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一位朋友,最近去深圳“老前海”(桂湾、前湾、妈湾)考察后给我留言说:前海发展得不错,但人气仍然不旺。你觉得什么时候,才会变得有人气?
我的回答是:再等5年。
随后联想起最近1个月先后去过的雄安新区、滨海新区、南沙新区,觉得有必要给中国的新区写篇文章。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随着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到来,人口红利、开放红利都在衰减,未来能“修成正果”的新区将越来越少。
而各地兴建新区的雄心,一点都没有减弱。大家在投资各种新区的时候,需要画个问号、加点小心。
在这个时代,你应该回归中心,而不是贸然突入“新区”。
我们先看深圳的前海,它包括扩容之前的老前海(在深圳南山区,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包括桂湾、前湾、妈湾),以及扩容之后的新前海(主要在宝安区沿江地区、蛇口,新增面积大约105平方公里)。
前海,是中央送给深圳特区30岁生日的礼物。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到今天,前海新区已经诞生13年了。如果再过5年,“老前海”那15平方公里的区域才“比较有人气”,就需要到2028年,也就是前海诞生18周年的时候。至于基本建成,大概需要到20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30年。
熟悉深圳的朋友都知道,老前海属于深圳经济总量最高、最发达、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发明专利最多的南山区,夹在南山中心区和宝安中心区之间,位置非常好、总面积非常小(15平方公里)。
而且,国家对前海空前重视——领导曾三次视察前海。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今年又出台了“前海金融30条”。
即便是这样一个位置近、体量小、含着金钥匙诞生的新区,发展起来都需要20到30年时间,可见建设一个新区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战略定力,需要充分的耐心,用“炒”的心态是不行的。
半个月前,我还到访了雄安新区和滨海新区。
雄安新区诞生于2017年4月1日,至今已经6周年。目前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启动区的核心区初具规模,建筑非常漂亮,但也存在人气偏淡的问题。
下图是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我们到访的时候是周三的中午,看到的人不多,几家银行也只有招牌、店面,而没有开门。
天津滨海新区是19个国家级新区中第二个诞生的,时间是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成为行政区,是在2009年(合并塘沽、汉沽、大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也就是说,滨海新区早于深圳前海4年出发。在我曾经工作过两年的“老弯道”及其附近,规划了“于家堡—响螺湾”CBD。媒体曾把这里称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商务区”,不过把金融中心和建筑面积挂钩显得比较可笑。
我所知道的是:原来计划放在这里的新三板,被北京拿走了,并衍生出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天津的金融中心好梦难圆。“于家堡—响螺湾”也一度成为空城。
最近两年,“于响片区”情况有所好转,开始有人气了,建筑物也很漂亮。但跟当初的设计相比,承载力还有比较大的闲置。
而天津汇聚的资金,也只有4万亿,大约是广州的二分之一、深圳的三分之一、北京的五分之一,城市实力偏弱。
我是上周去的广州南沙。南沙、横琴、马鞍岛这些大湾区的新区,我几乎每半年就会去一次。横琴核心区、南沙的灵山岛尖,基本上都建成了,非常时尚、现代、漂亮,但人气都很一般,跟滨海新区的区别不大。
南沙新区也是国家级新区之一,诞生在2012年,至今已经11年了。2022年南沙的经济增速在广州各区中名列第一,发展是非常快的,但由于远离传统的中心城区,所以汇聚人气尚需时间。
我觉得如果加快南沙的发展,必须要适当放开对深圳人的住房限购,并加大吸引深圳企业进驻。其实深圳人对南沙的认知、认可,或许超过了广州人。
上面我点到的几个新区,都堪称中国条件最好、最优秀的。它们至今人气不旺,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规律就是这样:一个新片区崛起,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距离传统中心城区越远,发展新区的难度越大,需要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就越多。
想想看,上海开发浦东,改变“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花费了多少时间!浦东浦西,仅仅一条黄浦江的距离而已。
所以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中央就指出,这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而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拐点,让各类新区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上图是1998年全面房改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走势图。2018年之前,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平均在2200万人以上。最近几年则大幅下跌,到2022年萎缩到了646万人。
这里面固然有疫情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第一,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在高位,超过65%,未来提高空间有限了;第二,中国人口红利终结了,2022年总人口出现了下降,新生儿也只有1062万,是今年满60岁人口(1963年出生)的36%!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成百上千个新区对人口的争夺空前激烈,很多新区注定无法完成原来计划中的人口数量,建筑物空置是必然的。
下图是第三方研究机构公布的、截至2022年四季度的内地主要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情况:
可以看出,空置率超过30%的城市比比皆是,其中南宁逼近了42%,武汉达到了37%,天津达到了35%。
这些数据都是全市的,如果具体到每个城市的新区,空置率将高得吓人。
早在7年前就曾爆出新闻:全国规划的新区,最多可以容纳34亿人。
其实绝大多数地级市、县和县级市规划的新区,如果到现在还没有建成的话,未来难度将非常大。如果新区跟老城区距离比较远,而且接近白手起家的话,基本上没有可能真正建成。
即便是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规划的新区,如果面积太大、距离太远,将来也很难实现。
比如中国“最瘦长”的新区——赣江新区,从南昌一直延伸到共青城,南北长65公里以上(下图)。
以江西省、南昌市的量能,要发展起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级新区,没有几十年很难有效果。这种新区的不动产,一般不建议投资。
再比如兰州新区,选在了兰州机场旁边,距离兰州中心城区接近40公里。两地之间,隔着茫茫的黄土高坡。
兰州并不是一个经济中心城市,2022年经济总量不过3300亿元,大约是深圳南山区的一半,跟“百强县(市)”的张家港、晋江差不多。
这样量级的城市,要在自己近40公里之外搞一个新区,野心之大、令人叹服。不过,这可能也跟兰州范围内很难找到一块面积大的平坦的土地有关。
想想看,经济总量相当于兰州两倍的深圳南山区、相当于兰州1.5倍的深圳宝安区,两个强区之间、零距离搞一个前海(老前海),总面积15平方公里,都需要20年。我真不知道,兰州新区将来会是怎样的模样。
更何况,对外开放、全球化的红利也接近衰竭——逆全球化已经开始了。
另外,政府规划的多变,也带来投资风险。比如武汉之前规划了“武汉第四镇”的长江新区,计划提出才几年时间,又提出了武汉新城的概念。
或许对于大武汉来说,东北和东南方向,都需要发展。但在人口红利、开放红利变小的大背景下,全面出击一定会分散力量。
其实很多城市都存在发展方向多、力量分散的情况。
比如重庆之前是重点向北发展,成都是重点向南发展;最近两年为了实现成渝双城化,重庆开始向西,成都开始向东。而原来的天府新区、两江新区仍然需要发展,力量分散就不可避免。
广州表面上只提出了一个城市副中心——南沙,南向应该是主要发展方向。但广州还有一个市场力量主导的方向,从天河、琶洲向金融城发展,也就是沿江向东。而广州的机场在北面,新机场建到了跟肇庆交界处,兼顾北面和西面的态势也比较明显。
于是,广州变成了一个“被四个方向拉扯”的城市。
对于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全面、快速做大的时代都结束了。现在国家又提出要把县城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因为大城市太贵、门槛太高,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投资应该回归中心、慎选新区。
不过像深圳前海这种,依托原来中心城区建设的小面积新区,还是比较确定的。危险的是那种背靠经济总量不大的城市、规划面积超大、远离中心城区,又没有国家战略加持的新区。
最后谈一下:雄安新区未来会不会成为一线城市。这也是很多读者希望我回答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可能性不太大。
中央虽然高度重视雄安新区的发展,称之为千年大计,但从来没有说过雄安新区定位是一线城市。说雄安新区会成为一线城市的,是白岩松等媒体人,或者部分专家。
雄安新区的主要使命,是分流北京过于旺盛的人气、财气,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其实雄安的低密度、高投入模式,不太适合推广,中国的耕地太少,人口太多,这个模式很难复制)。
由于雄安新区自然条件的制约(缺水),城市承载力有限。新区远景规划人口也不过500万人。而中国(内地)的一线城市,实际生活的人口规模都是2000万量级,比如广深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北京上海实际管理人口可能逼近3000万。
没有足够的体量,只有发展质量,很难说是一线城市。比如鄂尔多斯的人均GDP超过北京、上海、深圳,但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一线城市,甚至不会认为它是二线城市。澳门的人均GDP更高,正常年份位居全球前五,但也没有人认为它是一线城市。
雄安未来主要分流北京的央企和大学,并没有分流北京的“权力”,再加上人口规模有限,未来能成为强二线城市就不错了。
从发展质量上,雄安可能会非常优秀,但要成为一线城市不仅要看经济质量,还要看总量。
目前北上港深汇聚的资金总量都在10万亿以上,广州在8万亿以上。未来雄安如果没有超过广州的资金总量,就不是一线城市。而北京如果真的把自己21万亿的资金,分流8到10万亿给雄安,则北京的实力将会显著弱于上海,也弱于香港和深圳,将出现沪、深、港、京的新排序。到那时,恐怕北京就快坐不稳一线城市了,财政收入、城市运转也会出现大问题。
北京一度限制人口流入,弱化金融中心、经济中心的定位。最近几年又再次放松落户门槛,设立了自贸区、交易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倒逼。
所以,北京能分流给雄安的主要是人口,而不是核心竞争力。雄安新区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自己再造,而不是等靠要。
未来京津冀片区,很难支撑两个一线城市。
沙尘害死北方城市。广东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