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获得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表彰他的创新戏剧和散文,言说难以言喻之事”。
而获英国博彩公司赔率榜单第一名的中国作家残雪,为何再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呢?
早在11年前,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说:“我希望下一个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残雪是国内作家最有争议的人,她反对纯文学的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
她说:“中国古典文学是平面化的文学,这种文学是产生不了精神的。作为人的文学,作为有层次的精神产品,这个源头还是在欧洲。我的那些体验不是中国人的体验,至少不是原汁原味。”
早在20前,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等作品就在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其冷漠的语言和梦幻的内容就遭到非议。
因为残雪很少活跃在公众的视线内,她基本不参与大型文学交流活动,所以对于读者而言,“残雪”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再加上她的作品充满了怪异、荒诞感,读者很难理解她晦涩的语言的内涵是什么?
然而,残雪的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瑞典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热门作家。尤其是今年,在欧洲博彩公司开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单上,她排名第一。
瑞典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诺贝尔文学奖获终身评委马悦然说:“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有了这样一位资深评委的赏识,按理残雪早在几年前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虽然她一直上榜,但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样始终是陪榜者。
其实,从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赔率榜单来看,博彩押中的最终结果并不多,但能上这个榜单的都是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作家。
那么,残雪这位被国外文学界称为20世纪中叶以来颇具创造性的中国女作家,曾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两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的人,都有哪些名著?读者又获知她哪些作品呢?
其实,残雪自从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以来,至今已有近90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其作品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其作品还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并选入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教材。
残雪的作品被冠之为:“先锋派”,总是在无端的想象与心理感受验之间自由翱翔,让读者难以预料她的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残雪不爱参与各类公众活动,有着极度自律的生活。她每天的生活极有规律:七点钟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一个半小时。下午一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两个半小时。这两部分时间她写的是哲学书。然后是锻炼时间。
晚餐后,她开始进入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不打腹稿,也不思索,冥思一两分钟就不停地写下去。写完八九百字就放下笔不管了。待作品全部完成后再稍微润一下色。然后是英语学习时间。
这样的生活,可以让她最大程度上专心创作、不被人打扰,有一种置身桃源之外的生活意境。
仅有小学文化的残雪出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她十二三岁时,就开始阅读中外经典小说,这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少年残雪很早就进入社会打工谋生,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赤脚医生等。她和丈夫结婚后又在乡下自学成木匠,后又开过裁缝店。她的处女作《黄泥街》便是伏在缝纫机上写出的,此时的残雪已经30多岁了。
这样的残雪,始终保持着自己向内的坦诚而真挚的探索,就像她在多次采访和自述中一再表达的那样,自己追寻的是一种“灵魂自身的文学”。
残雪说:“我学习西方文化传统,并不是学那些表层的东西,而是学习人类共有的精神的东西,学习那个文化中的人性内核。我学会了他们的方法之后,运用到我的创作实践中来,一头扎进潜意识这个人性的深层海洋,从那个地方发动我的创造力。所以我相信我这类文学是最站得住脚,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我和我的朋友们搞的这种文学,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过,我认为只有我们才是未来的新文学。”
她希望探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书写。在不断剔除了外界杂质之后,她的作品展现出的精神或心灵上的纯粹。
残雪说:“因为我在国外出书比较多,文坛不少人议论说我在迎合西方人,我的那些体验不是中国人的体验,至少不是原汁原味。要说迎合西方人,卖土特产才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吧?我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有什么可迎合的呢?他们都承认我的写作是高难度的。我才不搞那套所谓文化的原汁原味呢,我只搞我个人的原汁原味,我的东西绝对模仿不了,这就够了。我的作品并不是在国内卖不出去,才到国外去“迎合”西方读者。残雪小说在国内卖得也不错,我想这是纯文学的成功吧,我深深感激我那些青年读者,他们近年来成长得非常之快,一点不比国外的读者水平低,甚至超越了他们。这是我去年到今年开博客的感受。
也许这正是她被日本和欧美诸多批评家追捧的“那种玲珑剔透的东西”,不矫饰,无令色,有内涵意境的作品,反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残雪,能够给我们真正的心底洗涤的是什么?也许正是不为我们所理解,她迎合西方口味的纯文学,再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陪榜者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