行

安阳记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