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青是粟裕的夫人。粟裕去世后,楚青与家人按照粟裕生前交代,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曾战斗过的二十多个地方。
楚青后来说,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觉得粟裕没有离她远去,她常常用日记的方式,和粟裕“交谈”,向粟裕“倾诉”她的思念和烦恼。
也曾有来访者,好奇问过楚青,在她的心中,粟裕是怎样一个人?楚青笑着回答:“粟裕既是我的领导和兄长,也是我的丈夫,对我照顾有加,十分关爱,我非常敬佩粟裕,怀念粟裕,为他的离去伤怀不已。”
楚青是出生在扬州的姑娘。她的父亲在银行工作,家中称不上富裕,可也衣食无忧。在她幼年时,她的母亲便去世了。父亲辛苦将楚青几个孩子拉扯长大,供他们入读扬州中学。
在求学过程中,亲眼目睹敌人在华夏造成各种悲惨事情的她渐渐生出“救国”的念头。她的心思,不再停留在课堂上,而是更加渴望走出校园,走上街头,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为拯救家国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楚青的某个同学忽然叫住楚青,悄悄和她说自己要去送某个朋友参加新四军,楚青的双眸瞬间亮了,赶忙拉住同学的手,追问她能不能和她的朋友商量一下,也带她去寻新四军。
同学说她问一问,之后再给楚青答复。楚青则回家与家人商量。彼时,扬州沦陷,楚青的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艰难到上海避难。楚青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立刻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次日,同学给予答复,道是朋友同意了。于是,楚青和姐姐等家人便走上寻找新四军的道路。半路上,楚青的叔叔考虑到楚青的姐姐才成家没多长时间,即强硬将楚青姐姐留下。
楚青则跟着同伴去到云岭,成功寻到新四军。他们没有介绍信,负责接待的战士说什么也不肯接收他们,他们软磨硬缠十几天,到底凭借执着打动对方,获得进入新四军训练班学习的机会。
之后,以优异表现毕业的楚青被分到秘书处当速记员。那里的领导是粟裕,居住环境很恶劣,楚青等新同志来了,根本没有地方住,粟裕知道后,便亲自指导帮助楚青等新同志搭建房子。
这是楚青和粟裕的第一次见面,粟裕和蔼可亲的模样给楚青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训练中,粟裕就不是那般亲和的样子,而变得相当严格,要求楚青等同志必须在号角吹响10分钟内赶到操场,由粟裕本人亲自带领大家跑步、练习,并教授他们如何刺杀。
楚青在那里度过一段充实又辛苦的日子。
某天,正在忙工作的楚青突然接到通知,让她去办公室一趟。楚青去了,进屋就看到粟裕坐在桌子后面,热情招待她落座。
不明所以的楚青看着粟裕,等待他说出目的。
粟裕也看向楚青,开始询问楚青的信息。楚青心下疑惑,却还是老实回答。
那个时候的楚青并不知道,粟裕之所以叫她来,是因为有人将她介绍给单身的粟裕,想要成就一份好姻缘。
但粟裕当天并未如实告诉楚青这件事,只是和她聊了一会儿,就让楚青回去了。
月余后,一封由粟裕亲笔所写的信件经战士们的传递,送到楚青手上。信封里除了信纸外,还有一张粟裕的近照。
楚青深感莫名其妙,可还是抽出信纸,看了起来。谁知,第一句话就让楚青神色大变,粟裕说他和楚青一个多月未曾见面,他很想念楚青……他在信中,向楚青表明心思。
楚青看完信,脸色已难看到极点,她当着送信战士的面,毫不犹豫将粟裕的信与照片撕个粉碎,狠狠丢到地上,并下定决心,以后再不见粟裕!
战士将楚青的反应转告粟裕,粟裕难过极了,却还是对楚青的行为表示理解,他说:“楚青是一个独立女同志,她有自己选择爱情的资格。”
不久,因工作调动,楚青将去粟裕身边工作。楚青非常忐忑,害怕在那里见到粟裕,让两个人陷入尴尬境地。
怎料,越害怕什么,越来什么。报到那天,楚青果然和粟裕碰面了。楚青看着粟裕平静的面容,心下忍不住嘀咕:“也不知道粟裕的性格怎样,他若借机报复,我也没有办法反击啊!”
不过,粟裕心胸宽广,没有把楚青的拒绝放在心上,更没有借用权势,找楚青麻烦。楚青慢慢放下心结,安心工作起来。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真对楚青一见钟情的粟裕再次按耐不住心头对楚青的爱慕,将楚青约到自己的办公室,关心楚青的近况。
楚青是一个很聪明的姑娘,一下子就明白粟裕的意图。她深吸一口气,开门见山对粟裕道:“首长,我确实很佩服您,只是我们之间差距太大,我本人目前也对恋爱没有兴趣,我只想和敌人作战,为死去的同胞们复仇!”
粟裕点点头,先是肯定了楚青的想法,接着坦率地问楚青,他们二人能不能先从朋友做起,互相帮助、互相了解?
粟裕坦诚真挚的目光打动楚青,楚青沉默片刻,第二次拒绝了粟裕。
又过了一阵子,粟裕又一次将楚青约出来,和她表白自己的心迹。他说自己是真的喜欢楚青,就算楚青现在不同意,他也会继续等楚青,楚青一年不答应,他就等一年,楚青两年不答应,他就等两年,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打动楚青,俘获楚青的芳心。
楚青的心,再次被粟裕的真诚所扰乱。她看着粟裕,没有立刻应答,仿佛思考了一会儿,才突然将头靠到粟裕的胸膛,轻声道:“那如果,我现在答应了呢?”
粟裕震惊地回看楚青,高兴到难以言语!
就这样,粟裕和楚青在战友们的见证下,结为夫妻,风雨同舟,携手相伴数十年,不离不弃。
婚后不久,楚青怀孕。由于部队条件较为艰苦,组织便安排她去上海休养。楚青在那里生下她和粟裕的第一个孩子。之后,由同志护送,带着孩子回娘家坐月子。
孩子3个月大时,某天,有个在日本人家工作的同乡悄悄告诉楚青的家人,让楚青赶紧离开这里。在那位同乡的帮助下,楚青乘坐某个三轮车,离开了故土扬州。
路上,楚青问三轮车车夫是否知道新四军现在在何处,车夫笑言:“我不知道,可再往前几十里路,就是解放区了!”
在车夫的护送下,楚青顺利抵达解放区。其后,她的孩子也被家人送来和她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楚青在粟裕的支持下,到地方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曾得到周总理的夸奖。
直到1970年,粟裕的身体渐渐不好,楚青才和粟裕商量,打算调回他的身边,就近照顾粟裕。
粟裕和楚青一生孕育3个孩子,他并未因孩子是自己最敬爱的妻子所生,而溺爱孩子们。相反,粟裕对孩子们特别严格。
老大戎生3岁时,粟裕教他游泳,准备了一个竹筒,让戎生抱着,便把戎生丢到河里,任由戎生一个人在水里扑腾。楚青看到,特别担心,责备粟裕太过心大,万一戎生溺水怎么办?
粟裕拍拍妻子的肩膀,耐心解释道:“你细心教他,他总学不会,只有这样把他扔水里,让他自己扑腾,才能学会!”
戎生长大后,如粟裕所愿,当了兵。可在家里,戎生并未按照部队的规矩要求自己,内务相当乱。粟裕看到,把戎生叫到跟前,狠狠训斥戎生一番。
戎生并不服气父亲对自己的教导,直言自己平日不是这样的。
粟裕冷笑:“什么是平日?现在不是平日吗?”
戎生这才意识到,父亲所言是对的,自己的确应该脚踏实地,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寒生是粟裕的次子,在海军工作时,患上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粟裕不仅没有特殊照顾寒生,而且让寒生转业,鼓励寒生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成绩,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惠宁是粟裕唯一的女儿。同样和哥哥们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很多年,凭借自己的努力,渐渐成长为对国有用的人才。
很多很多年后,有采访者到楚青家中采访,年迈的楚青在采访结束后,坚持亲自送来访者到家门口。来访者几次请她回去,楚青都没有听。
看出采访者疑惑不解的楚青解释,这是粟裕生前给他们家定下的规矩,即便粟裕已离开他们许久,他们也依旧在遵循这些。
可以说,从粟裕与楚青的身上,能清楚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品质,他们未曾给后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他们的精神才是后人理应珍惜的宝贵财富,不是吗?
参考资料:
《楚青深情忆粟裕》
《粟裕:教子“十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