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康德:06-什么是先验演绎?

文化讲透哥 2025-03-13 22:04:34
一、“演绎” 是什么鬼?

您知道打官司的时候吧,法学家们可讲究了,他们会把事儿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权利的问题,也就是 “有何权利”;另一类是涉及事实的问题,叫 “有何事实”。而且呢,这俩都得证明,证明权利的事儿就叫 “演绎”。这在法律界那是明明白白的规矩。

在咱们的知识世界里,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就说那些经验性的概念吧,大家用起来都挺顺手,也没人质疑,觉得好像天生就知道它们啥意思。为啥呢?因为生活里到处都是经验,随便就能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些概念是靠谱的。比如说 “苹果” 这个概念,您每天都能看到、吃到,它的意思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但有些概念就不一样了,像 “幸福”“命运” 这些,听起来大家都懂,用得也挺普遍,可要是真较真儿,问一句 “凭啥能用这个概念呀”,也就是 “有何权利”,这时候麻烦就来了。从经验里找吧,找不到明确的证据;从理性角度分析呢,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像茶壶里煮饺子 —— 有货倒不出。

在各种各样的概念大杂烩里,还有一些概念特别 “高冷”,它们是纯粹先天地存在的,完全不依赖经验。就好比数学里的一些概念,像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不管你在生活里看不看得到三角形,这个知识都是成立的。这些先天概念要想合法 “上岗”,就必须得有一个 “演绎” 来证明它们的权限。因为经验性的证明对它们根本不管用,你得解释清楚这些概念是怎么和那些不是从经验里来的对象 “勾搭上” 的。这就是先验演绎,和经验性演绎可完全不是一码事,经验性演绎只是讲一个概念是怎么从经验里获得的,不涉及它的合法性。

二、为啥空间、时间和范畴要特殊对待?

现在咱们来聊聊两类特殊的概念,一类是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另一类是知性范畴。这两类概念都很 “傲娇”,它们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时候,根本不借助经验,就像两个高冷的人,独来独往,不跟别人打交道。

您想想,要是对它们进行经验性的演绎,那可真是白费力气,就好比给一个根本不吃肉的人做红烧肉,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所以,对它们只能进行先验演绎。

拿几何学来说,几何学那可是靠着先天知识一路 “过关斩将”,发展得顺风顺水。人家研究空间里的各种图形,那叫一个溜儿,根本不需要哲学来给它们的空间概念 “站台”,证明其出身。为啥呢?因为在几何学的世界里,空间就是直观的纯形式,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先天直观之上,就像盖房子有了坚实的地基,那叫一个稳当。比如说画个三角形,不用考虑现实里有没有一模一样的,按照先天的规则就能研究得明明白白。

但是,纯粹知性概念就不一样了,它遇到了大麻烦。就拿原因概念来说吧,这概念意味着一种特殊的综合方式,就是在 A 之上按照规则设定 B。可问题来了,为啥显象里就一定有符合这种规则的东西呢?这事儿先天可看不出来,就像你玩游戏,规则明明写着这样,可你就是不知道游戏里到底有没有符合规则的情况。这时候,原因概念是不是完全没用、找不到对象,就成了一个大问号。

感性直观的对象要符合心灵里的形式条件,这还好理解,就像拼图,得按照拼图板的形状来拼。但它们还得符合知性为了思维的综合统一所需要的条件,这可就有点难了。显象要是 “闹脾气”,不符合知性的统一性条件,那可就乱套了。比如说,在显象的序列里,根本找不到能和原因、结果概念相匹配的东西,那这个原因概念不就成了一个空壳子,没什么用了嘛。可即便这样,显象还是能通过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直观不需要知性的帮忙,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不需要别人插手。

三、向范畴先验演绎 “进军”

综合的表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无非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象让表象成为可能,打个比方,就像你看到一只猫,你脑子里才有了猫的表象,这就是典型的经验性的情况,没啥特别的。另一种情况就比较神奇了,是表象让对象成为可能。这就好比你脑子里先有了一个超级英雄的形象,然后按照这个形象创造出了一个角色,虽然现实里没有,但在你的想象世界里它就是存在的。

先天概念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要获得一个对象的知识,得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直观,通过直观把对象呈现出来,不过呈现出来的只是显象,就像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不是真实的你,只是个影像。另一个条件是概念,用概念来思考这个和直观对应的对象。

咱们前面说的范畴,就是先天概念。它的客观有效性凭啥能成立呢?关键就在于,只有通过它,经验(从思维的形式方面来说)才有可能实现。这就好比游戏里的规则,没有规则,这游戏就玩不下去。范畴就是经验这场 “游戏” 的规则,有了它,经验才能顺利进行,经验的对象才能被思维。所以,一切先天概念的先验演绎都得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得把它们当作经验可能性(不管是直观的可能性,还是思维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来认识。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两位 “前辈”,洛克和休谟。洛克这哥们儿吧,在经验里发现了知性的纯粹概念,然后就觉得这些概念都是从经验里来的。这就好比看到苹果长在树上,就以为苹果的种子也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完全忽略了种子可能来自其他地方。而且他还特别 “膨胀”,想用这些从经验里来的概念去获取远远超出经验界限的知识,这不是异想天开嘛。

休谟就比洛克聪明点,他意识到这些概念要是想干 “大事”,就必须得有先天的起源。但他也遇到难题了,他搞不明白知性为啥能把那些在知性里本来没结合在一起的概念,当成在对象里必然结合在一起的。就好比你觉得两个不相关的东西,突然在某个场景里变得紧密相关,你却不知道为啥。休谟没办法,只能又把这些概念推回到经验里,说它们是通过经验里的经常性联想产生的主观必然性,也就是习惯,还说这主观必然性最后被当成了客观的。按照他的说法,凭借这些概念和原理根本没办法超出经验的界限。但问题是,他们俩这种经验性的推导,和咱们现有的先天科学知识,像纯粹数学和普遍的自然科学,根本对不上号,就像两个齿轮,完全咬不上齿,被事实啪啪打脸。

四、纯粹知性概念的 “大揭秘”

咱接着唠,现在讲讲纯粹知性概念里那些让人头大但又超有意思的事儿。先来说说 “联结”,这就好比把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拼成一个完整的机器,得把表象的杂多组合起来。这可不是靠感官就能完成的活儿,它是表象力的自发性行动,也就是知性的工作。咱给这个行动取了个名字,叫 “综合”。您想啊,要是我们自己都没把东西组合起来,怎么能觉得它们在客体里是组合好的呢?在所有表象里,联结这事儿特殊得很,它不是客体给我们的,而是主体自己搞出来的,就像你自己动手搭了个乐高,这乐高的组合方式是你决定的,不是它本来就那样。

而且啊,联结这概念可不简单,除了杂多和杂多的综合,还包含杂多的统一。打个比方,你要拼一幅拼图,每一块拼图就是杂多,把它们拼在一起的过程就是综合,最后拼成完整图案的那种整体性就是杂多的统一。但这个统一性的表象可不是从联结里自然而然产生的,反而是它附着到杂多表象上,才让联结的概念成立。这就好比拼图的完整图案得先在你脑子里有个影儿,你才能知道怎么把那些小块拼起来。这个先于一切联结概念的统一性,可不是单一性范畴能比的,因为范畴是建立在判断的逻辑功能上,而判断的时候已经有联结和概念的统一性了,所以范畴其实已经以联结为前提啦。那这个统一性从哪儿来呢?咱还得往更高的地方找,得找到那个让判断里不同概念统一起来、让知性发挥逻辑作用的根源。

再讲讲统觉的源始综合的统一性。“我思” 这俩字儿可得记好了,它必须能跟着咱的一切表象。要是做不到,那就好比你脑子里有个东西,但你根本没办法去想它,这多奇怪呀,要么这个表象根本不可能存在,要么对咱来说它啥都不是。能在思考之前就被给予的表象叫直观,所以直观里的杂多和 “我思” 之间有必然联系。“我思” 这个表象可是自发性的行动,可不是感性那一套。咱给它取个高大上的名字,叫纯粹统觉,也叫源始统觉,它能产生出一个超厉害的 “我思” 表象,这个表象能跟着其他所有表象,而且在所有意识里都是同一个,别的表象都不能 “指挥” 它,它是独立的。统觉的统一性也叫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为啥这么叫呢?因为从这儿能产生出先天知识。

比如说,在某个直观里给了你一堆杂多表象,要是它们不属于一个自我意识,那就不能算是你的表象。就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把别人挑的东西都算在自己账上,这肯定不行。这些表象得符合一定条件,能在一个普遍的自我意识里凑到一块儿,才能算是你的。从这个源始的联结能得出好多结论呢。一个直观里被给予的杂多的统觉,它的同一性里其实包含着表象的综合,而且只有通过对这种综合的意识,统觉的同一性才有可能。为啥呢?因为那些伴随着不同表象的经验性意识本来是分散的,和主体的同一性没啥关系。就像一群人各自干各自的活儿,没组织没纪律。只有当你把一个表象加到另一个表象上,还能意识到这种综合,才能把这些表象都归到自己名下,这时候统觉的分析的统一性才有可能,而这又得依赖于某种综合的统一性。这就好比你要整理一堆文件,得先把相关的文件都综合整理到一起,才能从里面分析出不同的类别。统觉的综合统一可是个关键,它是一切知性应用的 “大 boss”,甚至可以说,知性本身就是围绕着它转的。

统觉的综合统一原理还是一切知性应用的至上原则。和感性相关的直观,它的至上原则是杂多都得服从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条件,就像孙悟空再怎么厉害,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和知性相关的直观,至上原则就是杂多都得服从统觉的源始综合统一的条件。为啥呢?要是没有这个条件,被给予的表象就没办法和 “我思” 的统觉行动搭上关系,不能在一个自我意识里汇总起来,那我们就啥都没法想、没法认识了。

知性说白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就是让被给予的表象和一个客体确定关系。而客体呢,就是在概念里把被给予直观的杂多结合起来的东西。这时候,表象的结合就需要意识在综合中的统一,所以意识的统一是让表象和对象有关系、有客观有效性、成为知识的关键,知性的可能性也得靠它。统觉的源始综合统一原理就是纯粹知性最初的知识,也是知性其他应用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地基,没它可不行。

再说说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统觉的先验统一能把一个直观里的杂多结合到关于客体的概念里,这就是客观的统一,得和意识的主观统一区分开。意识的主观统一是内感官的规定,直观杂多通过它经验性地被给予。比如说,你觉得时间里的杂多是同时出现还是先后出现,这得看具体情况,是偶然的,这就是意识的经验性统一,只和显象有关。而时间作为直观的纯形式,里面的杂多和 “我思” 有必然联系,通过知性的纯综合从属于意识的源始统一,这才是客观有效的。就好比大家都认可的数学公式,是客观的,不是某个人随便说说的。统觉的经验性统一就不考虑啦,它是从先验统一派生出来的,只有主观有效性,就像你自己做的一个梦,只有你自己觉得有意思。

判断的逻辑形式也和统觉的客观统一性有关。以前逻辑学家说判断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象,康德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判断其实是让被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判断里那个 “是” 字可大有讲究,它是用来区分表象的客观统一性和主观统一性的。比如说 “物体是有重量的”,这可不是说在经验性直观里这俩表象必然绑在一起,而是说它们凭借直观综合中统觉的必然统一才相互隶属。这就好比你给两个东西贴上了 “官方认证” 的标签,让它们的关系有了权威性,和那种只是按照联想规律凑在一起的关系可不一样。按照联想规律,你可能只能说 “我抬这个物体的时候感觉有重量”,但加上 “是”,就变成物体本身有重量,这是客观的关系。

还有,感性直观的杂多都得服从范畴。在感性直观里被给予的杂多,必须得服从统觉源始的综合统一,因为只有这样,直观的统一才有可能。而让被给予的表象归到统觉下面的知性行动,就是判断的逻辑功能。范畴其实就是这些判断的逻辑功能,所以感性直观的杂多自然也就得服从范畴啦。这就好比玩游戏,所有玩家都得遵守游戏规则,范畴就是这个游戏规则。

五、范畴的 “边界” 在哪?

现在咱们来聊聊范畴的 “边界” 问题,这范畴啊,可不是能随便乱用的。您得知道,思维一个对象和认识一个对象可不是一码事。认识一个对象得有两个 “法宝”,一个是概念,通过概念我们能思考对象,范畴就属于这类概念;另一个是直观,得通过直观把对象给呈现出来。要是没有相应的直观和概念搭配,那概念就只是个形式上的思想,没有实际对象,根本没办法产生关于某个事物的知识。这就好比你脑子里想着一个超级厉害的武器,但现实里根本不存在,也没有办法造出来,那这个想法就没啥用。

咱们人类的直观都是感性的,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所以,通过纯粹知性概念去思考对象,只有当这个概念和感官的对象扯上关系的时候,才能变成知识。感性直观呢,有两种,一种是纯直观,像空间和时间;另一种是经验性直观,就是在空间和时间里通过感觉直接感知到现实东西的那种。通过纯直观的规定,我们能获得一些先天知识,比如数学里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关于对象作为显象的形式方面,至于现实里有没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事物,还不一定呢。就好比你在数学里算出一个完美的图形,但现实里可能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样的。

空间和时间里的事物只有在我们知觉到它们的时候,也就是有感觉伴随的时候,才算是被给予了。所以,纯粹知性概念就算用在先天直观上,像在数学里,也得借助先天直观,让知性概念能应用到经验性直观上,才能产生知识。这就好比你学了一堆数学公式,得在实际做题的时候用得上,这些公式才有意义。范畴只有在应用到经验性直观上的时候,才能给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经验。也就是说,范畴要是想发挥作用,对象必须得是可能经验的对象,超出这个范围,范畴就 “英雄无用武之地” 啦。

这就好比给范畴画了一个圈,它只能在这个圈里活动。纯粹知性概念虽然不像感性直观的形式(空间和时间)那样,只能用于感官的对象,但把它扩展到我们的感性直观之外,对我们也没什么帮助。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关于客体的概念就是空洞的,我们根本没办法判断这些客体是不是有可能存在,这些概念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客观实在性。只有我们的感性直观和经验性直观才能给这些概念注入 “生命力”,让它们有意义。

比如说,假设有一种非感性直观的客体被给予了,你可以说它没有广延,不在空间里,存续也不是时间,没有变化等等。但你只是在说它不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这可不算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就连范畴都没办法用在这样的东西上。就像实体的概念,要是没有经验性直观给你提供使用的例子,你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和这个概念对应的事物存在。这就好比你说有一个东西叫 “神秘盒子”,但你从来没见过,也不知道里面装啥,那这个 “神秘盒子” 的概念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不清的。

六、康德的 “伟大结论”

好啦,现在咱们来到了这场 “哲学大冒险” 的总结部分。康德经过一番烧脑的思考,得出了一个超重要的结论:不通过范畴,我们就没办法思维任何对象;不通过和那些概念相匹配的直观,我们就没办法认识任何被思维的对象。咱们人类的直观都是感性的,所以要是知识的对象被给予了,那这种知识就是经验性的,也就是经验。这就好比我们生活里的各种知识,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去感知、去体验得来的。所以,除了关于可能经验的对象的知识,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先天知识。

不过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就像玩游戏,虽然大部分关卡得靠自己一步步打,但有些 “隐藏道具” 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们的知识里,纯直观和纯粹知性概念就是先天地存在于我们里面的知识要素。

现在问题来了,经验和关于经验对象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两条路。一条路是经验让这些概念成为可能,另一条路是这些概念让经验成为可能。但第一条路对范畴来说可走不通,因为范畴是先天概念,它不依赖经验,要是说它是从经验里来的,就像说一只鸡是从鸭蛋里孵出来的,这不是乱套了嘛。所以就只剩下第二条路啦,也就是说,范畴从知性这方面来说,包含着一切一般经验可能性的根据。

这里得提一嘴,要是有人想走 “中间道路”,比如说觉得范畴既不是我们自己想出的先天第一原则,也不是从经验里来的,而是一种主观的、和我们的存在一起被植入的思维禀赋,是造物主安排好让它们和经验的自然规律一致。这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琢磨,问题大了去了。因为这样一来,范畴就没有那种它本来该有的必然性了。就拿原因概念来说吧,要是它只是我们主观设定的一种规则,把某些经验性表象按照关系联结起来,那我就不能说结果和原因在客体里是必然结合的,只能说我被安排成这样想。这就像怀疑论者希望的那样,我们以为的客观知识都成了纯粹的幻相。而且,要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被 “设定” 的方式去想,根本没法争论对错,这多乱呀。

康德的这个演绎,简单来说就是告诉我们,纯粹知性概念(还有其他先天的理论知识)是经验可能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能规定空间和时间里一般的显象。而这种规定的源头就是统觉源始的综合统一,它体现了知性和空间、时间这些感性源始形式之间的关系。这就像是给我们的知识世界画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我们知道各种知识是怎么来的,该怎么用,以后咱们再思考问题,就有了更靠谱的 “导航” 啦!

0 阅读:1

文化讲透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