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教辅书的老师,地位到底有多高?地位最高的能让皇帝祭拜!

为竟然史说 2025-01-25 23:05:40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之中,就武将而言,其所能获取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恐怕非封狼居胥以及能够陪祭武庙这二者莫属了。而要是说到文官的话,那他们所能拥有的最高荣耀,或许便是身后能得到“死谥文正”的殊荣,又或者是得以“配享太庙”了。

后世对于这两个荣誉的知晓度颇高。就像提及能入选武庙的名将,他们所经历的战役,后世大体都有所耳闻。又如那些身故后获顶级谥号的文官,其行事作为,基本上众人也都略知一二。

不过大家是否清楚,古代那些普通文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究竟是哪一项呢?

并非是担任文官职务之人,而是属于那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以文字创作及文化研习等为生活重要部分的文人。其与专职处理政务的文官有着明显区别,更侧重于在文化领域施展自身才华、抒发情感与表达见解呢。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里面,存在着一项荣誉,它可比配享太庙还要更让众人怦然心动呢。这项荣誉便是“陪祭文庙”啦!

若依获取的难易程度来进行排序的话,这几项荣誉大致的排名情况会是如此:陪祭文庙的难度稍高于陪祭武庙,而陪祭武庙又比死后获谥文正的难度要高些,至于死后获谥文正,其难度相较于配享太庙而言,则是要低得多了,配享太庙的获取难度是最高的。

然而有趣的是,倘若提及获得陪祭武庙以及死谥文正这两项荣誉的都有哪些人,大家差不多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可要是问到陪祭文庙的是哪些人,恐怕不少人就答不上来了呢。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不妨从一位东汉时期的学者说起这个问题,这位学者呢,他名叫马融。

马融这个名字,对于后世的许多人而言,或许极为陌生,压根就没听说过。即便有人听闻过与之同音的名字,那往往也是现代那些和他同音不同字的其他人,真正知晓历史上马融其人的,实在不算多。

东汉时期有位学者马融,其知名度相对而言可能稍低一些。不过要是说起他的几位亲人,那可都是声名赫赫的呢。马融的叔爷正是东汉初期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并且,他还有一位族玄孙,便是三国时期的名将马超啦。

此外,马融是有一位女婿存在的,这位女婿便是袁隗。而袁隗呢,他还有个侄子,这个侄子就是袁绍。

整个东汉时期,马家始终位居最顶级家族之列。后续的史书里,马家与窦家、阴家、耿家等几个家族一同被称作东汉六大家族。特别在东汉前期,马融的堂姑乃是汉明帝的皇后,彼时的马家,权势滔天,在朝野间有着极大的势力。

公元79年,正值马家处于最为鼎盛的时期,就在这一年,马融呱呱坠地,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

马融的祖父,乃是东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将马援的弟弟。至于马融的父亲,在马融呱呱坠地之时,其担任的官职是将作大匠,此官职主要负责的事务便是专门为皇帝修筑宫殿。

按理说,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马融这一辈子差不多是稳稳当当的了。即便自己啥都不做,日后也能得以加官进爵,进而成为高高在上的人上人。可事实上呢,自马融出生以后,他还真没怎么享受到家族带来的诸多福利,恰恰相反,倒是因为这份家世,遭受了不少的牵累呢。

就在马融呱呱坠地的那一年,他有一位堂姑,也就是东汉时期的明德太后马氏,很不幸地与世长辞了。

马家因马太后的离世而受到极大影响。毕竟马家权力倚仗的是外戚身份。马太后故去后,出于多种缘由,且马家后续未再着力于维系外戚地位。如此一来,在整个东汉中后期的漫长岁月里,马家再也未曾有过任何一人能登上皇后之位。

就这样,等到马太后离世以后,马家便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衰落之路。

就在马太后离世后没多久,马家其余的数位高层官员,皆纷纷受到牵连,被罢去官职,夺去爵位。在权力争斗的情形下,这类状况其实颇为常见。然而对于马融而言,出现这样的结果,着实让他心里烦闷不已。

他根本就未曾享受到家族所带来的那份荣耀,恰恰相反,十分不巧的是,他正好赶上了家族走向衰落的这个阶段,一点都没沾到家族兴盛时的光,反而直面了家族衰败的种种情形。

即便马家已然走向衰落,可在地方上其依旧属于一流的豪强家族。在随后的许多年时光中,马融慢慢长大成人。鉴于家中财力雄厚,并且马家有着良好的家风,如此一来,马融在长大之后,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追随名师求学读书之路。

后来,随着时光推移,马融渐渐长大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不断学习积累,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与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

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那位学识渊博、饱读诗书的马融,将会通过自身的实际人生历程向众人证实这样一个事实:身为一个满肚子都是学问经纶,可在官场之上却毫无后台靠山的读书人,其人生境遇会是何等的无奈啊。

马融三十岁时,已身为当朝第一外戚大臣的大将军邓骘听闻其名,便征召他入朝为官。起初,马融并不愿应召。但后来西羌侵袭东汉边境,使得马家所在的扶风地区粮价飞涨。出于改善生活的考量,马融最终应召前往京城出任官职。

马融在京城为官的那几年,获任“校书郎”一职,此职实则为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任职期间,马融常感当时所倡导的治学之法存在偏差。彼时,一众读书人皆把心思放在琢磨四书五经等方面,鲜有人去钻研打仗、军阵这类的学问。

马融对当时的情况极为不满,他认为国家治学应当追求全面发展。于是在五年后,马融撰写了《广成颂》,借此对朝廷加以讽刺进谏。可这么一来,马融就把东汉的最高层给得罪了。要知道那时东汉正处于天灾阶段,国家财政匮乏,根本无力打仗,马融的文章无疑是在公然打当权者的脸。

于是,在当时掌握大权的邓太后径直下达了命令,明确要求他在十年的时间里都不许得到职务上的晋升。

更为糟糕的是,在这件事发生以后,马融深感自己的仕途已然没了希望。于是,他便以侄子离世作为借口,向朝廷恳请辞官返乡。而邓太后得知马融此次辞职的举动后,不禁又一次大发雷霆,旋即下达命令,规定马融往后永远都不许再入朝为官。

所幸的是,没过几年时间,邓太后便离世了。邓太后去世之后,开始掌权的汉安帝与邓太后关系并不和睦。于是在此之后,瞅准汉安帝外出巡行的时机,马融赶忙写了一篇《东巡颂》,企图以此来讨好、奉承一下汉安帝。

没想到,此次写文章一事,马融居然写得很正确。汉安帝在看到马融所写的这篇文章后,当即满心欢喜,紧接着便迅速对马融予以提拔,让其担任了郎中这一职务。

然而,马融担任郎中这一官职的时间并不长。短短几年过后,汉安帝便离世了。汉安帝驾崩后,其皇后阎氏掌控了大权,就在那一年,京城陷入极度混乱的局面。直至后来汉顺帝刘保发动政变并借此登上皇位,这般乱局才得以完全终结。

此次面对京城出现的乱象,马融可算是长了记性。早在乱局尚未开启之际,他便已然提前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问题。于是,他果断提前递交了辞职报告,而后返回老家,担任起了郡功曹一职。

数年过后,待朝局趋于平稳,马融便再度朝着仕途发力。随后,他成功与本朝皇帝的丈人梁商建立起联系。自搭上梁家这一关系后,马融的仕途总算有了些许转机。毕竟在整个汉顺帝时期,梁家乃是最为强盛的外戚家族,且汉顺帝离世后,梁家还把持朝政多年。

于是,在梁家权势正盛的那几年间,马融的仕途可谓是一路顺遂,一路攀升直至坐到了太守的位子上。可谁能想到呢,随后马融居然和梁家闹掰了,还把当时梁家手握大权的梁冀给得罪了。打这以后,在梁冀的强力打压之下,马融便被直接免去官职,流放到了外地。

在梁家垮台之后,马融再度被召回,依旧承担起图书整理的相关工作。只是此刻的马融已然年逾古稀,七十多岁的他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面对这份工作,实在是有心无力,再也干不动啦。

最终,马融只得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安享晚年时光。所幸的是,往昔那些年里,马融在仕途上走得并不顺畅,可在学术领域却极为出色。待其退休返家后,便径直开设了学堂,教导出众多学生。在他所教的这些学生当中,也有不少人后来对历史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公元166年的时候,马融在这一年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那时他已经八十八的高龄了。就这样,他在八十八岁的年纪,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一生。

单看马融个人的传记,或许不少人会感觉这个故事略显无趣。相较于能陪祭武庙的名将,以及身后获谥文正的名臣,马融的一生着实没多少吸引人之处,乏善可陈。并且可能很多人还会认为:他根本就是个不知变通、对做官之道一窍不通的迂腐儒生!

倘若他能对政治稍有了解,凭借马家的门第家世,再辅之以正确的政治站位选择,最终官至九卿及以上高位,这并非毫无可能之事。并且,在东汉中期历经的数次重大变革期间,他同样多次迎来契机,能够借助选对站位,从而得以跻身最高权力阶层当中。

瞧这样的一个人呐,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打量,他的这一辈子,好像都充斥着无尽的无聊之感呢,仿佛生活里就没什么能让人觉着有意思、有劲儿的事儿,总之就是给人一种他的人生过得特别乏味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终竟进入了文庙!往后的皇帝以及众多读书人,在对文庙进行祭拜之时,不但要拜孔子与孟子,还得顺带祭拜他!在整个东汉历史当中,后续能获此殊荣的,也就仅有许慎、杜子春、郑玄等寥寥数位罢了。即便算上汉末三国时期,也不过是再多了诸葛亮和杜预两人而已。

后世所提及的“配享太庙”,其所谓的荣耀程度与之相比,可就差得远了,要知道这里所说的这个荣耀,含金量不知要高出多少呢。

如此这般,一个人生谈不上有多精彩,在仕途方面也几乎没什么大影响的人,究竟是为何能得到这般荣耀呢?又是怎样得以被后人送进文庙,还能和孔子一同被后世之人祭拜的呢?

答案说来其实并不复杂:要知道,文人和文官向来就属于两种不同的职业!这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呢,所以可别把它们简单等同起来哦。

马融在仕途方面,并未取得多少突出成就。然而,若论及在学术领域,那他所产生的影响力可着实是极为巨大的。

不少人都清楚,在汉武帝当政时期,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打这时候起,儒家学说便成了读书人所遵循的标准内容。而其余诸子百家的学说呢,要么是从中提取精华部分,而后将其融入到儒家学说里面去。

要么自此就会被定性为异端,沦为众人眼中所谓的“旁门左道”。

毋庸置疑,汉武帝时期所大力推行的儒学,实则是经过改良后的儒学,其与最初的儒学相比,已然发生了诸多变化,二者之间已存在明显不同之处了。

自汉武帝时代起直至东汉时期,其间多位汉朝皇帝,皆出于更有效地统治国家之目的,先后召开各类学术会议,针对当时所推行的儒家学说进行完善补充,犹如为其打上一个个补丁一般,使其能更好地契合统治需求。

就拿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来说吧,那时召开了一个石渠阁会议,会议结束后,儒家的谷梁之学便凸显出来了,而且儒家内部的章句之学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再往后,到刘秀在位期间,他大力推崇谶纬之学,如此一来,在东汉时期,谶纬之学就变成主流学说了。

往后推移,在汉章帝当政期间,举办了一场白虎观会议。这场会议结束以后,儒家所秉持的“三纲六纪”思想便得到了总结与大力推广。从这时候起,有关君臣、父子之间尊卑有序的这套理念,就渐渐呈现出被固定下来的态势。

若详细去说这一发展过程,实则极为复杂。要是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它,那便是:历代皇帝为了能让统治更加稳固,不断地将标准答案所涵盖的范围给逐步缩小啦!

在汉武帝之时,标准答案被限定在了儒家范畴内。到了汉宣帝时期,进一步缩小范围,仅聚焦于儒家的某个特定学派了。待到刘秀当政阶段,更是提炼出了谶纬之学。而经过白虎观会议后,儒家的四书五经便正式成为了唯一的标准答案。

总而言之,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的精炼流程后,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便诞生了。自此以后,读书之人在参加考试时,便只需依靠那寥寥几本书籍便可,再无其他更多的依托了。

可问题在于,即便大家读的书相同,最终读出来的成果却可能大相径庭。就拿现代来说,全国不少地方所使用的课本往往是一样的。然而不同地方选用的教辅书却可能全然不同。并且,不同的学生即便看着同样的教科书学习,学到的内容也会差别很大,成绩更是相差悬殊。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东汉时期,彼时,一项特殊的工作渐渐兴起了起来。

这项工作被称作“注经”。

简而言之,四书五经乃是众人所通用的标准教科书。那么给四书五经去撰写注释这件事,就如同是给课本编写“教辅书”一般呢,其性质是颇为相似的。

千万别小瞧编写教辅书这项工作。

在古代时期,信息传递所需耗费的成本颇高,同时,儒家经典备受众人推崇。如此一来,寻常之人压根就没可能去从事注经之事。这并非是能力够不够的问题,而是若随意乱写注经内容,必定会遭到众人的严厉斥责。因而,唯有那些通读四书五经且被大家一致认可为顶尖学者的最卓越大儒,才具备“注经”的资格。

之后,不少后世的读书人,都会拿着由你所撰写的这套教辅书籍,对照着原本的教材进行研读,进而凭借所学去参加各类相关的考试。

西汉末年的刘向堪称汉朝历史上首个公认的“注经大家”。他在学术领域着实厉害非凡,一方面对诸多书籍加以校正,另一方面又撰写了大量著作。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刘向还被尊为中国“目录学”之父呢。

与此同时,刘向还亲身参与了那场“石渠阁会议”。恰恰是经过他参与讨论之后,儒家可供研读的书籍范围,逐渐变得越发狭窄起来了。

在接下来将近百年的时光当中,诸多学者都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注经这项工作之中。在此期间,虽说也涌现出了若干注经方面的大家,可真正能获得绝大多数人认同,并且著就一本能在全国通行的标准“教辅”的学者,却是少之又少。

一直等到马融现身。

马融的一生,仕途方面并非顺遂,不过在注经一事上,倒是成果斐然。他曾为诸多儒家经典进行“注释”工作,像《春秋》《易经》《尚书》《诗经》《孝经》《论语》这些自不必说,就连《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也都涵盖其中。

当把这一长串书籍的名字完整罗列出来以后,我们大致便能体会到,马融究竟厉害到何种程度了!

从现代视角来讲,马融差不多为儒家全部的必读经典都添上了注释内容。他所做的这套“注经”工作,实则如同打造出了一个完备的教辅品牌。往后读书人读书时,教科书自然是购买国家规定的那几本,而在选购教辅资料之际,市面上规模最大的那个品牌,便是“马融牌教辅”。

在东汉那一整个时期当中,能够达成此项成就的仅仅只有两个人罢了。其中一位是马融,而另外一位则是郑玄,郑玄乃是马融的学生,他们二人在当时可谓是独具这份荣耀。

对于东汉时期的读书人而言,当他们听到马融这个名字的时候,那种感受就如同现代的初高中生听到王后雄、薛金星、曲一线、荣德基这些名字一般,亦如准备考研的那群人听到肖秀荣、李永乐、张宇的名字时一样!

如此看来,马融身为“教辅”老师,着实厉害非凡,影响力也颇为巨大。不过呢,单就这一成绩而言,实际上还没办法真的将他推举进文庙当中。

马融真正让人感到可怕之处,就在于其对后世选拔考试所产生的影响。这影响深远且不容小觑,在选拔考试后续的发展历程中,马融所带来的相关影响始终是一个极为关键且值得深入探究的方面呢。

马融步入晚年之际,仕途走得颇为不顺,在完成那些“教辅书”的撰写后,他便索性返回家乡投身教书一事。彼时的他因所写教辅书声名远扬,引得众多读书人听闻消息后纷纷赶来,拜入其门下。可随着时间推移,前来拜师的学生日益增多,到后来马融都有些教不过来了。

接下来在晚年时期,马融创设了一套类似“现代民办学校”的模式。前来他这儿求学的学生,绝大多数并非由他亲自授课。他会聘请若干教师,让这些老师拿着由他撰写的教辅书籍去教导那些学生。唯有部分极为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直接到马融处接受教诲。

就拿后来同样是注经大家的郑玄来说吧,他年轻时,因对马融极为仰慕,便前往马融门下求学听课。可谁能想到呢,整整三年时光,郑玄都未曾见到马融一面。直至后来,郑玄凭借自身较好的数学功底,运用浑天算法算出了一道连马融都没算清楚的题目,由此才吸引了马融的目光,进而得到马融的亲自教诲。

鉴于这种独特模式,彼时众多读书人或许都未曾亲眼见到马融,可却实实在在在其门下修习过课程。因而之后,马融所开办的这所学校,常年都有超千名学生在此上课听讲。若论及总数,说不定能达到上万人之多。而这上万名学子,后来均一致宣称自己是马融的门生。

接下来整个东汉中后期,全国文化领域的话语权被这些学生直接掌握在了手中。既然如此,身为他们老师的马融,其地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越来越高啦。

然而,这并非最终的结局。

由于历史方面的缘故,东汉时期,众多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世家大族纷纷涌现出来。像之后颇为知名的弘农杨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琅琊王氏等等,这些极为有名的世家大族,大体上皆是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后期这一阶段,确立了家族的根基。

其原因说来并不复杂。从那之后一直到隋唐前夕,施行的都是察举制或者与之类似的推荐制度。并且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地方上的豪强能够在自家所处区域把控当地经济以及上升的途径。如此一来,不管之后谁当了皇帝,都得拉拢他们,这般情况下,他们便能传承千年而不断绝。

在马融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少来自地方豪强家族的子弟,都曾在马融门下求学听讲。在这些人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便是卢植啦。

卢植此人,乃是汉末三杰当中的一位。要知道,在多年以后,卢植还有个名气更大的学生呢,这个学生便是刘备。

然而事实上,卢植可不单单只有汉末三杰之一以及刘备老师这两种身份哦。他还有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身份呢,那便是“范阳卢氏”的始祖,这个身份的重要性可一点也不亚于前面那两个呢。

在之后长达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范阳卢氏始终位列中国最顶尖的豪门行列,其家族传承历经千年而未曾衰落。特别在隋唐时期,卢氏家族更是荣列“五姓七望”之一。彼时,他们连皇帝家族都颇为轻视。五姓豪族相互间只进行联姻嫁娶,皇族想要迎娶一位五姓的女子,那可是相当困难的事儿。

后来那些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世家大族,仔细去追溯其始祖,抑或是家族在东汉中期的代表人物的求学经历便会发现,追根究底下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曾在马融门下求过学,就是在马融弟子的门下进行过学习呢。

当在马融处进行学习之时,那些世家大族的开创者们,竟都察觉到了一个情况:原来“编写教辅书”这件事,其重要程度好像远远超出了众人此前的想象!

那么从东汉后期起,诸多世家大族之中,渐渐兴起了一种内部注经的情况。就是说,家族里的那些读书人所撰写的“教辅书”,是坚决不会外传他人的。而这类仅局限于一个家族内部流传的学问,在之后便被叫做“家学”了。

许多世家大族后来之所以能建立起完善的学术壁垒,正是凭借着家学。出身寒门或身为平民的读书人,在市面上虽能购得正版教科书,可靠谱的教辅资料却无从获取。反观那些世家大族内部,时常会有专人对各类推荐考试展开研究,并据此撰写相应的教辅资料。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无需外出,便能在自家获取到旁人难以企及的第一手教辅材料。待众人一同参与考试之际,即便考试做到了绝对公平公正,可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由于接触了大量教辅资料,对考试内容及讨论更为了解,因而往往能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正是由于这一缘故,马融与郑玄这两位在注经方面颇有建树的大家,其地位随之不断攀升。待到唐朝时期,二人更是获得了极高的尊崇,直接被请进了文庙之中,备受世人敬仰。

此外,文庙与武庙存在差异。在武庙之中,但凡某位武将有着极为出色的战绩,并且其自身人品也还不错的话,那基本是必定能进入武庙的。毕竟战绩如何,是众人都公认的。可文庙就不同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讲,要写出能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文章或者书籍,这可比打一场经典战役的难度还要大呢。

并且,文庙与武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文庙内绝大部分的位置都分给了孔子以及孟子的弟子们。在文庙之中,差不多有一半的陪祭名额是归孔子和孟子的学生所有的,这些学生均是先秦时代的人物。

自秦朝过后,若想再得以进入文庙,其难度可就相当大了。在这之后的时期里,要达成进入文庙这件事,所面临的阻碍重重,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极为苛刻,所以说,秦朝之后想进文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呢。

即便如此,马融就靠着“注经”这项工作,就被众人直接送进了文庙当中,得以世代享受那供奉的香火呢。

不得不说,编写教辅资料着实是一份颇具前途的工作。要是运气够好的话,就如同马融那般,成为后世众多读书人纷纷祭拜的对象,这也并非毫无可能之事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