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正式在中国推送,结果刚上路就闹出一堆“离谱”操作——连续闯红灯、实线变道、险撞车……等等。

但另一方面,特斯拉FSD的基础能力也让不少人惊艳——在复杂路况中识别行人、车辆,甚至还能在错过路线后自动纠正,这技术天赋确实点满。那么问题来了,这玩意到底值不值得订阅?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盘一盘。
01 | 这波FSD,到底强不强?咱们先说优点,特斯拉FSD的底子确实硬,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 基础驾驶能力在线:能在复杂环境下低速避让行人、车辆,驾驶逻辑流畅,有时候真的像个老司机。
✅ 导航自适应能力:开错路不会“懵逼”卡住,而是根据地图自动纠正路线,这点比很多传统导航强不少。
✅ 纯视觉方案的潜力:没有用激光雷达,全靠摄像头和算法来做决策,成本更低,泛化能力强,理论上更容易适应不同环境。
✅ 没有严格ODD(操作设计域)限制:不像一些国产辅助驾驶系统(比如小鹏NGP、蔚来NOP+),必须在特定道路才能用,FSD基本上任何地方都能开。
听上去好像很牛?别急,再来看看翻车现场。
❌ 闯红灯问题:FSD在识别中国的信号灯时,出现了严重误判,尤其是那种左转和直行分开显示的红绿灯——直接硬闯,驾驶员一脸懵逼,交警罚单已在路上。

❌ 实线变道如同空气:有车主测试,FSD在10分钟内实线变道四次,完全无视国内的交通规则。这在欧美可能没啥事,在中国可是要被扣分罚款的。

❌ 公交车道识别Bug:有车主发现,FSD经常误认为公交车道是普通车道,甚至一路狂奔进去,搞得驾驶员不得不手动接管。

❌ 极端天气表现未知:纯视觉方案在雾天、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表现还是个问号,在中国北方冬天下雪的时候能不能稳住,还需要更多测试。

说白了,特斯拉FSD技术底子很强,但问题在于,它目前对中国的道路规则“水土不服”
02 | 行业梯队:特斯拉FSD和国内对手比,强在哪?我们不妨把当前的自动驾驶分成几个梯队来看:
T0级:Waymo、Cruise(L4级,完全自动驾驶)
代表公司:Waymo(谷歌旗下)、Cruise(通用旗下)
特点:在特定区域(如美国部分城市)能实现完全无人驾驶,不需要驾驶员接管。
适用场景:出租车业务(Robotaxi),但成本极高,无法大规模普及。
T1级:特斯拉FSD(L2+,目标L4)
代表公司:特斯拉
特点:没有激光雷达,全靠视觉和神经网络推理,虽然理论上能做到L4,但实际仍是L2+级别(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
适用场景:几乎任何道路都能开,但受法规、数据积累影响,本土化适应能力较弱。
T2级:小鹏XNGP、华为ADS 2.0、蔚来NOP+(L2+)
代表公司:小鹏、华为、蔚来
特点:结合高精地图+视觉+激光雷达,在国内特定道路(如高速、部分城市道路)表现稳定。
适用场景:国内的智能驾驶,部分已经做到L2.9级体验(如城区自动驾驶)。
T3级:传统辅助驾驶(L2)
代表公司:宝马、奔驰、奥迪等
特点:仅支持高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智能化程度较低。
适用场景:高速公路较为稳健,市区表现一般。
从这个梯队来看,特斯拉FSD和小鹏、蔚来这些国内玩家属于同一梯队,但它的优势在于——没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哪都能开,而国内厂商大多依赖高精地图,在某些路段外就“傻”了。
但问题也很明显,FSD目前的本土化能力明显不如国内玩家,比如华为ADS 2.0几乎已经能在国内城市道路畅行,而FSD还在闯红灯、压实线。
所以特斯拉FSD的优势是全球化、泛化能力强,但劣势是本土化适配弱。如果特斯拉愿意加大中国市场的算法优化力度,还是有机会卷赢的。
03 | 值不值得花钱订阅?现在FSD在中国的订阅价格是6.4万元(一次性购买),或者1.5万元/年,这个价格放在国内不算便宜,那到底值不值呢?
适合订阅的人
✅ 科技尝鲜党:你愿意为最前沿的技术买单,哪怕它还有Bug,那FSD绝对值得体验。
✅ 长途通勤党:如果你每天开车超过2小时,FSD可以帮你缓解驾驶疲劳,提升舒适度。
✅ 特斯拉信仰粉:你认定马斯克的产品一定能不断升级进化,那买FSD可以看作“投资未来”。
不适合订阅的人
❌ 安全焦虑党:如果你怕FSD误判红绿灯、压实线,导致被罚款甚至发生事故,那这玩意目前还不够成熟,最好观望。
❌ 实用主义者:如果你只是想要个“好用的辅助驾驶”,其实小鹏NGP、华为ADS 2.0这些更适合国内路况,还更便宜。
❌ 性价比党:1.5万元/年,换来的是一个还不够稳定的L2+级别辅助驾驶,这个价格你可以选择更本土化、更稳定的国产方案。
04 | 特斯拉FSD,强但不稳,入华仍是“半成品”特斯拉FSD的入华,像是一个没有经过充分本土适配的“半成品”,它有极强的潜力,但目前仍然存在明显的水土不服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独特的红绿灯系统和交通规则下,误判率过高。
所以,除非你是科技发烧友或马斯克信徒,否则现在买FSD,可能更多是一种“交智商税”的体验。更理性的做法是,等它经过几轮OTA优化后,看看能不能真正适应中国路况,再决定是否入手。
那么,你会考虑订阅特斯拉FSD吗?还是更倾向于国内厂商的智能驾驶方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