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制度的制定,为何宋朝能成为文化发展兴盛的朝代?

梦凝影视 2022-10-03 16:59:23
导语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于隋朝。科举制的确立扩大了政府对官吏选拔的范围,从而使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国家建设出力,而科举制更是成为历朝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一千三百多年。

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等各个方面都高度繁荣,其中宋朝的文化发展更是达到了中国文化历史中兴盛的时期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为筛选官员而进行的科举考试,由此推进了当时教育制度的发展。

宋朝的一角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我们现在的高考,考场纪律严格,有专门的监考考官,考试途中不允许剽窃、夹带小抄等作弊行为的出现。宋朝更是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规格,并且制定了一系列防止考生和考官中产生徇私舞弊行为的制度。

在宋朝科举制度以及学术自由的社会背景下,宋朝的文化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宋代基本继承了唐朝沿袭下来的的科举制度,同时完善了唐朝的一些科考措施,并将其更好的制度化。宋朝的科举考试定为三年一次,进士分为三等,并由宋太祖亲自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州试、省试和殿试,其中殿试是科举李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面试,如果殿试通过,则可直接对其进行授官。

殿试剧照

在宋朝的科举考试中,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对参加科考考生的诗词功力有着极大的要求,促使宋朝的诗词达到了新的高峰,被人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名都是宋朝人。在宋人的诗词中可以看见宋朝人们生活的繁荣景象,也可以看见各个节日活动的丰富有趣,充分体现出宋朝社会商业经济的发达,也反映出宋朝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话本,话本的出现无疑是为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话本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巷口老人的口头讲述的幽默趣事,也可以是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得益于宋朝对文学的大力推崇以及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包容和鼓励。

宋朝为鼓励学者对文化的深入学习,建立书院以供学子求学,其中闻名古今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和嵩阳书院这四大书院,它们成为了儒家弟子求学的圣地,书院教学时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最基本的四书五经,有的武学中还会授予学生军事理论,甚至一些科技类的学校中还会教学生医学等各种技能。整个宋朝社会都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气氛。

岳麓书院

为了预防考官对考生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宋代对考官的任务进行明确规定

为了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由此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朝廷做出与有利的贡献,因此宋朝政府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了严厉的预防措施,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其中的措施不仅有针对考生你,也有针对考官选取的要求,

对于考生,宋朝科考主要采取“糊名制”,将考生的所有信息全部用纸糊上,以此来保证考官在批阅试卷时不会因为考生身份的特殊性而为其改出高分。并且从宋朝开始废除“公荐”模式,无论你是有很多大丞举荐的王公贵族,还是出身贫寒的底层家庭,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有资格被委以重任。这就是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陆游

确保考生能过诚信应试后,对科考的考官也作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对于宋朝科考队考官的任务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考试开始之前,考官需要对所有考生进行编号并为他们安排好各自的考试座位,然后向考场外的考生展示考试座位安排图。考试开始后,为本考场的考生解释考题的意思。

在为试卷命题时,不得走漏题目内容,也不能故意出一些刁钻难懂的题目;在分配监考考场时,要注意回避熟识的人;在监考时不能徇私舞弊,看见作弊现象却视而不见,要加大巡查力度;在批改试卷时,不得故意毁坏试卷,需要认真批改,多方面考虑问题答案,依据要求的字数、文风等要求进行公平公正的打分。

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考官与考生私下勾结的行为,更高程度上的提高了科举考试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宋代朝廷选拔出更多人才,为宋代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放榜图

为防止真正的人才流失,宋朝对科考考官的选任进行严厉的改革和要求

科考考官也有不同的种类,根据不同的考试地点,会分配有不同的考官,比如在殿试中考官常为皇帝、初考官、覆考官等多种职能,还有省试和发解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类别的考官种类和数量都在逐渐增加。

科举考官的选任,对于科考的公正性有着极大影响,宋朝科举考试要求考官具有良好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需要时参加过科举考试并且考取优异的成绩。宋朝政府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因此要求科考考官对人才选举方面有很大的要求,宋真宗诏曰:“国家儒学斯崇,材能是选。眷惟较艺,务在推公。而近岁有司罔精辩论,尚存请托,有失拟伦,其何以待八方英秀之流,辟四海孤寒之路?”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统治者对人才的珍爱。

宋真宗

因此考官需要对考生进行核查,看他们是否具有考试资格,否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还需要对考生的籍贯、身份、犯法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必须是本国人,不能冒充宗室子弟,并且没有犯法记录的人才能参加科考;考生的言行举止、人格品行也要进行审查,对于品行不端的人不予以采纳。考官必须对这些诏令坚决执行,不得有任何的纰漏,对于有违反命令的考官将会受到严惩。

为保证科考的有效开展,朝廷对考官进行实时有力的监督。皇上创立殿试,以此从中间得到省试的结果,对考官的权利进行监督和干预。宋太祖初年,“岁取进士不过十数人,知贡举凑合格人姓名而已”。这表明皇上对于考官选拔而出的人并不真正满意。

还有一种是在经过三级考试之后,由朝廷的一些中书大臣对考官选定的考生进行覆考,以此来判断考官选取的人是否真正具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这些中书大臣也是从科举考试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准和地位,在朝中任职数十载,一定会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且能够了解什么样的人可以为朝廷所用,这样可以检验出考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宋朝科举制度一角

如果发现考官有重大的作弊嫌疑,或者是违反了考官的管理条例,都会对其采取十分严重的惩罚措施。

宋代的科举考官制度十分完善,这样严厉的管理制度对于国家选取有用人才十分有用,真正做到了考试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同时有效地防止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官员之间结党营私的现象发生,使得国家更加长治久安。宋朝的科举考官制度不仅为宋朝科考带来极为积极的影响,更对之后的科举制度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