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大揭秘!嫦娥六号选址背后,竟有如此真相?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1-02 21:18:44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月球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热门对象。

2024 年,嫦娥六号的月球背面采样任务无疑成为了航天领域最耀眼的事件之一,它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全新篇章。

神秘双面

自古以来,我国古人就敏锐地察觉到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这一奇特现象背后,蕴含着月球独特的自转特性。在天文学的奇妙世界里,当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公转时,若其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恰好一致,那么这个天体就会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始终以同一面朝向中心天体,这种神奇的现象就是 “潮汐锁定”。

月球正是被地球以这样的方式紧紧锁定,其自转周期约为 27.3 天,与它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近乎相同。

想象一下,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相机比作地球,一个模型当作月球,用一根横杆模拟连接二者的潮汐锁定机制。无论这个 “月球” 模型如何转动,通过相机镜头,我们始终只能捕捉到它的一面,这就如同地球上的我们观测月球的情景。

在人类漫长的几十万年历史长河中,月球的这一面便是我们眼中的全部,直到航天时代的来临,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才被逐渐揭开。

1959 年,苏联的月球 3 号探测器勇敢地迈向月球背面,拍下了第一张模糊却珍贵的照片。

尽管画面不够清晰,但已足以让人看出月球背面与正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后续几十年各国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月球背面那真实而独特的面貌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大众眼前。月球背面宛如一个饱经沧桑的战场,坑坑洼洼,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随处可见,地形起伏剧烈,与相对平坦、有着大片低洼平原(月海)的正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显著的差异被科学家们称为月球的 “二分性”。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月球如此奇特的两面性呢?

目前,科学界尚未有确凿定论。但就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地质结构差异而言,主流的假说认为是陨石撞击和地质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月球正面的月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 60 公里,当遭受陨石撞击后,更容易引发剧烈的地质活动。

月壳下方的月幔在撞击产生的高温下熔融形成火山岩浆,这些岩浆喷射到月球表面,将许多陨石坑填平,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月海。

而月球背面的月壳厚度超过 80 公里,同样遭遇陨石撞击时,由于月壳较厚,火山活动难以发生,于是陨石坑和环形山便大量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月球背面独特的景观。

探秘先锋

在嫦娥六号之前,人类对月球的 10 次采样均集中在正面,这并非各国不想探索月球背面,而是受到当时航天技术的限制。

其中,最为关键的难题便是在月球背面与地球进行通信。

由于月球的阻挡,背面的航天器无法直接与地球建立稳定的通信联系,这就如同在遥远的外太空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然而,嫦娥六号工程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借助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通信的桥梁,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信息畅通无阻。在解决了通信这一 “心腹大患” 后,嫦娥六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月球背面作为采样地点,因为这里隐藏着太多亟待解开的谜团。

嫦娥六号的着陆和采集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地区的阿波罗盆地。

依据中科院最新绘制的 250 万月球地质图,月球的地质年代被细致地划分为三昼六纪,而南极艾特肯盆地诞生于月球初步形成固体月壳的时代。

通过对撞击坑的统计分析来确定年代,这一区域的年龄大约为 42 亿年,是月球上面积最大、年代最为古老且深度最深的盆地。

其中,阿波罗环形山坐落在大盆地的东北部,这里地势起伏极大,与月球其他地方相比,月壳厚度最为薄弱。独特的地质条件使得嫦娥六号选择在此进行月壤采样,这对于深入研究月球早期的演化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通过对采集到的月壤样本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月球的地质构造差异以及演变过程,甚至有可能发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矿物,为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带来新的突破。

令人振奋的是,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已经公布了首批独立研究成果,首次证实了月球背面在大约 28 亿年前仍然存在着年轻的岩浆活动。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磁场记录揭示28亿年前存在相对活跃的月球磁场“发电机”

这一发现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如同在月球研究的拼图中找到了关键的一块。

随着科学家们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的众多谜团将被逐一解开,那些隐藏在月球背后的秘密也将大白于天下。

嫦娥六号的月球背面采样任务,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航天探索,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挑战和不懈追求。它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好奇与憧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月球深部奥秘的大门,让我们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月球的神秘面纱将被进一步揭开,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书写。

文本来源@科普中国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