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活捉元朝大将,得知他的祖先是木华黎,朱元璋:无条件放回

云深不知鹿 2025-02-28 08:05:37

1355年,元朝有名的将领纳哈出被朱元璋俘获。当时纳哈出一心想着为国捐躯,可没想到朱元璋一开口,问的不是别的,而是他祖先是谁。

纳哈出满脸疑惑,搞不清楚状况,老老实实地给出回应:“木华黎”。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朱元璋在听了他的话之后,马上颁布旨意把他释放了。

木华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朱元璋心里到底打着怎样的主意?

【朱元璋的算计】

木华黎这人可不一般,他是成吉思汗极为信任的心腹爱将,还是“元朝四杰”中的一员,在当时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能力与威望都不容小觑。

木华黎一辈子参与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而且好几次都把成吉思汗从危险中救出来。他跟成吉思汗不只是君臣关系,私下里也是要好的朋友。

为突出木华黎的地位,成吉思汗曾封他为众将之首。在当时,就算是和其他“三杰”相比,木华黎的地位也高出不少,“三杰”难以望其项背。

木华黎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拼杀,长期征战让他过度劳累,身体严重透支。最终,他在又一次出征的途中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从生到死都与战场紧密相连。

成吉思汗为表彰他的功绩,赐予谥号“忠武”。他的后代能够世袭国王爵位,肩负起为元朝守卫辽东地区的重任,继续为元朝的稳定贡献力量。

朱元璋放走纳哈出,实则是一招有着三重好处的计谋。他这一决策并非随意之举,背后有着精心的谋划,意在达成多个重要目标,可说是一举多得的策略安排。

起初,朱元璋对木华黎是真心钦佩。在他的认知里,木华黎有着非凡之处,这种钦佩并非表面,而是源于内心对木华黎能力、功绩等多方面的认可。

朱元璋本就出身行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自己就是一员将领。源自本能,他对那些英雄豪杰怀有深切的仰慕之情。

木华黎极为忠勇,打仗更是功绩卓著。朱元璋曾评选出三十七位古今功臣,木华黎是其中之一。从这能明显看出,朱元璋对木华黎是相当推崇的。

如今逮到了木华黎的后裔,朱元璋心里明白,也没打算去刁难这后人。毕竟事情发展至此,没必要在这事儿上过多为难对方,于是便放了几分宽容。

其次,朱元璋重视人才,他期望借助这个举动来招降纳哈出。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觉得纳哈出有可用之处,所以试图用这样的办法让纳哈出归降自己。

纳哈出是木华黎的后人,虽说他的本事和先祖比起来差了些,但在当时元朝,他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猛将。在元朝众多将领里,他的才能那是相当出众,远超众人。

朱元璋对人才向来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他麾下有不少原本在元朝效力的人转投到他这里。而对于纳哈出,朱元璋更是认定要将其招致自己帐下,势在必得。

遗憾的是,纳哈出对元朝那是死心塌地,朱元璋多次招降,他都一口回绝。这时候,朱元璋脑海里浮现出孔明七擒孟获的事儿,当即决定学习诸葛亮,打算用仁义德行去感化纳哈出。

最后,朱元璋这一举措其实是在向辽东地区的元朝官吏传递一种信息。他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意在让这些元朝官吏明白他的意图和态度,以达成一定的目的。

元朝在辽东驻有二十万军队,虽说朱元璋有信心打败他们,但战斗会造成士卒伤亡,辎重和装备损耗也不少。若能不通过打仗就让这些军队归降,那无疑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朱元璋为了达成目的,得向那些人传达自己的友好之意。纳哈出是辽东的头头,要是杀了他,肯定会惹恼那些人;但把他放了,会让他们觉得朱元璋宽厚仁德,说不定哪天就来归顺了。

基于上述多方面的考量,朱元璋最终释放了纳哈出。关于他的祖先,虽说有一定影响,但作用其实不大。

【朱元璋的失策】

遗憾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朱元璋怎么都没料到,自己这一行为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

纳哈出返回辽东后,丝毫没对朱元璋心怀感激,而是积极治理、筹备军事。他一开始就掌控着十几万军队,后续还不断收纳元朝残兵,人数达十几万。在势力最盛时,他统领着三十多万大军。

纳哈出很会治军,经他训练,三十多万大军战斗力显著提高。和普通元军比起来,这些军队精锐程度高出不少,战斗能力远非普通元军能比。

纳哈出清楚明军实力强劲,没打算主动进攻。他以新泰州为核心,在东西辽河一带搭建了三层防御体系。这防御体系虽并非坚不可摧,但明军若想突破重重防线,得付出较大的代价。

双方频繁有冲突,隔三岔五就会交手几回,但都是小规模的摩擦,并未爆发大规模战斗。这表明双方心里都有所顾虑,对彼此都存在忌惮,不敢轻易发动大战。

值得说的是,纳哈出一边防备着明朝,一边还腾出手和高丽干了一仗。但鉴于明朝的威胁,他不敢多调兵力,而且对手是高丽军神李成桂,这一仗纳哈出惨败,他自己都险些折在了高丽。

要是他确实离世了,那朱元璋能省掉好多麻烦事。毕竟没了这人带来的种种状况,朱元璋在后续事务的处理上也无需再顾虑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能轻松些应对其他事宜。

【纳哈出总算是服了】

经过三十年与纳哈出的对峙,明军这边终于迎来了转机。此前漫长的相持阶段让局势陷入胶着,如今转机的出现或许能为明军打开新的局面,改变长期以来的僵持态势。

辽东的元军受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都盼着赶紧结束战事,好安稳生活。朱元璋察觉到他们这心思后,立刻行动起来,大量派人到元军各级将领那里去劝说拉拢。

部分人动了念头,带着部下转投明朝,可更多人仍在迟疑。得承认,纳哈出在军队里威望颇高,他的手下大多于心不忍背叛他,所以才会如此摇摆不定。

这些人其实还是想归顺明朝的,于是他们一批接一批地跑到纳哈出那里去游说,劝纳哈出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谋个好出路,投奔明朝以获得更好的前程。

这时纳哈出已年迈,当年的锐气荡然无存。多年过去,他清楚元朝大势已去,认为自己坚守几十年,对元朝也算有交代。他埋怨元顺帝没担当,把他扔在辽东,自己却逃到远方。

最后,经过部下的多次劝说,纳哈出权衡再三,作出了向明朝投降的决定。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十分欣喜。为彰显对纳哈出的看重,他专门派大将蓝玉去接收其投降。此次跟随纳哈出一同归顺明朝的官吏超3000人,这足以表明纳哈出在辽东的威望之高。

朱元璋见到纳哈出,马上上前紧紧握住对方双手笑着说:“之前我劝你归降,你不愿意,我也就把你放走了。没想到这次你倒自己回来了,这是咋回事?”

纳哈出挺豁达,回应称:“都说良禽会选好树栖息,我用了几十年,就是想弄明白陛下是不是贤明君主。如今我确定了,陛下是天命眷顾之人,因此我就来陛下这儿了。”

话刚落音,二人不约而同地纵情大笑起来。

朱元璋对纳哈出十分大方,直接封其为海西侯,还赏赐丹书铁券,并且准许爵位世袭。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朱元璋对纳哈出毫不吝啬。

纳哈出也懂礼尚往来,虽上了年纪,仍主动要求参战。当时傅友德要去征讨云南,纳哈出就申请一同前去,朱元璋答应了。只可惜他岁数大了,在出征途中离世,这点和他的先祖木华黎如出一辙。

关于纳哈出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受蓝玉案连累,被皇帝赐死。小儿子担心自己也受牵连,便隐匿了姓名,在民间生活。从这之后,世上便再也没有木华黎的直系血脉留存了。

这么来看,很难判断纳哈出当年归附明朝这一选择究竟是对是错。从不同角度考量,其结果或许大相径庭,而当时他所面临的复杂状况也难以简单定论这一抉择的正误。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