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学州,2006年出生,时年不过是个16岁的未成年人;
成长的过程中得知自己一出生就被亲身父母卖掉,又被养父母领养的曲折经历;
而养父母在自己四岁时双双离世;
偶然的情况下,网络上找到一个和亲生父亲同名的人;
几经联系,最终确认;
没错,他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丁先生。
亲人相认,血脉归宗,寻亲成功;
这本是一部集亲情,血缘,养育之恩和人生幸福感为一体的暖人剧本;
然而,刘学州并未得到他想象中的爱和温暖;
反而在1月24日当天,在海南三亚的海边服药自杀了。
现实超出我想象;
究竟在认亲之后发生了什么?
又是谁杀死了他?
(2)
虽然找到了生父母,然而他们早已离婚了,又已各自成立了另外的家庭;
如果没有刘学州的出现,可能亲生父母之间早已变成陌生人了。
刘学州的出现,对于生父母来说没有丝毫期待,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
担心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乱;
毕竟往事不堪回首。
虽然是亲生,但刘学州与父亲,母亲的距离,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依然很遥远;
生父丁先生并未立刻来见自己的儿子;
而是隔了几天,才在警方,相关亲戚的陪同下见到了这个从未喊过自己一声爸爸的儿子。
而生母,自始至终未见面,只是打过几个电话联系。
之后有一次,刘学州在电话中告诉母亲:“我想要一个家,不用在外面飘着了;
母亲表示没有能力为他买房,与自己住在一起更不方便;
因为还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叔叔。
刘学州又和生父说:“我就是要一个住所,在我们这边和你们那边买或者租一套一室一厅的就可以。”
然而,生父却说刘学州不管父母的死活,是白眼狼;
母亲甚至拉黑了他。
而这个过程被媒体放大到网络上,就变成了认亲后直接要房子;
网络上的喷子,键盘侠,有意无意的一股脑的网暴;
称刘学州是“心机婊”,“恶心”,“去死”。
(3)
按照这种节奏,刘学州应该是遭受网络暴力而自杀身亡的;
然而,实际上,刘学州是被亲情谋杀的;
他是一个不受亲生父母欢迎的人;
网络暴力只是充当了助攻作用,为这场谋杀添足了燃料而已。
十几年前被卖掉时,他就是个多余的累赘;
否则不可能为了凑足彩礼就直接把孩子卖掉。
十几年后回来了,更是父母的拖累。
血缘是真的,而情感不在;
没有共同的相处,接触和内心体验,情感无法建立联结,让真正的亲人依然陌生和冰冷;
认亲不过是不得不做的表面妥协。
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就容易错误解读对方的意图;
一个说自己想要一个家;
另一个人就理解成:啊,你在问我要房子。
一个说自己就是要个住所;
他的本意是想说,和父母,弟弟妹妹住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一家人;
另一个人就理解成:你在逼我离婚,逼我为你买房。
即使就是想让父母给自己买房,以一个16岁孩子的心智,也并非出于占有财产的目的;
而是希望能和亲人住在一起,能够有个固定的住所,不再颠沛流离了。
至于网络上的颠倒黑白,人身攻击,和每一次悲剧事件中如出一辙;
极个别的少数人想要显示存在感,就要抓住点什么,然后不断放大,扩大事态;
剩余的大多数人是没脑子的跟班瞎起哄;
共同构建了一个不明真相却吵吵嚷嚷的虚拟世界;
而主角心智不够成熟,强大;
最终淹没在毫无价值的诋毁中。
(4)
很多小时候被拐卖的人,或者各种错误的原因带来的亲人失散流离,长大后该不该找回亲人,认亲?
可能要分两种情况;
如果是阴差阳错导致的,而且做父母的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期待重逢;
认亲就是场激动感人,心血澎湃的泣歌。
而如果是有意为之的买卖交易,那么认亲不次于一次平地春雷,把父母平静的生活炸开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认亲反而平添矛盾,带来互相猜忌,在旧有伤痕上再增添一条疤。
(5)
没人能够体会刘学州是多么渴望亲情,多么向往正常的家庭,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亲戚邻居;
不用总是被议论抱养的,是被卖掉的;
不用因为势单力薄而被欺负。
然而,或许刘学州根本就不应该寻亲;
亲生父母并不需要他,并不欢迎他;
就带着对养父母,对养父母家里人的感激和眷恋,带着对亲身父母的美好想象,继续走自己的人生;
读书,学习,考大学,然后工作,赚钱,成立家庭;
反而能平安的度过一生。
血缘有时很重要,有时也没那么重要;
当这个世界抛弃你时,自己不要抛弃自己;
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自己给自己温暖,支持和爱;
然后坚定的走完一生,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见证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的残缺不应让一个孩子来承担。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