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一个朋友,诉苦说,前几年买了一个前同事奔私发的私募产品,买了500万,现在亏得只剩100万,亏了80%,“损失惨重,想杀了他的心都有。”我就回复说,这个我太了解了,其实认识的朋友,在私募亏钱的,那可太多了。其中有一位朋友,前几年被营业部经理忽悠,花了上千万买了几个私募,就没有一个赚钱的。一、巨亏1、比如名称三个字、管理总部在北京,注册地在某西部地区的一家私募,买它产品后几年就一路向下,亏了40%左右。2、还有一只总部在上海和深圳的私募,创始人以前我还交流过,以前是深圳一家以投科技闻名的公募的投资总监,朋友买完就亏了25%以上,正好碰到0.75清盘线,这才侥幸止损。3、其实这位朋友买的公募,也没有几个赚钱的,全部也亏了20%以上。还都是当初新发的持有期定开产品,有几年封闭期,亏钱了还不能马上买,要等几年后的某几天才能赎回,一忙就忘记了,那么就再亏一年。那推荐的客户经理可真够损的。二、销声匿迹我还认识一位私募创始人,本科TOP2,硕士美国藤校,是我前公司一位领导的校友,10年前的时候一起吃饭的时候还意气风发的。说新发基金募了资,但不怎么看好市场,所以先空仓,这样比其他基金少亏钱,排名当年比较靠前。结果去年看到一条消息,他的产品净值跌到0.2以下了,公司业务也是一蹶不振,基本在朋友圈悄无声息了。还有我写过一个基金网红叫月风的,以前在微博几百万粉丝,经常指点江山,看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奔私发产品后,现在也不更新了,看了一下他私募业绩,22年11月发的产品,跌到3毛多了,今年就亏了39%。经常在社媒看到持有人投诉,买这个私募亏钱,买那个私募亏钱,很多都是知名公司,比如总部在广州的一个私募,不到4年给客户亏了60%多。

以上这些私募,很多创始人有公募背景,都是在机构混的风生水起奔私的,这些私募公司,很多也拿了金牛奖之类的,看上去很唬人的样子,但这几年下来,确实很多给客户造成了伤害。三、一些心得体会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很多的相关人员,朋友圈也有很多的公募、私募高管和基金经理、从业人士,但我还是力求真实,给大家一些经验交流吧:1、不要迷信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不要迷信什么金牛奖,对持有人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如果过去业绩不好,他能发产品吗?这叫幸存者偏差。也许那位基金经理,过去只是在大牛市凭运气赚钱,或许他只是熟悉某条赛道,存在路径依赖。但是这几年市场量化、游资兴风作浪,很多赛道也好景不再了,投资难度大增,那么如果不能快速适应,他未来很可能要靠实力亏钱。而且公募看相对排名,私募看绝对收益,更偏重控制回撤,这是本质的不同。公募风格的基金经理,很多以做主观多头为主,对看好的行业长期满仓,并不适合震荡市、局部行情和熊市。2、持有人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投资的时候不谨慎,被基金经理和客户经理忽悠了,那么等你巨亏了,去投诉、去起诉,都没有什么用。因为合同一般都比较谨慎,经过法律部门审核,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市场有风险,盈亏自负。那么持有人怎么保护自己呢?其1、不要轻易去买产品。也许你看上的是分红和利润,别人看上的可能是管理费。其2、不要买没有预警线和清盘线的产品,当产品亏钱的时候,不要答应修改清盘线。个人建议,预警线设在0.9,清盘线设在0.85。当产品净值低于0.9时,触发预警线,普遍约定10个工作日内必须将仓位减仓至50%以内。当净值低于0.85时,触发清盘线,管理人需要无条件卖出所有资产,全部变成现金,对产品进行清算。
这样,即使投资亏损,最大的幅度也就在15%左右。
其3、不要买几年持有期的产品,封闭期越短越好,要买每个月可赎回的产品。
要注意流动性,不要亏钱了也几年没法卖,套进去只会越陷越深。
最后说一点个人感悟,大家去买房的时候,又要看地理位置、离地铁近不近,又要看学位、又要看装修结构,看车位够不够,邻居好不好,有没有占用公共通道,有的还要看风水,看布局,那还是比较慎重;
但到了投资的时候,到了买股票、买基金的时候,却那么容易上头,不做调研,不做思考,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轻轻松松就花出去了,有的花大钱买上市公司股票,买完都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有的买了几百万私募,对基金经理和合同条款一无所知。
对于投资,巴菲特说过:如果你在牌局上,五局还没有看出来谁是傻瓜,那么你就是那个傻瓜。在进行每个投资之前,想一想,你自己是那个傻瓜吗?
更多专业分析文章
仓都加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中所列公司或基金名,仅是案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
私募=死墓[笑着哭]
盼星星盼望月亮啊[哭笑不得]
妥妥的输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