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拿下汉中后,有两个选择:
1、将关中兵团调往汉中,把汉中打造成将来伐蜀的前哨基地。
2、参照淮南模式,大规模移民,详见这篇:孙权首战合肥时,中了谁的计策?曹操战后又出了什么大昏招?
曹魏名臣张既就劝曹操选第二个方案(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移民其实是一种示弱的选择!
看看蒋济当时是怎么劝曹操得:百姓怀念旧土,不乐于迁徙,若闻此事必惧怕不安(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
徙民对老百姓是莫大的伤害,离开故土,千里跋涉,去遥远未知的地方,不仅土地、房产没了,路上还要吃无数的苦头,谁会同意!曹操不听,仍然决定强制迁移江淮民众,结果江淮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张既只是让当初因为潼关之战从关中逃到汉中数万家返回(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之前咱们介绍过,汉中的人口已经远超凉州及关中之和,长此以往,凉州将成为异族的乐园,汉人反而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
但是作为老百姓来说,好不容易在汉中立足,现在刚安稳下来,又要搬回去,还得再走一次秦岭那崎岖不堪的小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023fd673943773f4001be488a8d3958.png)
可想而知,民众有多愤怒!
凉州这个地方本就和中央离心离德,当地豪族、民众对朝廷的敬畏并不足,谁的拳头粗就听谁的(这也是后来丞相第一次北伐效果奇佳的原因之一)
曹操会不知道嘛?尤其已经在淮南有过一次经验和教训,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
一句话,他想求稳了!
拿下汉中后,司马懿和刘晔都建言:汉中是益州咽喉,赶紧南下打刘备!
先看司马懿怎么说的: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刘晔也劝到:刘备新占蜀地,攻占汉中后必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面对两位顶级智囊的建议,曹操回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陇右,怎么还想再得到蜀地呢(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随后下令撤军。
曹操这句话成为了后世无数次诟病、抨击他的证据之一。
因为数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曹操又心动了,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回答: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谁让你当初优柔寡断,不果断下令呢?!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曹操,咱们得站在曹操的位置,理解下他的选择。
南下与刘备决战,曹操肯定心里想过,他下不了决心,无非就是衡量了风险收益比!
收益:拿下整个益州
风险:失败或者打成持久战,曹操身陷益州。
曹操的结论是风险大于收益,为啥呢,三点理由:
1、他真的老了。要是提前个几年,他大可以再与刘备争雄,彻底打掉这个老对手,巩固家业。但曹操今年已经六十多,头脑、身心各方面都比巅峰时弱很多!
2、当时,入蜀成功的战例只有3个,两个是引狼入室(秦当年趁着巴蜀内乱一举屯兵四川,最近的就是刘璋引刘备入蜀),另一个就是光武帝集全国之力,从长江、陇右两路突击,拿下益州。第一种情况别想了,第二种案例,曹操又缺乏荆州的根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15d36b6c8d269085e15cc0234d7e583.png)
3、益州地形复杂。一个阳平关就差点把曹操给逼了回去,运气好才意外拿下汉中,入蜀类似这样的关口还有无数,比如白水、葭萌、剑阁三天险,更何况刘备集团的实力绝不是张鲁所能比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e980816f923227229bb1726fa25b72c.jpg)
即使像刘备,有了居中开花的优势条件,仍然被刘璋拖了两年,曹操要是在益州陷入持久战,后方一但发生变乱,之前篡汉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对他而言,这是比入蜀更重要的事!奋斗了一辈子,他得把这份家业合法化,巩固住,再传给儿孙。
南下与刘备决战?除非益州出现重大利好,拿下汉中已经达成既定目标,不要再贪心了。
想通这点后,曹操赶紧回去补办流程。
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邺城。五月,献帝封曹公为魏王,邑三万户,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217年四月,天子命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十月,天子命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至此,曹操和献帝的配置,全都一样了。
篡汉只差最后一步,禅让!
明白这点,咱们就能理解曹操后面几年所有操作的根本逻辑。他不想再与刘备、孙权展开大规模会战:
濡须口战役仅仅是威慑孙权(效果很好,孙权竟然投降了);
汉中之战,也没有选择和刘备死磕,主动撤军;
襄樊之战,更是第一次有了后撤,将黄河以南让与关羽的想法。
所有背后的忠心思想就是一个字,稳,把曹家这份基业巩固住就是最大的胜利。
大家还觉得曹操的的决策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