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很早以前,历史上有个魏国,魏国有个治国能力很强的大臣,名叫司马炎。虽然司马炎人很能干,却遭到魏王的不满和猜疑。为啥呢?就因为司马炎很懂治国之道,人缘关系又好,手里又有兵权,魏王怕他有朝一日谋反篡位。所以,一心要除掉司马炎。
哪晓得还没动手,司马炎就听到了风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了不惊动四邻,走漏风声,他只带了一个亲信食客清明士,连夜逃往深山老林避难。由于一路辛劳,又无吃食,几天后,司马炎就病倒了。清明士见大人病重,十分焦急。当时走得又匆忙,除了防身的刀剑外,什么也没带。眼看大人就剩下一口气了,清明士狠了狠心,拔出宝剑,将自己左腿大胯割下一块肉来,用火烧熟,喂给司马炎吃。司马炎正在病中,昏昏沉沉,也不知道是人肉,加上几天都没吃东西,常言道:“饥不择食”,一会儿他就将肉吃完了。
司马炎肚中止了饿,病也渐渐好转了。清明士很高兴,又在树林中找来些野菜。他想大人在朝中为官,吃惯了山珍海味,今天就故意问司马炎野菜好不好吃,这阵的司马炎哪里还能选择,连说好吃好吃,并问清明士是什么菜,清明士摇头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说完,正要起身去再寻些野菜回来备用,谁知左腿伤口一阵阵痛,又落了下来。司马炎见清明士脸冒冷汗,忙问怎么了,清明士谎说挖野菜时跌伤的。
一天,司马炎跟清明士闲谈,无意中问到自己病中吃了什么肉,觉得很香,清明士谎说是兔子肉,司马炎信以为真。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清明士听司马炎提到吃肉的事,以为司马炎又想吃肉了,为了让大人身体好得更快, 清明士又要将右腿大胯的肉割来烧给司马炎吃,哪晓得拔剑刚要,就被司马炎发觉了,他弄清了清明士割腿肉的原因后,心里十分感动。他看见清明士左腿的一块大伤疤,忙跪上前去抱住热泪滚滚地说:“你待我情同骨肉兄弟,我终身难忘,叫我如何报答你呢?”清明士也流着泪说:“大人,有朝一日,你若回朝做官,能多想想老百姓,我也就感激不尽了。”司马炎含泪接连点头。
果然,事隔不久,魏王听了群臣的劝说,念司马炎治国有功,赦免死罪,司马炎又回朝做官了。这次,他吸取了前次教训,不仅对众臣进行笼络,而且处处奉迎魏王,深得魏王宠信, 在朝中势力比以前更大。不久,就废除魏王,自己登基做起皇帝来,把魏国改成了晋国。
司马炎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统治手段,在朝中另封立了一批官员,而把自己的恩人清明士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年,群臣朝贺司马炎登基时,在酒宴上,一位大臣无意中提到了清明士。司马炎这才记起,他急忙派人去请,谁知回报清明士早搬到乡下去了。
原来,清明士见司马炎当了皇帝后,就带着母亲隐居乡下种田度日。司马炎几次派人到乡下去请他,他不愿在朝为官,故意闭门回绝。
这年春天,司马炎亲自带着人马,前呼后拥,到乡下来请清明士。清明士闻讯,一早就背着母亲,躲到庄外大湖边的芦苇中去了。司马炎在家中没找着清明士,就带着人马来到湖边。当时正逢农历三月初三,到处是春草,湖周围的芦苇长得又高又多,根本看不到人影,呼喊也听不到回音。司马炎心想: 何不放火烧湖,火光一起,清明士定会出来。于是,他叫人在湖的三面点火烧荒,只留一面不烧。哪晓得大火一起,风也起了, 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把留着未烧的一边也烧得干干净净,司马炎带人去搜寻时,发现清明士和他母亲早已被烧死在湖边。 他的尸体靠着一棵外面烧焦的枯树,挡着树身的一个空洞,兵士在搬尸体时,发现洞中有一块白汗巾,上面写着血书:“鸟尽良弓藏,狐绝猎狗亡。伴君如伴虎,明士盼贤王。”
司马炎一看,追悔莫及,抱着清明士的尸体放声痛哭,并按当时最隆重的葬礼,安埋了清明士母子的尸体。这一天,司马炎悲痛万分,茶饭不思。皇帝不吃饭,跟随的大臣和兵士哪个敢生火做饭,只好饿着肚子,实在耐不住了,就在湖边拔野菜充饥。这种野菜,就是后来人们称作的“清明菜”。
回到皇宫以后,司马炎为了表示对清明士的怀念,规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派人给清明士培土清扫坟墓一次;为了使自己不忘放火烧死清明士的过失,下令全国在这三日内不准烧火。皇帝的命令大如天,哪个敢违抗呀,但又不能坐等饿, 于是在三天前煮好食物,在三天禁日内吃凉((寒)食。
久而久之,人们就以清明士的人名,将三月三叫着“清明节”、“寒食节”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