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7年,即嘉庆二年三月三日,紫禁城内颁发了一道引人深思的诏令:77岁的刘墉被提拔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文臣中的最高职位。但令人意外的是,诏书内容并未包含对刘墉的赞誉,反而载有乾隆帝的责备:“刘墉历来不愿真心办事,行动懈怠。”此外,刘墉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未曾进入军机处任职。这一看似矛盾的提拔,揭示了乾隆晚年对权臣进行制衡的治国手腕,同时也反映了清廉官员在腐败盛行的官场中所面临的生存挑战。
【被敲打的“清官标杆”】
1782年,即乾隆四十七年,左都御史刘墉接旨调查山东巡抚国泰涉嫌的贪污案件。他伪装成一名普通的账房先生,秘密抵达济南。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他通过当地的钱庄,追查出国泰转移至私库的200万两白银(根据《清史稿》中关于刘墉的记载)。民众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清廉的包拯”。然而,当乾隆皇帝阅读刘墉的奏章时,却面露不悦地说:“刘墉办案过于严厉。”事实上,国泰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背后有皇帝默许的一项制度——“议罪银”,即官员可以通过缴纳罚款来抵消罪行。
这起震惊朝廷内外的腐败案件,标志着刘墉职业生涯的重要转变。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未能再担任任何具有实权的重要职位。1787年,即乾隆五十二年,刘墉因擅自透露皇帝前的对话而受到责备。两年后,即乾隆五十四年,他又因涉及皇子老师的失职事件而被降职。在一次官员引见会上,他对能力平平的戴世仪给出了“还可以”的评价,结果被乾隆皇帝抓住了把柄:“选拔高官怎能如此随意!”(《清高宗实录》第1492卷)这些一连串的“过失”,使皇帝认为他“难当大任”。
【乾隆的考量】
嘉庆二年,刘墉获得晋升之时,乾隆虽已89岁高龄并退为太上皇,但仍牢牢掌控着实权。此时,乾隆提拔刘墉这位他原本不太看好的官员,背后的原因何在?
首要目的是对和珅集团形成威慑。彼时,和珅身居要职,兼任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逾二十项官职,其势力范围广泛,党羽渗透至六部各处。乾隆帝在诏令中刻意提及“目前暂无合适人选”,此举意在向和珅传达信息,表明“朝廷内仍有力量能够制衡于他”,同时也暗示刘墉“你只是临时担任此职”。
二是为了协助嘉庆稳固地位。乾隆明白自己寿命将尽,于是提拔如刘墉这般曾与和珅有过节的正直官员,意在给儿子留下一把“对抗腐败的刀”。两年后,当嘉庆着手处理和珅一案时,刘墉确实担任了主审官,并从和珅宅邸中查获了大量不义之财,总计约2.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当时15年的财政总收入,数据来源为故宫保存的《和珅罪行记录》)。
三是出于维护政治声誉的考虑。乾隆帝晚年极为担忧被冠上“放任腐败”的恶名。他选择提拔刘墉,既能展示自己对清廉官员的重视,又能利用刘墉来平衡和珅一党的势力。然而,乾隆帝始终保留了一手策略,即军机处的核心权力,刘墉直至去世都未能触及。
【没进军机处的缘由】
刘墉最接近权力顶峰的时刻,发生在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当时他暂代兵部尚书一职。然而,当他站在军机处办公室外时,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终究无法跨越那道无形的界限。
清代选拔军机大臣时,重视的是“勤勉细致”,要求他们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处理紧急军务。刘墉当时担任的是礼部尚书一职,其主要工作是负责科举考试的礼仪流程。因此,他并没有处理诸如西北军事行动、河流治理及救灾等“核心政务”的实际经验。
在乾隆时期,军机处共有129位大臣,其中汉族大臣只有28人(参考《清代军机大臣编年记录》)。尽管刘墉来自山东诸城的一个显赫家族,但他的祖父刘必显在顺治朝时曾卷入“涉嫌对抗清朝”的案件并接受审查,这一背景使得皇室对他持有保留态度。
军机处遵循“接旨即记、迅速起草诏令”的原则,而刘墉的行事风格被嘉庆帝评价为“遇事不决”,这与乾隆皇帝“独揽大权”的治理方式极不相符。1796年白莲教发动叛乱期间,军机处需不间断地应对战事消息,刘墉提出“采取安抚措施”的建议,遭到了主张武力镇压一派的轻视,认为他“过于理想化”。
【刘墉的为官之道】
刘墉在晚年时期,经常于上书房指导皇子永瑆练习书法。他的笔触从早期的刚劲有力,逐渐转变为含蓄而深沉。这一变化,反映了他历经官场起伏后所领悟的生活哲理。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刘墉学会了如何适应与生存。他的书法风格之变,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早年的他,笔触如铁画银钩,锋芒毕露;而到了晚年,则变得绵里藏针,内敛而深沉。这种从刚硬到柔和的转变,不仅是书法技巧上的进步,更是刘墉对人生、对官场的深刻理解。他学会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同时又能灵活应对,不轻易显露锋芒。因此,刘墉在教导永瑆书法时,也将这种生存智慧融入其中。他希望通过书法,让永瑆明白如何在未来的道路上,既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又学会适时收敛,以更加成熟稳重的心态面对人生挑战。
规避权力中心:自1789年,即乾隆五十四年之后,他自觉远离了权力的斗争,转而负责《四库全书》编纂的次要职务,如副总裁等。到了1799年,也即嘉庆四年,朝廷在清理和珅的同党时,众多官员纷纷受到波及,但刘墉因“未曾与奸臣深交”而幸免于难,安然无恙。
原则立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依然秉持“三拒绝”——不接受冬季取暖与夏日消暑的贿赂、不侵占土地财产、不增添妾侍。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的居所,直至他离世,都保持着朴素的三进院落格局(参考《钦定八旗通志》中的宅第记载)。
精神依托:他致力于书法艺术,开创出别具一格的“清雅探花”笔法,这与和珅那种“雄浑饱满”的书体风格截然不同。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书简题识》,其文字间流露出“含蓄内敛”的生活态度。
【结语】
夕阳映照下的体仁阁,为刘墉的官帽边缘添上一抹金色。这位未曾步入军机处的高官,一生致力于展现封建官场中极为罕见的品质:在权力的斗争中保持廉洁,在时代的束缚中展现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