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世的眼光去评判,要是当初唐玄宗未曾对哥舒翰加以干涉的话,哥舒翰毫无疑问是完全有能力将安禄山的攻势阻挡住的!
其实不光能做到挡住敌军,要是再多耐心等待两三个月的时间,等到朔方军将河北之地横扫而过,彻底截断安禄山的后路之时。届时,由哥舒翰统领潼关的守军,与朔方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来对付叛军,那安禄山必定会失败,而且必定会迅速落败无疑!
可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旦这种情形真的发生了,那么安禄山即便走向败亡,也无法给这场叛乱就此画上句号。
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安禄山叛军被成功镇压之后,几乎是在安禄山落败的同一时刻,那由哥舒翰所统领的二十万大军,极有可能会如安禄山一般,走上造反之路。
要知道,此次手握二十万精锐之师的哥舒翰,可比安禄山棘手多了!毕竟他还掌控着潼关呢。一旦越过潼关,哥舒翰便能即刻突袭关中,径直杀向长安。待那时,他会迅速拿下整个长安,麻利地干掉杨国忠,接着顺势将唐玄宗架空。
此后,那些与哥舒翰彼此交恶的地方将领,便会以营救皇帝之名兴兵举事,公然与哥舒翰作对。至于这一情形的具体发展走向,不妨参照一下东汉末年所发生过的类似故事便可明晰大概了。
这可不是在故意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事实上,所指的情况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绝不是毫无根据、凭空捏造出来为了吓唬人的,是真真切切有着相关依据和表现的呢。
从唐朝整个历史层面来讲,安史之乱的爆发实则有着近乎必然的趋势。即便哥舒翰有能力挡住叛军,还能迅速将叛乱平定下去,可后续反抗的力量依旧不会消失。届时,哥舒翰恐怕很快就会陷入和安禄山相同的状况,即手握几十万大军,而其麾下不少人都心存造反之意。
此后,这股力量极有可能致使哥舒翰最终走上造反这条路,让他陷入不得不反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哥舒翰或许很难摆脱这股力量的推动,进而迈向造反的方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一步步走向那造反的不归之路。
要真说清楚哥舒翰到底能否守住潼关,不妨先瞧瞧这位老将是怎样一步步被推到固守潼关这一位置的。不了解哥舒翰的个人经历,后续发生的那些事儿还真就难以理解呢。
真实历史中的哥舒翰,属于典型的藩将范畴。在唐朝成功击溃突厥后,西突厥的突骑施部完全被唐朝降服,随后便被安置于如今的新疆阿克苏那一片区域。而哥舒翰,正是在此地诞生的。
哥舒翰生活的时代较为特殊,其年轻时正值武则天掌权之际。随着哥舒翰慢慢长大,唐朝上层一片混乱,多次政变接连发生。不过在唐朝的中下层,大体上一直未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始终保持着太平盛世的模样。
唐朝腹地呈现出的盛世繁华景象,吸引了众多中原之外的人。在那个时期,差不多半个世界的人都以能够到大唐生活当作一种荣耀,哥舒翰同样如此。他本是在西域土生土长的,却极为羡慕长安的繁华。并且听闻哥舒翰家在西域颇为富有,足以供他随意花销。
于是在长大些许后,他便毅然动身前往长安了,心里盘算着要在长安这片地方谋求生计,开启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期望能在这里扎下根来,通过努力让日子过得安稳些。
可问题在于,哥舒翰抵达长安以后,便迅速察觉到:在长安生活,那可真是困难重重啊!真可谓是“长安居,大不易”!
哥舒翰家里虽说有点钱财,可这要是放在长安,那就实在算不上啥了。要知道,彼时的长安存在着颇为严重的民族歧视现象呢。就拿哥舒翰这样来自西域的人来说,即便他家有钱,在长安这地儿,也很难获得那些权贵们的招揽,有钱在这儿都起不了啥作用。
就这样,在哥舒翰四十岁那年的某一天,他忽然觉醒了。
看样子啊,光有钱好像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呢,关键还得手握权力才行,有钱可能只能满足物质方面的一些需求,但真要办很多事、拥有更多的掌控力,那还是得有权力在握才靠谱呐。
可问题在于,就哥舒翰自身的状况而言,要想谋得一官半职,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当时压根就没有哪位权贵愿意去招揽并提拔他。而且,凭哥舒翰的能力水平,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话,估计也难以考中。于是,在此之后,哥舒翰便只能将心思放在投军这件事上了。
正值唐玄宗当政之时,彼时唐朝因推行军制改革,且许久未经历战事,故而不少中原百姓并不乐意前往边疆从军。与之相反,诸多边疆民族却对参军打仗极为热衷。毕竟倘若能于军队中立下战功,他们便可逐步晋升官职。这对当时上升途径匮乏的边疆民族而言,着实是最佳之选。
请留意这一特点。
唐朝中期时,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唐朝精锐正规军中相当大比例的士兵并非中原人,而是来自那些边疆民族。在唐朝最为强盛之时,这些边疆民族常常遭受诸多压迫。这便是后来安禄山叛军下层士兵之所以那般坚决造反的重要根本原因之一。
随后,哥舒翰觉醒并选择参军,其人生的首个转折点就此来临。在决意投身军旅后,他前往十大军镇之一的河西军镇。抵达那里后,哥舒翰仿若鱼入水中般自在,迅速在军中施展自身长处,凭借出色表现屡立战功。
没过多久,哥舒翰便在军队里晋升到了中高层的位置。
接着,在公元746年的时候,这一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刚好还有十年呢。就在这一年,哥舒翰迎来了其人生当中的第二个转折点。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一年河西军镇的负责人发生了变动,新上任的节度使是王忠嗣。
哥舒翰的人生得以再次发生改变,而起到这一关键作用的人正是王忠嗣。
简而言之,王忠嗣乃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在早年时,王忠嗣就被唐玄宗收养于皇宫之中,是和数位皇子一同成长起来的。待王忠嗣长大成人后,唐玄宗对其培养的方式,简直就如同昔日汉武帝培养霍去病那般无二。
就这样,王忠嗣在长大成人后,便径直投身到了军队当中。不得不承认的是,王忠嗣自身着实有着非凡的作战能力。在仅仅数年的时间里,他就凭借自身的本事一路晋升,顺利升迁至节度使这一职务级别了。
并且在公元746年之际,为能更便利地对吐蕃发起战事,唐玄宗下达了指令,安排王忠嗣一人同时兼任四镇节度使之职!如此一来,唐朝近乎一半的精锐兵力,皆由王忠嗣统管。相较处于巅峰状态的王忠嗣而言,后来举兵造反的安禄山,不管是在权势方面,还是威望程度上,实则都相差甚远,有着好大的差距呢!
因而,在王忠嗣空降至河西军镇,并兼任河西节度使之时,身为藩将的哥舒翰,当即就伏地而拜,没过多久便归入了王忠嗣麾下。这情形其实不难明白,毕竟王忠嗣自身战力非凡,要让下属对其信服,那是极为容易之事。
并且,哥舒翰身为一名藩将,自打投身军旅之后,就从未碰上过如此有背景的上司。处于巅峰状态的王忠嗣,在整个大唐的军方体系里,那无疑是实至名归的头号人物。皇帝可是他的义父,他还和太子一同成长呢!面对这样强有力的依靠,哥舒翰当然会去紧紧抱住啦。
另外,在当时王忠嗣所管辖的河西、河东、朔方、陇右这四大军镇当中,其高层将领们基本都成了王忠嗣的忠实拥护者,除了哥舒翰之外皆是如此。而哥舒翰在这些人里面,那更是对王忠嗣拥护至极,堪称忠实拥护者里最铁杆的存在。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像王忠嗣这样的人,到后来竟然偏偏遭遇了倒台的命运,这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王忠嗣的倒台一事,情况颇为复杂。扼要来讲,彼时掌权的李林甫给王忠嗣设了个圈套,污蔑他妄图拥立太子以行谋反之事。待此事发生后,唐玄宗自是要对此展开一番彻查的。
在进行相关核查时,只得对王忠嗣动用刑罚,甚至严刑逼供。一番折腾下来,根本没查出什么问题,可王忠嗣这一顿打还是没能躲过去。唐玄宗对此也极为担忧,怕他此后会心生怨恨,于是便不敢再任用他了。
最终,王忠嗣落得个被发配到地方出任太守的结局,自此完全与军队脱离了关系。待其到了地方后,由于此前审讯时身体遭受了创伤,又一直心情压抑、苦闷,在这种状况下,没过多久,王忠嗣便与世长辞了。
王忠嗣离世之时,与安禄山发动叛乱之间仅仅相隔了六年而已。
王忠嗣倒台一事颇为复杂,在他被抓以后,其麾下四镇的将军们纷纷主动上书,想要为他申辩。而在这些将军当中,哥舒翰无疑是最为卖力的那一个。毕竟在当时的情形下,王忠嗣对哥舒翰而言,称得上是最为重要的靠山。
因而,在王忠嗣遭人陷害的情形下,哥舒翰曾特意给唐玄宗写书信,明确表示愿以自身所担任的官职来为其作担保。平心而论,彼时那四位镇将共同出面求情,的确是起到了些许作用的。要是没有他们一同求情的话,没准儿王忠嗣的境遇会变得更加糟糕呢。
然而,此次的上书之举,倒是让唐玄宗察觉到了一个状况,即王忠嗣所拥有的权势着实是有些偏大了。可关键在于,要是把王忠嗣麾下的这些人统统给替换掉的话,那么整个四大军镇可就没人去承担相应的事务开展工作啦!
于是在那之后,唐玄宗琢磨出了一个他自认为“不错的解决办法”。他把王忠嗣原本拥有的权势进行了全面拆解,然后将这些权势分别给予了手下的诸多将领。就像哥舒翰,其职位逐渐升至河西节度使,并且还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毕竟这帮手握实权的将领都从王忠嗣的倒台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再去闹事了。
哥舒翰升任节度使后,便正式踏入了唐朝高层官员的圈子。如此一来,诸多以往他难以触及的争斗,也渐渐拉开了帷幕。就像在获任节度使一职之后,杨国忠曾有意拉拢他,企图携手共同对付安禄山,甚至还动了和哥舒翰结为亲家的念头,不过哥舒翰并未应允。
之后,哥舒翰升任节度使过去了两年。因他饮酒毫无节制,在某一天竟突然中风了。一旦中风,哥舒翰显然没法再继续统兵作战,于是只能动身返回京城,在京城安心调养身体,以期能早日恢复健康。
哥舒翰回到京城养病,差不多九个月不到的时间,安禄山便起兵叛乱了。又过了一个多月,镇守潼关的高仙芝与封常清惨遭杀害。在这之后,唐玄宗赶忙下达紧急命令,派哥舒翰赶赴潼关统领军队,以此来抵御叛军的进攻。
在哥舒翰抵达潼关之前,其个人的所有经历便如上述这些内容一般,已全部涵盖在内了,再无其他更多情况,所提及的这些就是其在此之前完整的个人经历轨迹了。
虽说这些经历与打仗的关联并非十分紧密,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却径直左右了后续战争的走向。待我们明晰哥舒翰的这些经历后,紧接着,对于哥舒翰究竟能否守住潼关这一问题,我们便能轻松想通透了。
当哥舒翰抵达潼关之际,唐朝这边动作很快,把河西与陇右两大军镇的将近二十万大军,一股脑儿地全都集结到了潼关,交由哥舒翰来统一指挥。与此同时,唐玄宗也下达了命令,让朔方军从山西那一带出发,径直朝着河北杀过去,意图截断安禄山叛军的老巢所在。
然而,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状况。
彼时唐玄宗可调动的三大军镇,全部都曾归王忠嗣管理。想当初王忠嗣一共负责四大军镇事宜,在这当中,仅有河东军镇后来被唐玄宗划给了安禄山。而当下,河东军镇已处在叛军那一方了。
除河东军镇外,王忠嗣手下另外三大军镇已然成为唐朝彼时应对叛军的主要力量了。并且,这三大军镇的高层人员,差不多清一色都是曾在王忠嗣帐下效命的将领。
另外,此前河西军镇曾长时间由哥舒翰负责管理。在哥舒翰的治理之下,河西军对其命令是极为听从的。并且,在这三大军镇的基层当中,那些士兵们实际上对唐朝腐朽的统治满心不满,甚至已然产生了造反的念头!
随后,哥舒翰抵达前线。彼时,他麾下握有二十万精锐之师,又坐拥潼关这一天险,局势即刻便稳定了下来。论兵力,哥舒翰所率军队的数量已然超越了叛军。就地理优势来讲,潼关向来易守难攻。反观叛军一方,其优势主要在于骑兵的野战能力,至于攻城方面,反倒并不在行。
因此,在短时间的情况下,叛军若妄图攻克潼关,那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要知道,潼关地势险要,防御工事完备,守军也严阵以待,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叛军想在短时间内就将其攻下,根本就是不可能达成之事呢。
除了潼关这个方向以外,在其余的各个方向上,随着日子一天天地流逝,叛军也遭遇了极大的阻碍。
在向南进发的途中,叛军碰上了一个名为张巡之人。张巡以睢阳作核心据点,展开了一场激烈无比的睢阳之战。此役战况惨烈至极,然而正是这场仗,有力地拦住了叛军前行的步伐,致使叛军完全没办法攻克江南地区,就连河南省都难以跨越出去呢。
就在叛军与唐军形成僵持局面之际,朔方军在郭子仪的率领下,径直朝着叛军的老巢发起迅猛攻击,并且迅速拿下诸多城池。如此一来,安禄山可谓是后院生乱,原本稳定的后方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此前安禄山发动反叛时,其对叛军的掌控力度极为薄弱。正因如此,叛军南下后便一路肆意妄为,烧杀抢掠不停。于是,那些被叛军占据的地方,民众之心依旧倾向于唐朝中央朝廷。并且,民众对叛军极度憎恶痛恨,这使得叛军在已占领的区域内,很难获取充足的物资补给。
在哥舒翰准备出关之前,叛军所处的大致状况便是如此。也就是说,这呈现出来的情况,正是发生于哥舒翰尚未出关那个阶段的叛军相关情形,大致就是这样一个局面摆在那里呢。
不得不说,在哥舒翰出潼关之前,叛军已然陷入了绝境,继续攻占潼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要哥舒翰再坚守一阵子,叛军必定会被困死无疑。况且就当时己方兵力以及地理条件都极具优势的情况而言,随便换个懂军事的将领来守潼关,那都是轻而易举能守住的。
后世史学界差不多普遍认可这样一个结论。
然而关键的一点是,唐玄宗怎么也接受不了让哥舒翰持续固守的安排。毕竟要是哥舒翰一直这样固守下去的话,所面临的风险那可实在是太大了,这让唐玄宗难以抉择是否要坚持让其固守。
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假设:要是唐玄宗未曾让哥舒翰出关的话,那后续的历史又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呢?
倘若哥舒翰当时未选择出关,那么不出两三个月,郭子仪必然能够将河北地区一举荡平,把安禄山的老巢彻底捣毁。如此一来,叛军便没了后方支撑,其内部人心势必会快速瓦解。紧接着,叛军面对毫无扩张余地,且自身补给也日益断绝的状况,定然会全面崩溃。
在此之后,唐军便能够迅速出动兵力,径直将安禄山消灭掉,从而成功平定这场发生的叛乱。
然而,紧接着哥舒翰便会快速将叛军聚集起来,同时恢复他们原有的建制。没过多久,哥舒翰麾下就能拥有超出三十万之多的精锐力量。并且在这个时候,哥舒翰不但掌控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片区域,还牢牢把控着潼关这处天险之地。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彼时处于哥舒翰统领之下的那支军队当中,大部分人依旧对唐朝的统治怀着深深的不满情绪,在他们的内心最深处,实际上是怀揣着造反的渴望的。
并且,在哥舒翰负责镇守潼关的那段时期,其麾下曾有人给他提出这样的建议:不妨安排三万人留下来驻守潼关,而将余下的大批军队径直开赴长安。以清君侧为旗号,首要之事便是先把杨国忠给解决掉。
这一建议,在正统的历史记载当中有着明确的记录。
通过查阅当时其他人的传记,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彼时在哥舒翰帐下,诸多将领内心皆是这般想法。这些来自各大军镇的将军,其中不少并非中原人士,而是被称作“藩将”的群体。出于对更大利益的追逐,其本能会促使他们选择造反,亦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行事。
彼时的哥舒翰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扛住了那种压力,得以在当时未出兵前往长安。就以往哥舒翰的经历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要是哥舒翰在那个时候真的决定出兵长安,起码河西军里的精锐部队,肯定会听从他的指挥调度的。
如此一来,倘若安禄山的叛军得以被成功镇压,那么手握三十万乃至更多精锐兵力的哥舒翰,极有可能会以清君侧为由,径直率领大军朝着长安进发。而要是其真的攻入长安,后续的发展情形,大概率便会与东汉末年的那段剧情如出一辙了。
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便是在叛军被成功平定以后,哥舒翰对唐玄宗极为忠心,全力压制住了手下人的不满情绪,使得唐朝很快就恢复了安稳局面。不过随后,由于这场叛乱的发生,唐朝并没有借此解决底层存在的矛盾,反而会让高层产生天下已然太平的错觉。
此后,至多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唐朝便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出来。而最终,这场农民起义极有可能会将唐朝彻底推翻掉。
由此可见,就历史上真实的哥舒翰而言,要是唐玄宗未曾强行要求其出关,那守住潼关对他来说必定不在话下。然而在这之后呢,唐朝存在的那些底层矛盾依旧未得到化解,所以叛乱以及农民起义之类的情况,迟早都是会出现的。
如此看来,不论哥舒翰能不能守住潼关,大唐那曾经的繁华盛世,往后想必是极难再延续下去了。
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诬告,一天内处死了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让军中人心惶惶,让哥舒翰守潼关,在杨国忠劝说下让哥舒翰出兵与安禄山决战,中了埋伏,接近20万军队全军覆没,导致潼关失守和后来的马嵬之变
假如玄宗不处死2位名将让他们戴罪立功,外招募士兵安史之乱能迅速被平定,然而历史不容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