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中国奇石界的三大流派(下)1

石道聊文化 2025-01-19 11:03:04

第27章 中国奇石界的三大流派(下)

本章,将介绍奇石“色”派形成的理由

这里的奇石“色”派,它指的就是以石头表面石色的构图为审美重点的奇石流派。

第九节 奇石“色”派的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光呢,则一般指的是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即所谓“可见光”。据有关资料介绍,“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比如广西黄蜡石《金发女郎》(见图27-21),它表面的黄色,就是

图27-21 《金发女郎》广东黄蜡石 23*13*14厘米 吕沛霖 藏

该奇石这个受光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而呈现出来的。

因此,以“色彩学”知识为储备的国内“色”派奇石产地,比如岭南区域,比如长江流域,比如黄河流域等,它们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底蕴。简介如下:

一、岭南区域“色”派奇石的文化底蕴。

岭南地区的“石文化”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晚唐丞相李德裕被贬潮州时,怀抱“世事风尘外,诗情水石间”的理念,玩石、赏石,他带去的“石文化”,在当地“开花”。宋朝时期受苏轼、米芾影响,潮州赏石文化得以形成。

当时潮州赏石、藏石最著名的人物首推吴复古。他自称“黄卷尘中非吾业,白云深处是我家”。因此,他喜欢云游四方,不慕利禄荣华。在游览登州时,他采得十二方“秀色灿烂”的美石,并将之从北海运到南海。苏轼为之作《北海十二石记》(又名《岁寒堂十二石记》)。

清代时期,梁九图在《谈石》中认为,“蜡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

为什么梁九图有这样的说法呢?比如广西黄蜡石《笑脸》(见图27-1),它表面的黄色会不会让人兴奋?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这就像一些专家所介绍的那样,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冷暖感,比如胀缩感,比如距离感,比如重量感,比如兴奋感等,从而引发出色感。由此,西方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有的人喜欢单色,比如梁九图以蜡石的纯黄为贵重;而有的人呢,他们喜欢复色,这就引发了人们对色彩的好恶。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眼主要是由棒体和锥体感受器,来对光发生视觉反应的。一般认为,颜色视觉是由锥体感受器作中介的,锥体感受器主要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区,它含有光敏色素,在接受光的刺激后,形成神经兴奋,传达到大脑皮质中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颜色视觉。

由这个基本过程出发,一些专家认为,色彩学就着重研究接受过程即颜色视觉中的对比,比如色相、明度的对比与连续对比;常性、辨色能力,当然也包括色盲、色弱等问题。至于颜色的视觉机制及过程的具体研究,20世纪以前主要有“三色说”和“四色说”,现代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分别支持了这两种学说,并试图以“阶段说”的假说来统一二者。此外,为了对颜色特征进行量的分析,20世纪产生了以研究颜色标定和测量的色度学,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因此,色彩学涉及了生理学、感知心理学,以及心理物理学等知识。

当代,柳州市多次举办国际性石展,特别是《赏石》杂志在主编黄位平的努力下,有关“色”派奇石的“石文化”宣传影响了国内外。不仅如此,柳州市在举办的多次国际性石展期间,还分别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石文化”研究者参与其“‘石文化’论坛”,交流相关的“石文化”知识,这就为“色”派奇石增添了深厚的“石文化”底色。

《石道》(1-4卷)312

1 阅读:61

石道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