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巷,不认识它了

知事南京呀 2025-03-21 22:08:44

半年没去科巷,再去有点恍惚了。

铁打的科巷,流水的小店。红红火火超抓眼球的店招,各种打上“科巷”“网红”字样的店,好多都是新面孔。

原本低调又宝藏的科巷菜场,如今一点都不local。

好吧,流量攻击过的科巷,我开始不认识它了……

如今的科巷,乱花渐欲迷人眼。

红红黄黄的门头,密密麻麻又硕大的字。不少新店,甚至主动给自己贴上了科巷××年老店的标签,努力争抢特种们有限的注意力。

然而,事实就是,很多小店从装修开始就失去辨识度了。

特种兵们来到科巷,茫然四顾:这该如何下嘴?

曾经的科巷,并不是鸭血粉丝的天下。然而,这次来科巷惊叹地发现:真·遍地鸭血粉丝!

鸡鸣汤包进击科巷。“70年老店”,“特色老鸭粉丝汤”,就问特种兵们一句想不想翻牌?

杨品香老鸭粉丝汤,在南京存在感不算强。不过,在科巷,头很铁,敢跟鸡鸣汤包做邻居。

科巷老鼓楼·鸭血粉丝·汤包,不明觉厉。

老鼓楼汤包我知道,加上了科巷,我反而看不懂了。原谅我,没有尝试的勇气。

叶新小吃,来凤小区的人气王,也进击科巷!

特种兵原地恨自己胃小:原本计划去来凤小区会一会叶新,没想到也可以一站式搞定了?

如果你问我,鸭血粉丝的风,是谁刮到科巷的?

我提名小潘记。店处大行宫,毗邻科巷只有几百米远的小潘记,常年有拖着行李箱的特种兵在大排长队。

38元一碗的大全套,根本挡不住特种兵们的热情。于是,漫出来的人气,顺理成章地涌向了隔壁科巷。

科巷还是那个科巷,科巷已经不是那个科巷。

晚高峰的科巷,依旧人头攒动,但相似的面孔相似的食物,快辨别不出科巷的老灵魂了。

特种兵想原地呼叫土著出一份科巷红黑榜。

陶记德州扒鸡,刚炸出来的藕饼外皮酥脆。趁热咬下去,里面糯糯,带着藕香。油炸食物爱好者,大喜。

扒鸡是它家被低估的选项。鸡一点不柴,入口油润。

草鸡蛋现做蛋糕,与隔壁的陶记,科巷排队哼哈二将。

讲一个真实版乌龙。有一天它家卷帘门关着,不知道哪来的调皮中介,在卷帘门上贴了个旺铺招租的小广告。吃货心头一紧,以为是要关门,后来才发现是真乌龙。

糯米鸡蛋糕,论斤称,6个10块钱左右,入口还是那么绵密有嚼劲。

许阿姨糕团店,总店搬去了延龄巷。

坏消息就是科巷的老店,糕团品种肉眼可见地变少,也没有了堂食。好消息就是排队的人也变少了。

土著路过就能顺手打包,再也不用跟特种兵们抢青团了,一口一口糯叽叽。

三姐酒酿,在科巷火了很久很久,原来只有原味和红豆等简单品种,以平价好吃出名。出了名之后,加上小元宵冰粉、豆花布丁、桂花冻等,变身顶配全家福,价格嘛已经涨价到18元一份了。

老米记,同在科巷,全家福26元。流量攻击后的科巷,总是用全家福掏空吃货的钱包。

张果佬的年糕手卷,有卤肉、烤鸭、烤肠、黑椒鸡肉等各种选项。

你可以加油条碎、肉松等,然后得到一个巨型嵌糕。入口糯叽叽,咸甜卤汁是灵魂。

武汉米粑,五块钱3个,没有缺点。

开在许阿姨隔壁的小店,米粑外皮脆脆,米香迷人。希望它一直开下去。

丰富路阿财菜饼与茶南的徐殿高包子,都来了。

徐殿高据说是茶南老店配送的馅料,为了保证两边口味上的一致性。

讲真,从科巷走到三条巷,我确实有点跟不上科巷更迭的速度。

至于科巷的黑榜,我决定把评论区留给踩过雷的你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