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里有诸多身边人事的描写,不过有一个和他关系极近的至亲,他却从未在文中提及。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大家都清楚,鲁迅小时候家境不错,生活较为优渥。但在他13岁时,家庭状况急转直下,家境变得艰难。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由于其中缘故不光彩,鲁迅羞于谈及,便对祖父只字不提。
【殷实的家境】
从鲁迅文章里的细微线索,能够知晓鲁迅家境颇为富足,生活相当优裕。那些不经意透露的点滴信息,都在显示他当时生活条件良好,并非普通人家可比。
就拿他小时候常去玩的百草园来说,那其实是他们家的菜园子,估摸有四亩大小。这不过是其中一块地而已,鲁迅家所有田地合起来大概有五六十亩呢。
另外,他们家宅院幽深,还雇了好些仆人。鲁迅小时候生活条件优渥,基本不用为衣食发愁,生活十分安逸,连穿衣吃饭这类事都有人帮忙打理。
同时,他所读的三味书屋可不一般,它是当时绍兴城最负盛名的私塾,每年只招8个学生。这私塾教学有一套,实行因材施教,着重依据学生的特长去培养,一心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
三味书屋在绍兴城内,教学资源那是相当顶尖。鲁迅能进到这个私塾念书,从侧面就反映出当时周家的家庭实力可不一般,妥妥是有一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
即便后来鲁迅家的境况大不如前,他父亲还重病缠身,鲁迅却在几年间始终坚持,一次次去当铺把东西换成钱,再用换来的钱为父亲买药。
他父亲离世后,族里进行分房,他也分到了几间。但他认为分到的数量太少,对此十分不满,便和家族里的长辈起了争执,最后闹得关系很僵。
从种种迹象来看,鲁迅的家庭条件并非普通。而鲁迅能拥有这样的家境,其实都得益于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周福清让鲁迅家有了那样的状况。
【周家发迹的根源】
周福清可不似鲁迅那般有好命数。他幼时家境穷困,周家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是如假包换的贫寒人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成长之路必然充满艰辛。
然而周福清跟其他同龄人不同,他不甘心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他也渴望能像城里那些“老爷”那样,取得一番成就,功成名就后受人敬仰。
为了改变命运,他毅然决定通过读书识字来考取功名。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周福清而言,这几乎是唯一能让命运转变的途径,除此之外,他并无其他更好的选择。
但这条路走起来极难。他得先考中秀才、举人,才有冲击进士的资格。每次科考几十万考生竞争,最终能成为进士的不过300人,竞争有多激烈,难度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这事其实挺费钱的,普通家庭往往没有经济条件供孩子读书。在当时,书本、学习用品等都需要花钱,这对一般人家而言是不小的负担,孩子读书也就成了难以实现的事。
周福清还算运气好,那时三台门族房书塾观念较为开放,允许人来旁听。但在这儿读书的基本是富家子弟,要是想蹭课,就得忍受这些人的冷嘲热讽。
周福清这人挺能沉得住气,别人说啥他根本不往心里去,一门心思都扑在老师讲的话上面,把老师的每句话都听得仔仔细细。
得承认,他天赋异禀。既没书本,也没纸笔,全凭脑子记下老师所讲,还不断琢磨。就靠着这股劲儿,他一路考过去,接连中了秀才和举人,实在厉害。
接下来周福清要去考进士,可赶考所需的几十两盘缠他拿不出。私塾老师赏识他是个人才,便资助了路费。周福清也没辜负老师期望,参加考试一举成功,顺利考中了进士。
这一下子,周家的情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直接实现了阶层跨越。原本是普通农户的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官宦人家,真可谓一个人得势,连周围的人都跟着沾光了。
周福清考中进士后,进入翰林院当了实习生。翰林院可是个好地方,工作轻松,身份显贵,未来晋升机会不少。不过,它也有个毛病,就是俸禄不高。在这儿待着,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仕途前景挺不错。
很明显,周福清对那些东西并不满意。比起这些华而不实的玩意儿,他更青睐实实在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在他的努力争取后,成功获得外放为官的机会,前往金溪县担任县令一职。
周福清这人虽对名利有喜好,但为官表现挺出色。他为人清正廉洁,对百姓关怀体谅,做事务实,工作效率颇高。刚到任上,短短几个月就把不少积压许久的旧案子处理妥当了。
他这番作为得罪了不少同僚与当地士绅,这些人联合起来使周福清丢了官职。换作普通县令,大概率就此没了翻身机会。但周福清是进士,对进士处罚过重不符合朝中大臣利益,毕竟他们也都是进士出身,不会允许开此先例。
后来,周福清转而从事教职工作,成了一名学官。学官在地位方面较为尊崇,然而手中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这样一来,他自然也就不会再招惹麻烦了。
周福清历经人生起伏后开了窍,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捐官,成功调入内阁任职,成了一名书记官。从那以后,他一直在朝廷核心部门当官,官职不算大,却积累了不少人脉。周家的家底也是他在这段时间攒起来的。
【鲁迅不愿提起的秘密】
1893年,周福清因母亲离世,按习俗得回家守孝。当时,丁忧是为人子应尽之责,所以即便事务缠身,周福清也只能放下一切,返回家乡去履行这一传统的孝义之举。
回家没多长时间,他便怒火中烧。原因是,他长时间不在家,而且周家那时已成高门大户,他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根本不愿在读书上吃苦受累。
周福清心里一直盼着周家能代代出读书人,再过几代成为真正的官宦世家。可眼下儿子这般没出息,一点都不争气,这与他期望的差距太大,他不由得怒火中烧。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周福清认为儿子这样是自己长期不在家所致,不能全怪儿子。于是,丁忧那几年他全力督促儿子学习。可周伯宜不是读书的苗子,考中秀才后就再难有进步。
周福清心里盘算着,寻思疏通疏通关系,让儿子中个举人,这样也能保得住家族门庭。可现实很无奈,他根本没能力拿出这笔打通关节所需的钱。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有一帮和他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过来找他了。
来的全是绍兴城里有名有地位的人物,周福清瞧着他们这副样子,就知道肯定是有事相求。
果不其然,闲聊一阵后,对方说出了本意:朝廷马上要额外开设恩科考试,他们家儿子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公子哥,肯定考不上,就凑了笔钱打算打通关系。可他们一直在绍兴城生活,没什么门路,就找到了周福清。毕竟周福清在内阁任职过,人脉广。
这种事一旦败露可是要掉脑袋的,照理说周福清没道理答应去做。然而,一想到自己那不成器、没出息的儿子,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狠下心,决定冒这一回大险。
的确,周福清心里有个盘算,他想把自己儿子的名字偷偷添进去,借助他人的钱财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就是用别人的银子给自己办事。
待那些人走后,周福清唤来仆人阿福,让他前往杭州找殷如璋。这殷如璋是当下浙江乡试的主考官,周福清和他曾一同在内阁任职,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交情。
阿福拿到周福清的信后,赶忙朝着杭州奔去。到了杭州,他将书信递到殷如璋手中,那书信里还夹着银票。把东西交出去后,阿福一刻没耽搁,匆匆返程回去给周福清汇报情况。
事情进展得挺顺利,这时阿福走开了一会儿,随后又折了回来。原来呀,他心想这么大一笔银子,没个字据哪行呢。所以他转身回去跟殷如璋提出要个字据。
这种事只有天、地、你、我知晓,留字据那不是自寻死路吗?所以殷如璋坚决否认此事。阿福一听就急了,和殷如璋争执起来,这一争执还引来不少人围观。殷如璋想赶紧摆脱,便拿出周福清的信,称没开封,啥都不清楚。
科举作弊属于严重犯罪,不追查倒也罢了,一旦彻查,那可是要抄家砍头的。偏巧这次科举是慈禧太后特开的恩科,出了这么大的事儿,简直是让慈禧太后难堪。结果周福清被捕入狱,就等秋后执行死刑。
周家没了办法,只能赶快救人。他们把家里的财产变卖,四处打通关系,还找人替周福清说情。最终周福清得到从轻处罚,可周家却因为这番折腾,把钱财都花光了,家庭状况也大不如前,开始衰败。
鲁迅父亲正因某些缘故患病不起。多年后,周福清总算回到家中,眼见家道中落,觉得自己多年打拼全白费,满心绝望。此后,他整日牢骚不断,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成了他抱怨的对象。
家里出了这般丑事,鲁迅自然不想再提。但祸福相依,正因为经历这场变故,鲁迅看清了世间的冷暖,从而觉醒。后来才成就了那个用笔墨当武器,执着追寻真理、温暖照亮人心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