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圣手王昌龄,为何晚年会死的不明不白?扒一扒王昌龄之死

为竟然史说 2025-01-20 11:42:15

公元757年,睢阳遭受叛军围困。彼时,张巡临危不乱,他深知仅凭城中之力难以长久抵御,于是果断向朝廷送去报告,言辞恳切地请求朝廷能够派遣援军前来支援,以解睢阳之围,助城中军民脱离这危急之境。

宰相张镐匆忙赶去予以支援,并且派遣濠州刺史闾丘晓出兵实施营救行动。然而,那闾丘晓刺史心里直犯嘀咕,生怕要是打了败仗的话,自己必然会遭受惩处,于是就干脆把军队停驻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睢阳城被攻破,致使张巡不幸遇难。

待张镐匆忙赶至时,睢阳已然被叛军攻陷了好些日子。张镐见状,不禁怒火中烧,当下便将濠州刺史闾丘晓召来,决意要将其处以死刑。

到了这般时候,闾丘晓这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害怕。只见他满脸哀求之色地对着张镐苦苦央求道:“恳请您饶我一命吧,我家中双亲还需我来奉养照料,还望您能开恩呐!”

人人都有自己的亲眷,可奇怪的是,张镐面对相关情况时,硬是没有被触动。只见他面色冷峻,语气冰冰地朝着闾丘晓质问道:“那王昌龄也是有亲眷的,如今他遭遇变故,又该由谁去照顾他的那些亲眷呢?”

张镐一声令下,闾丘晓被施以杖杀之刑。谁能想到呢,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那个杀害了王昌龄的闾丘晓,终究也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这情形实在是让人不禁感慨万分,可不就是应了那句“天道好轮回”嘛,善恶到头终有报。

然而,这却也引出了一个疑惑:闾丘晓究竟出于何种原因要杀害王昌龄呢?

王昌龄这一生,实则并不如他所写的诗那般顺遂。他在人生路途上经历了诸多坎坷波折,不像其诗呈现出来的那般顺畅无碍,而是遭遇了不少困境与磨难,人生轨迹远非如诗中所传达的那般顺畅平稳。

王昌龄呱呱坠地之时,在位的皇帝乃是武则天。待其逐渐长大成人,心怀壮志欲在世间争得一番功名之际,彼时坐在皇位之上的,已然变成了唐玄宗李隆基。

按常理来讲,当时可是个绝佳的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唐玄宗正处在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阶段呢。就凭王昌龄所具备的出众才华,要去谋取个功名,那难道不应该就像伸手到口袋里取东西一样轻而易举吗?

然而,也不知是出于何种缘故,那些文采斐然的大诗人在仕途方面往往走得并不顺遂,王昌龄同样未能摆脱这样的命运。

在唐朝时期,若想踏入仕途为官,主要有三条途径。其中之一便是凭借科举来入仕。但要知道,并非考上科举便大功告成了。科举是由礼部负责主持的,顺利通过礼部的考试,仅仅是获得了一个能够做官的资格罢了。若要真正走上为官之路,还得前往吏部去参加相关考试,唯有通过吏部的考察,方可被授予官职。

科举在当时可是极为体面的踏入仕途的方式。那时候,有一些人即便已然身处很高的职位了,可一想到自己并非凭借科举出身,心里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感呢。

然而,在唐代时期,并非所有人都对科举之路极为看重。有一部分人反倒更钟情于另外两条途径。其一是干谒之法,其二则是前往边境,要么凭借立下军功得以入朝为官,要么依靠长官的引荐从而踏入仕途。

所谓干谒,指的是去拜访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并将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呈送予对方。要是对方对自身的才华颇为赞赏,便会出面举荐。如此一来,就能够绕开考试这一途径,径直获取当官的资格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对着权贵赔笑脸,这像什么样子,多丢人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哦。要知道,唐朝时期的科举和后来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那时候考生的试卷并不会把考生的名字给密封起来。如此一来,考官对于考生的评价可就显得极为重要啦。

不少考生为能多获取一些“平时分”,往往会选择提前去拜访考官,并且将自己的作品集预先递交给考官,期望借此给考官留下不错的印象。

由此可见,干谒这事在唐朝还真没让唐朝人有多反感。就拿李白来说吧,他早年可是多次去拜访那些高官显贵呢,甚至还特意给玉真公主写了诗,心里盼着能借此获得对方的引荐。

最后一种途径呢,便是投身到边境将军帐下。在那儿,要么凭借自身建立卓越的军功,要么能够获得主将的认可与欣赏,如此一来,便有机会得到主将的推荐,从而谋得发展。

唐朝武德极为充沛,使得众多文人热血澎湃,皆急切地渴望能够建立功勋、成就一番事业。而唐代文人这般高涨的边塞热情,更是催生出了数量众多且极为优秀的边塞诗。

王昌龄所选择的是第三种方式,即前往边境去谋求功名。在其27岁的时候,他毅然奔赴河陇之地,并且走出了玉门关,就此踏上在边境追寻功名的征程。

在这一时期,王昌龄创作了诸多边塞诗。然而,就其仕途而言,却并未呈现出什么明显的发展态势,依旧没什么大的起色。

王昌龄见战场上难寻出头之机,便将目光投向了科举之路,期望通过科举考试得以进入仕途,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开启另一种谋求发展、施展才华的途径。

此次,王昌龄可谓顺风顺水。要知道,他可是十足的大学霸,年仅29岁便进士及第,之后更是获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呢。

秘书省校书郎这一职位颇为清闲。也正因如此,不少老臣往往会被安置到秘书省任职,这差不多就意味着是在等着退休了,清闲的岗位倒也成了他们职业生涯后期的一种过渡安排呢。

对那些混日子的人而言,这个职位着实不赖。每日的工作谈不上繁忙,并且周围有诸多老臣同事。说不定要是能和这些老臣同事把关系处好,还能从中得到些消息或者机遇呢。

然而,这样的生活,对王昌龄而言,着实是一种煎熬。王昌龄可不是那种贪图安逸的人呐,要是他贪图安逸的话,又怎会跑到边境去待上那好几年呢。

于是,王昌龄在秘书省度过了几年时光之后,便去参与吏部组织的考试了。他满心期待着能够凭借此次考试取得佳绩,进而在自己的仕途之路上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实现更大的发展与晋升。

王昌龄参与的乃是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在这场考试当中,他进展得十分顺利,毫无阻碍地通过了考核。此后,其任职情况发生了变动,改而担任河南汜水县尉这一职务。

县尉这一官职,级别其实并不算高。不过呢,它好歹也算是个有着实际职能的岗位,不像此前那般,每日里只能清闲地打发日子,如今总算能在这个岗位上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啦。

又过去了三年时间,王昌龄凭借在博学宏词科考试里的出色成绩,再度迎来了工作上的变动。此次,他先是改任汜水县尉这一职务,没过多久,便又升迁担任了江宁丞这一官职。

尽管官衔暂时没取得什么明显的晋升,但总体来讲,呈现出的态势还是较为不错的,处于一种稳中有进、逐步向好的情况。

然而,即便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好运,也没能延续太长的时间。

公元738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不知因何缘故,遭贬谪而要前往岭南。具体所为何事致使他遭受如此境遇,却并不明晰,只知道在这一年,他不得不踏上前往岭南的路途,开启一段远离往昔的生活。

岭南向来是声名远扬的流放之地。在那个医学尚不发达的时期,过于温暖的岭南,各类虫子滋生,传染病也极易大肆蔓延。也正因如此,被朝廷贬谪到岭南去,对于那些官员而言,无疑是极为严重的一种惩处方式。

值得庆幸的是,在王昌龄遭贬谪前往岭南后的第二年,便迎来了转机。当时他有幸遇到朝廷颁布赦免令,凭借此,他获得了准许,可以从岭南返回,也算是在这一连串的不幸当中,出现了一丝令人欣慰的万幸之事。

彼时的王昌龄已然四十二岁了,在事业方面尚未取得长久之功,甚至还经历了前往岭南这一番波折,其命运着实坎坷难平。

然而,王昌龄即便已精疲力尽,命运却依旧没有放过他。

公元748年,时年51岁的王昌龄遭遇了一次贬谪。在这一年,他的仕途受挫,被降职前往偏远之地,担任起龙标尉这一官职,开启了一段在龙标之地的任职生涯。

历史上对于这一次他被贬的缘由记载得较为模糊。据传,其获罪是因为“不护细行”,意思就是在言行方面有所缺失,并且在生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状况,由此导致了被贬一事。

然而,王昌龄到底是在何种言行上有所缺失,亦或是其存在怎样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均无具体的记载留存下来。诸多涉及王昌龄此次被贬一事的史料,记载得都极为含糊,诸如“不护细行”啦,还有“不矜细行”“言行相背”之类的表述。

总而言之,王昌龄此次遭受被贬一事,着实透着几分神秘色彩。究竟具体发生了何种情况,却无人对此有详尽的记载,一切都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知晓其中确切的缘由和经过。

值得庆幸的是,王昌龄在官场的境遇虽不顺意,可还有朋友给予关怀。当得知他被贬谪的消息后,李白特地作了一首诗来安慰他,诗是这样写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就这样,王昌龄又一次踏上了被贬谪之路,而这一路上,满是朋友们的关怀,也充斥着朋友们的担忧。他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这条前途未卜的贬谪路途上,继续前行着。

数年过后,王昌龄总算能够从那被贬谪之地离去了。彼时的他,已然年届59岁,想来年少时的那份雄心壮志,大概也早已熄灭了吧。

当下的他,脑海里再无其他念想,一心只想尽快赶回家中去探望家人。毕竟安史之乱已然爆发,所到之处皆是战火纷飞,危机四伏,他实在是无比担忧家中亲人的安危。

然而,即便是如此微小的一个愿望,王昌龄终究也未能达成。当他途径安徽时,不幸被濠州刺史闾丘晓给抓住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王昌龄,竟然就这样被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家伙残忍杀害了。

众人着实被如此随便的死法惊到了。按规定来讲,地方官确实不应擅自离岗,即便擅自离岗了,往重了处罚,也就是被流放罢了。可闾丘晓居然直接把人给杀了,这行径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啊。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闾丘晓为什么要杀掉王昌龄这么一个文坛顶流,毕竟王昌龄罪不至死。对此,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看法:闾丘晓之所以会擅自杀了王昌龄,就是因为他嫉妒王昌龄那出众的文采,这才做出了如此过分的举动。

不过呢,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够严谨。虽说嫉妒心没准会驱使人们干出些难以理解的事儿,可闾丘晓压根就没什么出名的作品,而王昌龄那可是文坛的顶尖人物。两边差距如此悬殊,即便闾丘晓有嫉妒心,也很难会嫉妒到王昌龄身上去嘛。

拾荒者往往只会去眼红别人比自己多捡到一个瓶子罢了,却不会去嫉妒那些首富们。毕竟二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过悬殊,悬殊到根本就没办法将他们放在一块儿作比较。

那么,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一事,难道真的是出于文学层面的嫉妒心理所致吗?

王昌龄之死,在历史记载里仅有“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这样简短的表述。然而,对于其中所说的这个“忌”,到底是在哪个方面遭人忌恨,史料当中却并未给出确切说明。

很多人都讲闾丘晓是妒忌王昌龄的文采,毕竟王昌龄的文采极为出色,其诗文的名气也相当大呢。不过呢,大家有没有想过,是否存在某些方面,是王昌龄具备而闾丘晓却不曾拥有的呢?

确实有一点颇为突出,那便是硬气。王昌龄这一生啊,早年放着科举不参加,反倒跑去边境闯荡。之后呢,在秘书监本可过得清闲,他却不愿如此,执意要换份工作,这一换就到地方当上了县尉。再往后更是两度遭受贬谪。由此,我们能明显察觉到,王昌龄着实是个硬气且极具个性之人。

那么闾丘晓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他因惧怕吃败仗,竟然对同僚的求援置之不理,就那样眼睁睁地看着睢阳被敌军攻破。不得不说,闾丘晓完完全全就是个软骨头,其自私自利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闾丘晓与王昌龄在性格方面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况。说不定是王昌龄此前的某些言论,恰好击中了闾丘晓的要害之处,亦或是王昌龄在被逮捕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言谈表现,惹得闾丘晓心生恼怒之情。

总而言之,王昌龄身上那股硬气在闾丘晓看来极为碍眼,于是闾丘晓便仗着自身职务所拥有的便利条件,狠心地将王昌龄杀害了。这也就说明了在张镐要诛杀闾丘晓之时,为何会问他“王昌龄的家人,该由谁去照顾呢?”这样的话。

不少人认为,张镐杀闾丘晓一事,乃是为了给王昌龄报仇。可实际上,闾丘晓眼睁睁看着睢阳城被攻破却坐视不管,就凭这一点,他原本便犯下了死罪。

故而,说张镐是在替王昌龄报仇,实则有点看轻张镐了。闾丘晓的懦弱自私,恰与王昌龄的硬气磊落形成鲜明对比。张镐因闾丘晓的这些表现,不禁联想到王昌龄那不明不白的遭害之事,心中满是感慨,这才借王昌龄来讽刺闾丘晓。

王昌龄的一生,佳句频出,可其抱负却始终未能得以施展。就连想与家人安安稳稳、平平和和过日子这般最质朴的心愿,也因闾丘晓那小人肆意滥用职权而化为泡影。如此看来,王昌龄的命运着实令人不禁为之叹息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