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年的时候,在东汉那段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发生了一件极为屈辱的事情,那便是一次所谓的“和亲事件”,这件事给东汉的历史抹上了一道屈辱的印记。
彼时,北方的鲜卑出动了数万之众,一同对东汉的北方边境展开袭扰,这可把东汉折腾得够呛,烦不胜烦。虽说到最后,在东汉军队奋起反击之下,鲜卑被成功击退了。可这般接二连三、不间断的袭扰行径,依旧使得东汉的高层们头疼不已。
最终,在一番商讨过后,东汉的高层做出了决定。那便是派遣使者与鲜卑首领檀石槐取得联系,不仅要正式赐予他印绶,将其封王,而且还要安排一位公主前去,以此达成与鲜卑的和亲事宜。
在汉朝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事往往被看作极为屈辱之举。自汉武帝时期往后,汉朝已鲜少主动与边疆游牧民族进行和亲了。多数情况是边疆游牧民族前来拜谒汉朝,恳请迎娶汉朝公主,而汉朝大多是不会应允这类请求的。
彼时东汉内部的状况糟糕至极,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战事。面对鲜卑,东汉着实没有余力去应对了,于是最后只能想出和亲这一策略,期望借此暂且安抚住鲜卑,将与鲜卑相关的诸多问题往后延缓处理。
然而最终,在汉朝使者见到那位鲜卑首领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件堪称打脸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在那时,汉朝主动向鲜卑提出和亲的请求,可鲜卑呢,压根就不答应此事!并且,在此后的几年当中,鲜卑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对东汉边境袭扰的力度呢。差不多每隔一阵子,就会开展大规模的袭扰行动,让东汉边境不得安宁。
恰恰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东汉全然拿不出任何应对的办法。
东汉曾将北匈奴彻底消灭,可面对鲜卑时却显得极为窝囊,这是为何呢?历史上真实的鲜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崛起的呢?
这得从鲜卑的来历开始讲起这个故事了。
现代史学界对于鲜卑的起源问题向来存有争议。当下最为大众所认可的一种说法是,鲜卑乃昔日东胡族的一个分支。这里提到的东胡,说的是在秦朝之前,居住于东北地区的人群。彼时,此地之人一直以部落形式生存,尚未发展到形成政权的程度,且东胡内部划分成了诸多分支。
自秦朝建立之后,匈奴一族也在同一时期发展壮大起来了。
在匈奴崛起后,鉴于东胡同样为游牧民族,二者之间天然便有着冲突。起初,东汉是有能力压制匈奴的,甚至能让匈奴对其称臣。不过后来,匈奴那边涌现出了一位极具雄才大略的君主,此人名叫“冒顿单于”。
但凡对汉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冒顿单于着实厉害非凡。想当年,即便是刘邦与其交战,也未讨得多少好处,反而被其围困在白登山上长达七天七夜呢。如此连刘邦都难以应对的强劲对手,东胡自然也是无力招架的。
于是,在秦末汉初这一时期,东胡被匈奴狠狠地打败,完全被打服帖帖的。自此之后,东胡的各个部落便全都开始向匈奴表示臣服,彻底归附于匈奴,毫无反抗之力,匈奴在当时可谓是完全压制住了东胡。
东胡被打得很惨,内部基本上都对匈奴完全臣服了。如此一来,原本东胡内部的各个部族分支便开始彻底分化开来。在这分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东胡部族后来都渐渐消失不见踪迹了,仅有两个部族得以延续下来,留存于世。
有两个部族,其中一个部族名为乌桓,而另外一个部族呢,则是鲜卑。
在随后的整个西汉时期,鲜卑与汉朝几乎没什么往来交流。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由于当时鲜卑生活的区域在现今的西拉木伦河一带,而且在其与汉朝之间还横亘着乌桓这一部族。另外,东北地区气候颇为寒冷,汉朝也鲜少派人往北方去进行探索,如此一来,双方自然也就没什么交流了。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西汉后期时,西汉持续近百年对匈奴展开强力打击,匈奴实力由此大幅暴跌。匈奴被打压下去后,其对草原的掌控力便开始下滑,如此一来,便为鲜卑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在西汉末年之际,鲜卑已然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部族了。历经多年的不断发展进程,鲜卑族随后逐步朝着南方拓展,如此一来,便与汉朝出现了接壤的区域,双方在地域上开始有了直接的关联。
西汉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一段混乱时期。就在这期间,鲜卑与乌桓联合起来,自东北地区出发,朝着南方进军,对如今的京津冀一带发起了进攻行动。
结果呢,就在鲜卑刚刚想要兴起、崛起的时候,不巧就遇到了刘秀。
但凡对东汉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刘秀是凭借招抚河北地区从而打下根基的。京津冀这片区域,在那时可是刘秀极为重要的大后方。在刘秀掌控此地之后的数年当中,尽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平定中原内战上头,不过只需派出一小部分精锐力量去守住北方,抵御鲜卑和乌桓的进犯,那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就这样,差不多又过了十年的时间,刘秀成功将天下彻底统一起来。而到了这般局面的时候,鲜卑想要有所作为就更加没有机会了。
并且随后,在东汉完成对中原的统一后,鲜卑即刻就碰上了一位能克制他们的人。此人便是祭肜,对鲜卑而言,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克星。
云台二十八将里排名第九的祭遵,正是祭肜的堂哥。在东汉初年诸多将领当中,祭遵的作战能力挺不错的,后期更是一步步成长为能统领大军的统帅型人才呢。只可惜,他命运欠佳,在征讨平定四川之时,竟被当时盘踞四川的公孙述派人给刺杀了。
并且,那位大佬离世之时年纪尚轻,且未留下子嗣。鉴于此情形,在祭遵故去后,刘秀便擢升了他的堂弟祭肜,也算是对祭遵功绩的一种回报吧。随后,祭肜就被派遣到京津冀这片区域出任官职,之后更是长时间在此地驻守。
在东汉那段历史当中,祭肜着实算不上特别重要的人物。你瞧,有关他的历史记载,还得依附在他堂哥的传记里才行呢,单独拎出来看,他在东汉历史的舞台上,确实没那么凸显重要性哦。
然而,若将其置于鲜卑这边的情境之下,情况可就全然不同了。
祭肜走马上任后,其战斗力之彪悍立马就展现了出来。虽说在中原地区,这点本事或许算不得突出,可要是对付鲜卑,那可真是游刃有余。在刘秀在位的中后期时段里,祭肜曾多次亲自率领兵卒出塞,一路追着鲜卑不停地攻打呢。
在同一时间,东汉的高层这边,外交方面的行动以及利用金钱开展的攻势一直都未曾间断过。就拿刘秀在位的时候来说吧,当时就已经派遣了使者出去,其目的在于试着对鲜卑和乌桓进行招抚呢。
总而言之,东汉这边又是武力打击又是拉拢安抚,一番操作下来,东北地区很快就安定了。原本在那儿闹得厉害的鲜卑和乌桓,这下都变得老老实实的。就说鲜卑这边吧,在其诸多部落当中,有个部落首领叫偏何。被东汉狠狠教训了一顿后,偏何实在顶不住了,只得选择投降。
在他选择投降之后,东汉朝廷授予了他一个鲜卑大都护的名号。凭借着这一头衔,他随后在鲜卑内部展开行动,一方面大力招揽其他鲜卑部族,另一方面又对一些部族进行打压,通过这样一系列举措,最终才将鲜卑彻底平定下来。
然而,事情到此并未结束。
东汉之所以平定鲜卑,实则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那时东汉的打算,是期望借助鲜卑,从东北方位对匈奴展开袭扰行动,从而为后续将匈奴彻底击溃预先做好准备。于是,在这之后,以偏何为首的鲜卑部落,便成了东汉于东北所扶持的一个“代理人”。他们持续对匈奴展开袭杀,还拿着匈奴人的首级,到汉朝这边来换取钱财与物资。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鲜卑变为东汉的附属势力。并且,正是由于鲜卑时不时地进行袭扰,使得匈奴被搅得心烦意乱,再也没办法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给汉朝制造麻烦这件事上了。
接下来,又一个转折点在几十年后出现了。数十年过去,到了汉和帝那时候,东汉已然彻底完成战略部署,大军直入漠北草原。曾与汉朝僵持抗衡的北匈奴,就这样被全部剿灭。而东汉的外戚将军窦宪,也借此达成了“勒石燕然”的伟大壮举。
东汉时期,对匈奴的打击极为猛烈,下手过重,使得匈奴难以承受这般压力。于是,一部分匈奴渐渐开启西迁之路,一路抵达西亚甚至欧洲一带。而另有一部分匈奴并未迁徙,而是选择留在此地,向汉朝表示臣服。
在接下来的近百年当中,那些留存下来的匈奴人,时不时地还会发起叛乱之举。不过从总体情况来看,他们大体上算是被汉朝给彻底打服帖帖了。每一回他们搞叛乱,无一例外都会被汉朝再度狠狠地教训一番,被暴揍得毫无还手之力。
如此一来,伴随着匈奴走向衰落,在北方那广袤的草原之上,便渐渐呈现出了一块势力的空白区域。
在此之后,鲜卑一族开启了扩张之路,他们一步一步地将匈奴人离去后空出来的那片广袤草原据为己有,势力范围也由此逐渐扩大,在这片草原上开始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篇章。
在先前东汉大力征伐北匈奴之际,鲜卑与东汉之间的关系,差不多正处于蜜月阶段呢。那时的鲜卑俨然就是汉朝的小弟,并且汉朝对匈奴展开的强力打击,这对鲜卑而言也是颇有好处的。而双方这般如蜜月期的关系,大致是在汉和帝在位的后期时段,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
彼时鲜卑的首领乃是苏拔廆。在北匈奴被击溃后,汉和帝特意下了旨意,册封苏拔廆为率众王,让其统管鲜卑各个部落。并且,汉朝还径直派出官吏,去协助苏拔廆治理部众,把鲜卑所在地区就如同对待中原的郡县一般来进行管理。
大约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蜜月期。在这二十多年间,鲜卑一族迅速崛起壮大起来。而与此同时,汉朝与鲜卑之间展开了频繁的通婚往来,双方也由此开启了迅速融合的进程。
倘若能再多给东汉几十年的时光,没准儿还真就能够把鲜卑彻彻底底地融合掉呢。要是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后续的历史走向,说不定就会和我们所知晓的全然不同啦。
然而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王朝后续逐渐走向了衰落的态势。曾经兴盛一时的东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之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开始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大约就在这二十多年间,东汉这一方,居然一下子接连不断地遭遇天灾。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时光里,东汉差不多每一年都会发生大地震,并且还伴随着形形色色的其他各类天灾呢!
在东汉的历史进程中,这段天灾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彼时东汉的掌权者,能力还算尚可,他们较好地对百姓进行了安抚,所以并未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然而,即便如此,这场旷日持久的天灾,终究还是致使东汉的国力出现了暴跌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段遭受天灾肆虐的时期,实则能够被视作是东汉走向“由盛转衰”态势的起始阶段。可以说,这天灾频发的阶段,恰恰开启了东汉从兴盛逐步迈向衰落的进程呢。
东汉逐渐衰落之后,已然没了多余的精力去管束周边那些原本依附的小弟们。如此一来,周边的这几个小弟便开始接连滋事。其中闹得最为厉害的当属西边的西羌,从那之后,西羌一直折腾到东汉后期,把东汉搅扰得烦恼不已。
彼时的鲜卑,情况同样是这般。
在那时的鲜卑族当中,涌现出了一位名叫“其至鞬”的部族首领。他眼见汉朝逐渐走向衰落,便趁机率领自己统领的部族,频繁地对汉朝边境发起袭扰行动。然而,这一回鲜卑的运气着实欠佳。在这期间,鲜卑先后碰上了两位厉害角色,先是邓遵,随后又是耿晔。
在东汉中期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这样两位人物,那可都是相当能打的厉害角色。邓遵呢,乃是东汉开国首屈一指的功臣邓禹的孙子;而耿晔的祖父,便是有着“十三将士归玉门”壮举的耿恭。他们俩无疑都是极为典型的将门子弟,将家族的优良传统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于是,在其至鞬初次反叛之际,便遭到邓遵的狠狠打击,直至投降。可没几年,东汉内部因权力争斗,即位的汉安帝对邓遵进行了处置。看到邓遵如此下场,其至鞬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再度反叛。没过几年,汉朝高层内斗平息,耿晔被调来,又一番痛击,再次让鲜卑臣服。
以上所述的这些内容,便是在鲜卑真正走向崛起之前的大概历史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脉络,涵盖了鲜卑在崛起前夕所经历的种种,呈现出其在那段时期发展历程的一个概况呢。
这里得额外提一下,鉴于历史因素,鲜卑和匈奴的情形存在差异。匈奴曾建立过统一的匈奴帝国,其凝聚力颇为强劲。故而,匈奴是先在内部推选出一个或几个首领,之后再由汉朝对其进行册封。而且不管选出的是谁,大体上都是昔日冒顿单于的后裔。
鲜卑的情况可就不同啦!在鲜卑的历史进程中,此前从未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也没有哪个人能够将整个鲜卑完全统一起来。如此一来,从理论层面来讲,每一位鲜卑部族的首领,都具备成为整个鲜卑联盟首领的资格。
东汉中期时,正是利用相关情况,东汉会在不同的鲜卑部族首领当中进行挑选,哪个首领听话就选谁。然而,待东汉自身走向衰落以后,即便之前选出的是那听话的首领,最终也还是会出现反叛的情况。
这两种模式乍一看好像没什么不同,总归到最后都是一次次发生叛乱。然而就之后的历史发展来讲,二者实则存在本质区别。在匈奴这边,由于存在得到公认的首领,所以当西晋灭亡之际,匈奴是以刘渊作为首领,整体往南方进发的。
鲜卑那一方,实则被划分成了诸多不同的部族,像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等等皆是。当这些部族之后往南方迁移的时候,它们并非是团结一致的状态,恰恰相反,各个部族相互之间竟然还处于敌对的情形呢。
诚然,在当时那个时期,鲜卑内部存在诸多矛盾,各类问题纷繁复杂。然而,东汉以及匈奴这二者皆同时走向了衰落,即便鲜卑自身有诸多状况,可这样的形势无疑还是为他们带来了相当大的机遇。
就这样,在那个颇为特殊的时代过去没多久之后,鲜卑族终究等来了一位极具分量的首领人物。
有一位首领,其名为檀石槐。
公元156年,彼时梁冀在朝中权势滔天,汉桓帝正思量着如何除掉梁冀呢,就在这个时候,鲜卑内部却爆发了内战。由于汉朝当时没精力去理会他们,未能及时加以干预,最终,檀石槐得以顺利将鲜卑各个部落统一起来。
此前的鲜卑,在未实现完全统一时,所构成的威胁或许还算不得多大。就拿当年的其至鞬来说,他也仅仅能代表鲜卑的某一部分部族罢了。但现今的檀石槐可不一样,他已然能够统领整个鲜卑,如此一来,其带来的威胁可就不容小觑啦!
历史上首位实现鲜卑统一的厉害人物当属檀石槐啦,他可是相当有本事的呢。就连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都给出了“鲜卑檀石槐,勇健有智略”这样的评价。因此,在完成鲜卑统一之后,他并未匆忙去攻打汉朝,而是先着手对鲜卑内部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当时,檀石槐借鉴匈奴处于极盛之时的情形,把鲜卑统一划分成了中、东、西三个部分。这三部分鲜卑的最高领导之位,皆由檀石槐来进行任命。并且,在每一位首领之下,还统辖着诸多的鲜卑部族呢。
从客观角度来讲,檀石槐所推行的这次改革,不能算是极为成功的。主要缘由在于,彼时鲜卑族当中并没有多少才能出众之人。他们对于怎样去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又该如何化解部落间存在的矛盾,全然不知。并且他们能够用以参考借鉴的对象,也仅仅只有曾经处于极盛状态下的匈奴罢了。
最终,檀石槐所推行的这次改革不得不说是以失败告终的。此次改革完毕之后,就鲜卑内部的情况来看,依旧维持着部落联盟的形态,并未能够真正地转变成为一个完整且具备统一架构的政权形式。
然而,这样的一个结果,对汉朝而言,无疑是最为巨大的幸运之事。这结果就仿佛是上天赐予汉朝的一份厚礼,实实在在地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福运,让汉朝在诸多方面都因此受益,真的是无比幸运至极呢。
一个刚刚崛起的草原游牧政权,要是改革取得成功,进而建立起一个高效政权的话,那这个游牧政权所拥有的力量将会超乎人们的想象!像当年冒顿单于以及后来成吉思汗进行改制后的情况,便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具体案例。
当然,即便改革最终未能成功,统一后的鲜卑依旧给东汉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压力。公元159年,汉桓帝将大权臣梁冀诛杀,自此不得不独自去应对东汉帝国那一堆烂事儿。而差不多就在这个阶段,檀石槐顺利完成了对内的相关改革举措。
并且,在这时候的鲜卑,差不多已经将当年北匈奴的所有地盘都占领了,其势力范围大到都能够与西域的乌孙相接壤了。不仅如此,檀石槐还在现今内蒙古商都县那一片区域,成功建立起了鲜卑王庭呢。
随后,在檀石槐的引领之下,鲜卑族展开了对汉朝边境的多次频繁侵扰行动。檀石槐成为主导者后,鲜卑便屡屡针对汉朝边境,不断发起袭扰,且这种袭扰的频次颇高,给汉朝边境地区带来了诸多纷扰与不安。
恰恰是面对鲜卑的屡屡袭扰这一情况,在当时,身为汉室之君的汉桓帝,却全然没有办法能够去妥善地应对并加以解决。
并非是他不愿意去打,实在是汉桓帝在那个时候根本腾不出手去做这件事。
首先,随着开国时间不断推移,王朝发展至后期阶段。就拿当时的东汉来说,其财政状况已然十分窘迫,资金匮乏到了极点,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去组建军队,更谈不上大规模地出动军队去与鲜卑作战了。
其次,在鲜卑频频袭扰东汉边境之际,东汉同时还开展着另一场战事,即“段颎攻羌之战”。相较于鲜卑的袭扰,羌族带来的麻烦着实更令汉桓帝感到头疼。毕竟羌族所处之地距离关中地区相当近,此前为了抵御羌族,东汉每年都得耗费大量钱财,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汉桓帝得以掌握大权后,便开始重用段颎,其目的在于要将羌族彻底击垮,消除这一潜藏的隐患。毕竟只要把羌族的问题成功解决了,那么汉朝后续的财政状况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与缓解。如此一来,汉桓帝才有足够的资金去组织军队,进而有能力去应对鲜卑。
可问题在于,当下遭受着鲜卑的不断袭扰,究竟应当如何去应对才好呢?
实在是别无他法了,看来也只能依照以往的老办法行事喽,那就选择和亲这条路吧!
彼时,汉桓帝采取了两项举措来应对鲜卑的袭扰。其一,他派遣使者前往鲜卑王庭,与檀石槐展开谈判,期盼双方能够构建和亲关系,暂且止息干戈。其二,汉桓帝把在西线战场的“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紧急调遣过来,令其镇守北方,抵御鲜卑的侵扰。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那件“极为屈辱”的和亲事件发生了。
东汉派遣使者前来,提出和亲一事,然而檀石槐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不仅如此,在这之后,檀石槐更是变本加厉,对东汉边境展开了越发频繁的侵袭骚扰行动,令东汉边境地区不得安宁。
然而,就在同一时刻,汉桓帝的另一项安排发挥出了成效。而这一安排所涉及之人,便是张奂。
不得不承认,张奂确实极为强悍。在凉州三明这一组合当中,张奂向来并非凭借正面决战而声名远扬,其出名之处在于擅长防守以及招抚。这不,张奂抵达北方后不久,便迅速招抚了此前投降的匈奴,接着又成功压制住乌桓。之后,张奂更是借助匈奴与乌桓的力量,一同对鲜卑形成施压之势。
在那之后,鲜卑想要触及汉朝的边境已变得极为困难。若是其还妄图袭扰东汉边境的话,那么檀石槐首先就得与匈奴、乌桓展开一场大战才行,否则根本就难以达成袭扰东汉边境的目的。
由于张奂出色地坚守住了北方,致使鲜卑根本没机会南下。并且,张奂还与凉州三明中的皇甫规这一厉害人物携手合作,成功守住了河西走廊,阻断了鲜卑与羌族相互取得联系的可能。也正因如此,到最后段颎才得以和羌族一对一较量,进而逐渐将羌族制服。
汉桓帝在位末期之际,西边的西羌问题得以解决,东汉的财政状况由此获得极大改善。彼时,北方的檀石槐面对汉朝构筑起的坚固防线,根本无计可施。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汉朝终于能够抽出精力,着手去解决鲜卑方面的问题了。
然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汉桓帝竟突然离世了。
平心而论,倘若汉桓帝能够再多维持十年的统治,那他十有八九是会对鲜卑采取行动的。并且就汉桓帝自身的本事来讲,即便没办法将鲜卑彻底消灭,可也极有可能给予鲜卑沉重的打击。这并非是因为汉桓帝有多么厉害非凡,主要是他手下能任用的人才不少。单是凉州三明这一组合,差不多就足以应对鲜卑的问题了。
只可惜,在最为关键的那个时刻,汉桓帝竟然与世长辞了。
汉桓帝离世后,因其并无子嗣,致使东汉高层陷入了一阵子的混乱局面。一番波折后,汉灵帝登上了皇位。汉灵帝接手皇位后,在政策方面实际上是延续了汉桓帝那一套的。在即位九年之时,汉灵帝毅然派出大批军队,径直朝着鲜卑王庭发起了正面进攻。
最终,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东汉大军狼狈败归!其惨败程度着实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彼时汉朝派遣的数万精锐之师,绝大部分都折损在了广袤的草原之上,仅有不足十分之一的士兵,凭借运气逃了回来,实在令人唏嘘。
在汉灵帝之后的那段历史进程当中,发生了一场极为惨痛的败仗。这场败仗所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它直接对东汉的国本造成了强烈的动摇,并且从间接层面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黄巾起义最终爆发了出来。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汉灵帝时期出现的那场惨败,其主要责任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用人方面的失误。可以说,这场惨败之所以发生,用人环节出现问题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最终如此糟糕的局面。
在当时的东汉时期,其实并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厉害人物。要知道,东汉内部,那些勇猛能打的猛士简直多得很,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呢。只可惜的是,汉灵帝却一个都没有任用,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可用之才。
这件事实际上颇具讽刺意味。
就在东汉大军于北方草原遭遇惨败的那一年,东汉内部实则呈现出群星璀璨的局面呢。就拿最能打的凉州三明来说吧,段颎因权力斗争,被挤到颍川去当了太守;张奂也遭排挤,回家做了教书先生;而皇甫规被排挤后在西线守了十多年,到这时已然离世了。
后来声名远扬的“汉末三杰”在当时情况各有不同。皇甫嵩身为皇甫规的侄子,彼时正在京城担任侍郎一职。朱儁呢,正在南方参与平定叛乱之事,其声名也才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而卢植刚在九江郡平定了地方叛乱后,就因病请求辞官,返回家乡当起了教书先生。
再看汉末三国时期涌现出的那些厉害角色!彼时曹操正在洛阳担任县令呢,却因打死了宦官的叔父,就被贬到外地去当另一个地方的县令啦。而刘备和公孙瓒呢,恰好在这个时候拜入了卢植门下,开启了在卢植那儿的求学生涯。至于孙坚,当时是做县丞的,可由于上面没什么靠山,压根就没办法获得晋升。
后来致使天下大乱的董卓,在先前征讨西羌之时,那可是立了大功的。可由于他在上层没有靠山,老上司张奂也不赏识他,结果犯了事就没人出面保他,只能被免官回乡。而就在这一时期,董卓前往袁家主动示好,慢慢获得了袁绍叔叔袁隗的支持,自此便开始发迹起来。
或许唯有后来天下无敌的吕布,才是这场惨败的唯一见证者。依时间推算,彼时吕布年纪尚小,不过他家地处内蒙古包头一带,正位于前线区域。想必在吕布小时候,极有可能亲眼目睹东汉大军惨败而归,归来的士兵所剩无几,此后吕布便“勤学弓马”,朝着天下第一的目标奋力冲刺。
其一,宦官蓄意诬陷皇后,竟使出巫蛊手段诅咒皇帝,致使皇后最终遭废黜。其二,彼时东汉的贵族们为能顺利通过考试,公然贿赂宫中宦官,让其对宫里所修订的标准教科书动手脚,以便自身能轻松通过察举制考核。此事后被蔡邕等诸多大儒揭发,弄得人尽皆知。
前线与鲜卑作战遭遇惨败又怎样呢?有谁会去在意这件事?反正就好像没人把这当回事儿似的,那惨败的情况又有谁真的放在心上呢?仿佛一切都无关紧要,根本没人在乎这前线的惨痛失败啊。
在东汉京城的那些贵人眼中,鲜卑地处偏远,就如同微不足道的“芥藓之疾”罢了,压根儿就不值得他们去费心劳神。而那些不幸丧生在草原之上的可怜士兵呢,在这些贵人看来,大概和路边无人在意的野草没什么两样,甚至都不值得他们多去瞧上那么两眼。
都到这般时候了,东汉要是还不灭亡,那可真就没天理可言啦。
当然了,在鲜卑那一方,后续的状况实际上也并非一帆风顺。虽说檀石槐曾在正面交锋中将东汉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可即便如此,他想要跨越长城,真正向中原地区进发依旧困难重重。并且,到了檀石槐统治后期,由于此前他所推行的改革未能取得成效,鲜卑各部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消除,于是在这个阶段,鲜卑内部矛盾愈发尖锐,各部之间又再度陷入内斗的局面。
公元181年的时候,檀石槐离世了。在檀石槐去世之后,由于其内部存在诸多矛盾,曾经统一的鲜卑族,很快就分裂成了三个部分。紧接着,这被分割开来的三部分鲜卑部众,便开启了一场如同“鲜卑版”的三国大战一般的争斗局面。
在中原地区,恰是鲜卑分裂之际,声名赫赫的何皇后与其兄长何进,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掌握重要权势。过了两年有余,张角带领着太平道的众多信众,公然举兵起事,就此拉开了黄巾起义的大幕。
从东汉所处的情形来讲,鲜卑能够崛起起来,究其根源,完全是得益于匈奴走向了衰落。而从特定的意义层面去看的话,这一状况未尝不可以说是东汉所碰到的一份运气呢。
要知道,倘若当时匈奴依旧存在并且保持着强势状态,又或者檀石槐能再多活二十年,成功完成对鲜卑的内部变革,实现从根源上彻底统一鲜卑。如此一来,东汉末年那段历史,十有八九就会呈现出与我们所知的全然不同的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