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7岁的康有为欠了很多风月场所的钱,为了躲债,搭船逃跑

陶锦程阿 2025-03-26 10:02:58

1875年,康有为尚处青年时期。

某日,他因无所事事,便踏入了一处娱乐场所。然而,在享受过程中他过于尽兴,以至于结束后惊讶地发现自己囊中羞涩,身无分文。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康有为迅速思考对策,随即决定采取行动。他毫不犹豫地登上了招商局的船只,打算离开此地以避风头。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债权人并不轻易放过康有为,他们一直追踪到船上,坚持要求康有为清偿债务。

发现局势不利,康有为迅速藏匿于船顶救生小舟中。债主们在船上彻底搜寻了一番,却始终未能发现康有为的行踪,最终只能悻悻离去。

随后,戊戌变法失利,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出乎意料的是,康有为颇具能力,抵达加拿大后,他着手创立了一家公司,涉足商业领域。

他起初涉足房地产市场,迅速累积了大量财富,跻身百万富翁行列。但这并未让他满足,随后他将注意力转向了银行业。他鼓励人们将资金存入他的银行,随后利用这些存款继续投资于房地产项目。

经过多次交易与运作,康有为逐渐转型为房地产巨头兼银行业者,展现出他在商业领域的敏锐思维。

康有为不仅在商业领域有所建树,其书法技艺也颇为高超,自创的字体被誉为“康体”。

当时,许多书法界的知名人士因仰慕康有为的书法而纷纷前来,希望能获得他的墨宝。康有为为人慷慨大方,对于前来求字的人,他总是来者不拒。

一回,一人携扇来访康有为,欲求其题字。康有为见是扇面,随即面露难色,道:“扇上难以落笔。”言罢,那人满怀失落,随即离去。

旁人疑惑地向康有为询问,为何不在扇面上题字,康有为认真回答:“设想一下,若携带此扇如厕,我的字迹岂非要沾染上异味?”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皆捧腹大笑。

康有为书法造诣颇深,同时他也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留住”书籍。

书法界知名人士李墨轩曾花费四百元购入一对宋代对联,对此珍爱有加。然而,当康有为观赏到这副对联后,借走便未再归还。

当李梅庵离世之际,康有为赠予的仅是六元现金与一幅悼念对联。对此,李梅庵的亲属表示不满,随后他们请来了曾熙代为处理此事。

曾熙来同样非同小可,他径直向康有为提出要求:“要么将对联归还给李家亲属,要么支付一千元,否则我们将采取法律手段解决。”

康有为得知将面临法律诉讼,立刻变得退缩,迅速选择通过支付款项来解决问题。

另有一事,文人郑大鹤辞世之后,康有为闻其家中藏有诸多宋代古籍,便假借吊唁故人之名,实则意图获取这些藏书。

抵达郑家之时,他泪水涟涟,显得格外悲痛。见状,郑太太心生怜悯,随即引领他到书架旁,示意他随意挑选。康有为未加推辞,径直选取了几本珍贵的宋代古籍,随后便离开了郑家。

结果如下:如此这般,“康先生”再次轻易地获取了几本优秀的书籍。

康有为年轻时,曾怀揣通过科举考试谋取高官的梦想,但多次尝试均未成功。意识到科举之路或许并不适合自己,他决定转变方向,隐居至一处山洞中,深入思考人生哲理。

某日,他猛然发现天与地仿佛融为一体,光芒四射,心中暗自思量,这或许是天意的一种昭示。因此,他决定离开隐居之地。步入世俗后,康有为的性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开始以儒家先贤孔子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逐渐展现出类似孔子的气质,人们因此尊称他为“康夫子”。

康有为不仅被视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还擅长装扮变化。

在张勋企图恢复帝制之际,康有为亦萌生了参与的念头。为避免被人轻易辨识,他换上了一袭朴素的蓝色布衣长裤,手持一柄宽大的草扇,刻意装扮成一名普通的乡间农夫模样。

他巧妙地避开了巡警的注意,顺利抵达张勋的住处,为其提供计谋。然而,复辟行动最终未能成功,城里四处都在搜寻张勋的同伙。

康有为依靠自己装扮成普通农夫的模样,成功躲避了巡捕的注意,顺利返回了上海。

谈及康有为的发辫,这背后藏着一段趣事。康有为的发辫,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当时,这确实引来了不少笑声。

在张勋发动复辟事件之际,一众守旧人士都将他们的辫子打理得一丝不苟,唯有康有为的辫子显得与众不同,它既短且稀疏,长度不过二十厘米左右,并且蓬松散乱,犹如未经打理的杂草。

有人问及他辫子为何如此短,他含糊回应道:“这个嘛,已经留了五年。”对方接着追问:“自辛亥年以后,多数人都剪了短发,你怎么反而留起了长发?”

康有为坦然言道:“我早已预见此景会发生。”此言一出,周围的人皆忍俊不禁。

张勋的复辟行动破产后,康有为担忧被人认出,计划剃度成为僧人避世。不料,在途中他偶遇巡逻的士兵,惊慌之下,他迅速藏身于路边的一间公厕内。

不料,他意外失足落入了粪池中。此时,巡逻的警察就在不远处,他因惧怕被发现而不敢轻易现身,只能无奈地在内忍受。待到警察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满身异味地从粪池中艰难爬出,衣服仍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康有为年近半百之际,前往美国西部进行宣讲。场下,一位年仅17岁的华裔少女深受其吸引。她不顾双亲的劝阻,坚决地成为了康有为的第三位夫人。

随后,康有为因家庭不和而选择离家独居,时年53岁的他与一名16岁的日本女佣产生了情感纠葛。尽管他自己先后迎娶了六位妻子,却公开倡导一夫一妻制的观念。这种行为颇为矛盾,因此招致了不少批评与指责。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