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汉朝的土地兼并!为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全都亡在这里?

云深不知鹿 2025-02-15 15:11:54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自封建王朝诞生之际起,土地兼并这一难题便如影随形,始终是高悬于各个政权头顶的阴霾,持续不断地对所有政权造成困扰,成为了封建时代难以摆脱的一大顽疾。

并且,差不多各个朝代最终的覆灭,皆因同一个问题。相较于这个问题而言,诸如昏君当政却无所作为,又或者国家遭受天灾等情况,都仅仅能算作是致使国家走向灭亡的直接因素罢了。而真正的根源所在,实际上向来都是土地兼并这一问题。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诸多朝代的统治者们,均清楚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也着实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办法。可到头来,他们所琢磨出的这些办法,仅仅能够起到延缓土地兼并速度的作用,根本没办法将这一问题彻底予以解决。

其实只存在一个缘由,才致使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这个缘由便是生产力条件方面有所欠缺,不够完备呢,正是因为生产力条件没能达到相应要求,所以才会出现当下这种状况啦。

在古代封建社会那样的生产力状况之下,这一问题压根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哪怕是有某个朝代,始终都是贤明的君主当政,并且整个官场一直清正廉洁,根本无人贪污腐败,可到最后,依然还是躲避不了这样的结局。

若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那首先得说明一下,土地兼并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

土地兼并是怎么回事呢?在古代封建体制当中,国家是承认土地私有的,并且也允许进行土地买卖。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手中掌握着较多金钱的权贵阶层,便能够借助土地买卖这种方式,去购置更多的土地啦。

历经长达上百年的买卖交易进程,起初属于平民阶层的土地,会被权贵阶层陆续大量购置。这般情形下,平民所拥有的土地日益减少,直至最后手中完全没了土地。于是,平民别无他法,只能选择去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来自权贵阶层的压迫。

更凄惨的情形是,平民甚至连租种土地这样的机会都彻底丧失了,耕种的可能性全然没有了。如此一来,后续平民就极有可能会直接面临被饿死的悲惨结局。

当众多平民面临着无地可耕,且已濒临饿死绝境之时,底层的百姓们为了谋求一条生路,便会奋起反抗。如此一来,一场发生于王朝末期的农民起义也就渐渐拉开了帷幕。

土地兼并这一问题,理解起来并非难事。而相对而言较难理解的,实则是该问题呈现出的发展态势。

这便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土地历史了。

土地归属权的产生,最早能够回溯至农耕历史拉开序幕之际。要知道在那之前,咱们的老祖宗成天忙着打猎以及采摘果子呢,那时候的土地并不能产出粮食,如此一来,自然也就不存在划分土地的必要啦。

然而在后续的发展中,当部落时代宣告结束,历史的进程步入夏朝以后,由于国家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无法再如从前那般对食物进行统一的分配了。于是发展到这个时期,土地大体上都归奴隶主掌控。身为奴隶阶层,他们是没有资格拥有土地的,而且他们所耕种收获的粮食,也都得交由奴隶主来统一进行分配安排。

就这样,历经夏商周三代的不断发展,直至周朝时期,奴隶制社会体系得以被彻底完善起来。到了这一阶段,从名义上来说,全部的土地皆归周天子所有。只是在实际的经营运作层面,那些诸侯以及士大夫们,是能够代周天子对土地进行管理的。

因此,在战国时代来临之前,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土地兼并方面的问题。毕竟在此之前,土地从名义上来讲是归国家所有的,而且也不可以自由地进行买卖交易,这就使得土地兼并现象无从产生。

然而,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情况倒逼各个诸侯国不得不推行改革举措。在那个时期,人们察觉到了一个新状况,那便是倘若依旧维持土地共有的这种制度,底层的百姓便不会积极去耕种土地。毕竟就算是粮食产量增多了,可多出来的那些粮食,终究还是会被统治阶层给收走的。

于是,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各大诸侯国纷纷开启变法之举。其中,变法最为关键的要点通常就是土地方面的问题。在完成变法后,不少国家都认可了土地私有这一情况,而且也准许对土地进行买卖交易了。

就这样,底层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获得了极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的粮食产量快速增长,进而使得国家整体的人口数量也有了大幅的增加。如此发展下去,当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事的时候,便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形势了。

在众多的改革举措里,秦国所推行的商鞅变法无疑成效最为显著。正是凭借着商鞅变法带来的诸多积极影响,秦国的实力得以迅猛发展。最终,秦国成功统一了天下,由此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封建朝代。

在秦朝亦或是秦国的历史进程里,自商鞅变法落下帷幕起,土地兼并这一问题便随之登场了。原因在于,一旦放开土地买卖的限制,那些家境殷实的人就能购置更多的土地。拥有了土地后,他们每年便可获取更多的财富,进而再去购入更多的土地。

然而,有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秦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土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说实在的,总体上并未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商鞅变法完成直至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在这段漫长时期里,秦国始终处于不断向外扩张的态势。每逢扩张,便能够获取新的土地资源。而这些新获取的土地,借助军功体制,是能够直接分配给那些原本并无土地的人的。

就这样,秦国所面临的土地兼并方面的问题,很自然地就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

在秦朝完成天下统一之初,这一矛盾起初也并非格外突出。要知道,秦朝建立后,针对百越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行动。如此一来,这新开拓的区域,无疑对秦朝所面临的土地问题起到了再度缓解的作用。

然而,当秦朝将整个中原完全掌控,再也无法获取新的土地之时,这个问题便立刻爆发出来了。

底层百姓中,没了土地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因此丧失了维持生活的能力。与此同时,大量的土地不断地集中到秦朝那些权贵地主阶层的手中,如此一来,秦朝社会的贫富差距便迅速地被拉大了。

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大泽乡起义猛然爆发,犹如导火索一般,瞬间将整个秦朝的局势引爆。自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仅仅过了短短数年时间,秦朝的统治便彻底瓦解,进而走向了亡国的结局。

故而,秦朝走向灭亡,虽存在诸多直接因素,像秦朝上层的内部争斗,还有六国贵族发起的反叛等情况。但追本溯源,核心问题实则是土地方面的状况。毕竟底层民众手中并无土地,生活难以为继,实在没办法了,这才会追随六国贵族一同起来造反。

然而,鉴于秦朝存续的时间极为短暂,并且其历史状况颇具特殊性。故而对于后世而言,秦朝所存在的土地方面的相关问题,是缺乏普遍适用性的。

实际上,在秦朝之后的汉朝,才是真正第一个直面土地兼并这一问题的朝代。

秦末经历一场混战后,土地分配格局被彻底打乱,诸多底层百姓借着战争之机重新获配了土地。待汉朝开国,国家步入休养生息阶段,此时土地兼并的状况首次呈现出较为温和推进的态势。

在此处,咱们先暂且岔开一下话题,来讲讲另外的一个问题吧。

土地兼并难道就必定是非法的或者充满罪恶的吗?

实际上,答案并非是肯定的,而是相反的情况,也就是否定的。

在不少人眼中,古代旧社会里的土地兼并现象,几乎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的。并且,它还被视作历代封建王朝走向崩溃的一大诱因,就其本身而言,土地兼并已然带有一种原罪的性质。

但事实上,从历史角度来看,真实发生过的土地兼并现象,绝大多数都是遵循了程序正义的。那种人们印象中强取豪夺、强买强卖的情况,实际所占比例很小。更多时候,土地兼并是在双方均出于自愿的情形下进行的。

比如说在汉朝开国之际,某地有两户人家存在。其中一户是姓王的人家,另一户则是姓李的人家。这两家呢,各自都拥有十亩田地,并且都是凭借着耕种这些土地来维持生计的,每年所收获的粮食产量大体上也是相差无几的。

不过,老王过日子的方式颇为节俭。即便到了每年过年这般时候,他也舍不得吃一顿肉,更不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与之不同的是老李家,他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每到过年,必定要吃一顿丰盛的,逢年过节也总会做上几套新衣服。

如此这般,一晃十年过去了。老王一家人平日里始终秉持着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历经漫长岁月,总算积攒下了一笔钱款。反观老李一家呢,向来都注重享受生活,各种消费不断,到了这个时候,家里压根就没留存下多少存款。

有那么一天,老李家的孩子突然生了病,治病急需一笔钱,可老李家实在是拿不出这笔钱来。就在这紧急关头,为了能救孩子,老李一家无奈之下,只得把自家十亩地中的一亩地拿去售卖。巧的是,这时候老王家手头比较宽裕,于是老王家便出了钱,买下了老李家的那亩地。

就这样,一晃十年过去了,老王家的地达到了十一亩,反观老李家呢,就只剩下九亩地啦。这整个事儿啊,那可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而且你知道吗,把地卖掉的老李家,还得对老王家心存感激呢。为啥?因为要是没有老王家买下他家的地,老李家的孩子可就没救啦。

接下来呢,上述这样的过程每隔十年就会重复一回。就这样过了一百年,老李家那十亩地便全部转手卖给了老王家。到了这般境地,老李家因土地卖光,已然沦为没有土地的流民。而买下这些土地的老王家呢,也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主。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大部分土地兼并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也就是说,回顾往昔,多数时候所发生的土地兼并,其进行的过程大体上便是如此这般的呢。

当然啦,这仅仅是最为简单的一种计算模型罢了。要是放到真实的历史情境当中,那肯定要复杂得多。就好比说,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老王家的儿子读书特别用功,之后经过考试得以入朝为官。为官之后呢,老王家的这孩子虽说为官清廉,可俸禄也不算少哦。凭借着这些俸禄,老王家购置土地的速度也就能够更快啦。

说不定在一百年内,老王家便能够将老李家所拥有的那些地,全部都购置过来呢。

就拿老王家的孩子来说吧,这人当官后竟沦为贪官。他瞄上了老李家所剩的土地,于是在日常生活里,变着法儿给老李家使绊子,逼得老李家不得不花许多钱,到最后只能卖地。这般折腾下来,也许短短几年的工夫,老李家的地就都落到老王家手里了。

这便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土地兼并情况。土地兼并并非只是个抽象概念,它真实存在于现实之中,这样的现象就是真切的土地兼并,实实在在,毫无虚假可言,就这般真切地呈现着其本来面貌呢。

整个过程当中,每一个细节或许都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就好比老王家的孩子给老李家使绊子这种情况,即便此举可能有违道德准则,然而从法律层面去考量的话,却依旧存在完全合法的可能性。

在完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形之下,老李家所拥有的那些地,到后来竟然全都被老王家给买了去。如此一来,老李家没了土地,没办法,就只能选择去给老王家干活儿,靠给其打工来维持生计了。

汉朝开国之际,不少有识之士便已然察觉到了一个道理。彼时虽矛盾尚不十分突出,可老王家已然着手购置老李家的土地了。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诸多聪明人纷纷开动脑筋,想尽各种法子来给这种状况打补丁,力求让老李家也能持有土地。

就拿汉朝来说吧,开国之初便设立了陵邑制度。在这一制度规定下,老王家凭借自身的勤劳努力,财富日益增多。待达到相应标准后,老王家就没法继续在本地生活了,得全家搬迁至关中地区,去为上一任汉朝皇帝看守陵墓。

与此同时,在老王家搬走以后,他家的土地需要再次售卖出去。既能够卖给国家,也能够卖给老李家。如此这般,老李家便又能重新拥有土地了。而老王家呢,带着卖地所得的钱前往关中地区后,会迁居到一座名为“陵邑”的城市。那处的消费水平颇高,老王家积攒了几十年的钱,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部花完。

汉朝自开国起,便推行了不少类似的制度。然而就实际成效而言,这些举措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要知道,老王家在出让土地时,即便不卖给老李家,也完全能够转手卖给自家的本家族人,如此一来,那些制度便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那土地始终掌控在姓王的人手中,旁人根本没机会得到。日子久了,为了捍卫自身对土地的所有权,全体老王家族的人便会齐心协力,结成一个强有力的同盟,大家依次交替着承担起守护这片土地的责任。

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些世家大族渐渐崭露头角,开始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它们的身影也就此慢慢浮现出来,在岁月的演进里,逐渐成为历史画卷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一点点呈现于世人眼前。

因此,汉朝在开国之时所设立的诸多制度,历经了百年的时间,差不多就渐渐失去效力了。待到汉武帝当政期间,土地兼并之风已然无法遏制,那时的汉朝已然呈现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

在汉武帝那时候,汉朝没办法只能又推出诸多举措来应对局势,这就好比是打了一堆补丁。一方面是对外大力扩张,在汉武帝当政期间,展开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行动,由此获取了大量新的耕地,一下子就把国内对土地的需求给缓解了不少。另一方面就是战争带来的损耗了,由于连年征战,人口数量有所减少,相应地,土地方面的需求也跟着降低了。

第三条乃是算缗告缗制度,其主要是针对那些隐瞒财产申报的行为。在过去,不少地主为了避免搬家去守陵,常常会隐瞒自身财产的实际数量。对此,汉武帝果断制定了一套相关制度,对瞒报、漏报的情况展开严格核查。一旦有人敢瞒报,便会直接没收其全部家产。

第四条是假民公田举措。具体而言,国家会凭借多种途径,购置并掌控诸多耕地。接着,把这些耕地出租给无地的平民,以供他们维持生计。这般操作下,虽说耕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可收获所得的权利却是归平民所有,这也相当于让没土地的老百姓以另一种方式拥有了土地。

故而,汉朝凭借此次如同版本更新般推出的一系列举措这一“补丁”,得以让国家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寿命。虽说之后不少人觉得汉武帝有好大喜功之嫌,且存在滥用民力的情况。可我们也必须得认可,要是缺失了汉武帝主导的这次类似版本更新的变革,西汉恐怕也就只能维持一百多年便到头了。

正是由于汉武帝进行了版本的更新,所以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汉朝得以出现昭宣之治的局面。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汉武帝所推行更新的那些举措,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并没能彻底将问题予以解决。

从历史层面去看,对外扩张这事,那肯定是没法毫无节制地进行下去的。就拿汉武帝时期来说吧,那会儿都已经把势力扩张到西域一带了,周边凡是能获取到的那些耕地,差不多都已经收入囊中了。而且呢,战争可不能没完没了地天天打,不然的话,老百姓起来造反的速度恐怕会更快呢。

起初把土地租给老百姓时情况尚可。然而发展到后期,那些身处高位且有关系的人,总能优先获得租种土地的资格。反观底层的老百姓,依旧无法租到土地,最终还是只能从有钱人那儿租田,并且所付的租金还更高了。

于是乎,随着汉武帝所推行更新的那些举措,就如同打的补丁一般,在历经一段时间后渐渐失去了效力。而当这样的情况出现时,也就意味着西汉已然步入了王朝的末期阶段。

西汉末期往后,土地兼并这一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就在这样的阶段,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试图去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此人便是王莽。

相较于之前的那些聪明人,王莽明显更为聪慧。他一下子就洞察到了土地兼并的内在实质。而土地兼并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土地的私有化!只要土地归私人所有,还能自由买卖,那老王家迟早能把老李家的地买过来,如此一来,老王家变成地主也就是迟早的事儿罢了。

于是,在王莽展开改革举措之时,他极为干脆地大手一挥,直接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土地统统收归国有,在此之后,又着手对这些收归国有的土地展开重新分配的相关事宜。

然而,如此一来,便又有几个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首先,那些本来就拥有土地的地主,那肯定是不情愿的。于是呢,在王莽推行改革之后,他们便坚决地站出来表示反对,到最后更是直接起兵进行造反了。

其次,在土地实现国有化之后,战国初期曾出现过的问题再度凸显出来。由于土地并非私有,众多底层平民在种地时便没了那份尽心竭力的劲头。这般状况下,整个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势必会再度出现下滑的情况。而一旦粮食出现短缺,那么随之而来的,战争也就难以避免了。

最终的结果是,王莽所推行的这场改革,不但丝毫没能将存在的问题解决掉,反而让他自己深陷其中。直至最后,王莽的政权被彻底推翻,而他本人也被烙上了“篡国谋权”这样奸臣的印记,落得如此下场。

可实际上呢,甭管王莽采取的手段是怎样的,起码他想要去解决问题的这份初衷,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不错的。

自西汉起,往后的历朝历代都在不断重复同一个过程。无论更新何种补丁,总归会存在漏洞。到了后世,甚至有人提议要彻底禁止土地买卖。可这么一来,提出此建议之人无疑是把想买地的老王家以及等着卖地救人的老李家都给得罪了。

于是,这便演变成了一个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棘手难题。

一旦认可土地私有且准许土地买卖,那土地兼并的情况便难以避免出现。可要是不承认土地私有呢,整个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将会降低,并且生产力也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态势。

如此一来,在整个古代时期,这个难题始终都没法得到彻底解决。于是乎,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便有了所谓的王朝周期律这一情况出现。每当一个朝代的土地兼并状况严重到再也遏制不住的时候,那就只能引发农民起义了。借由这样的途径,进而实现土地的再次重新分配。

要想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起码得一直等到现代时期,只有当科学技术水平出现大幅度提升以后,才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有三个基础性的问题得以解决。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二,如今能够通过非战争的手段,对人口的数量加以限制。

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之后,粮食的总量大体上便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吃饭需求了。如此一来,人们都能够填饱肚子,那么矛盾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被激化到最为严重的程度啦。

在工业出现内卷的情况之后,其实能够反过来推动科学基础不断发展,如此便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当科学水平得以发展提升起来,它又能够进一步去提高工业方面的生产力。

一直到了此刻,土地兼并这一难题方才具备得以解决的根基。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便能够径直推动土地实现彻底的公有化,并且明令禁止土地进行买卖交易了。

只可惜在古代,解决问题所需的各项基础条件一概缺失。如此一来,即便王莽或者汉朝其他聪慧之人,已然洞悉问题的关键所在,明白土地私有化乃是核心症结,可最终还是没办法将这一问题成功解决。

有些办法在现代是能够派上用场的,然而若将其放置到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却是完全无法使用的。毕竟时代不同,条件各异,彼时的诸多局限使得那些办法根本就施展不开呢。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