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这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大名鼎鼎,不过名声不太好,争议也挺大。他是唐朝晚期带头搞农民起义的大佬,以手段狠辣、心狠手辣著称。
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有人把他看作是个凶狠残忍的造反头子;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难以忽略的重要贡献。
黄巢能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不光是因为他领导的起义规模庞大、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他动摇了当时根深蒂固的门阀贵族制度。
从西汉末年那时候起,中国社会就开始慢慢变成由那些大门大户、贵族世家说了算的样子。这些世家大族手里握着大片土地和数不清的钱财,而且他们还通过代代相传和考试的方式,在政治上稳稳当当地掌了权。
到了唐朝快结束的时候,那些大门阀、大家族手里的权力大得吓人,普通老百姓和没啥背景的小读书人,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黄巢的前半生】
黄巢来自一个靠卖私盐过日子的家庭,他们家好几辈都干这行,攒下了不少钱。那时候,虽然私下卖盐是犯法的,但由于官盐价格高还常常买不到,所以私盐买卖在老百姓中间特别火。
黄巢他们家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财富慢慢积累了起来。
黄巢打小就受到了上等的教育。他骑马射箭很在行,而且四书五经也背得滚瓜烂熟。他文采飞扬,武功也挺好,可以说是既能舞文弄墨,又能上阵杀敌,啥都会。黄巢的家里人特别看好他,盼着他能在科举里头拔得头筹,给家族长长脸。
长大后,黄巢揣着家人的盼望和满满当当的银子,奔长安去了,想考个官当当。长安嘛,那时候的文化、政治大舞台,全国各地的聪明人和漂亮人都往那儿挤。
黄巢心里揣着个大梦想,就盼着能在这儿闯出一片天,实现自己的心愿。
但实际情况和想的真不太一样。黄巢去考了好几次科举,可一次都没考上。
每次跌倒都像被人狠狠揍了一拳,直戳心窝子。老是这样失败,他心里憋着一股大火,越来越觉得这套老旧的选拔制度不对劲。他琢磨着,自己没考上,不是因为本事不行,而是那些掌权的人眼光太短浅,太偏心。
黄巢憋着一肚子火回到了家,他没去自怨自艾,反倒挑起了祖宗传下来的担子,当上了本地的盐帮老大。
他靠着自己的学问和本事,让家里卖私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在盐这行当里,他的聪明和勇气可都派上了大用场。
黄巢慢慢攒下了不少人和钱,对那时候社会的种种问题也看得越来越透。
黄巢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他特别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让这个时代变个样。他看到社会的不公平,还有那些统治者的腐败行为,真是觉得失望透顶,气不打一处来。
【黄巢起义爆发】
公元874年,关东地区碰上了一场超级大旱。天上愣是一滴雨不下,地都干得裂了大口子,庄稼也都蔫儿了,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这场旱灾不光让庄稼全毁了,还把人们心里的盼头都给整没了,老百姓的不满声音越来越大。
这可咋活下去呀!遭遇了这么大的干旱,地里的庄稼全都没了,官府那边还催着咱们缴税!村里头一位老汉,满脸无奈,声音虚弱地嘀咕着。
“要是咱们还交不上官府要的税款,那就得被抓去蹲大牢了!”另一个村民满脸愁容地说道。
走投无路时,有人突然冒出个激进的念头:“要不,咱们干脆起义算了!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拼死一搏!”
这时候,黄巢这个名字在老百姓中间传得沸沸扬扬。黄巢做的买卖,因为朝廷把盐市都给垄断了,所以受到了特别大的冲击。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下定决心要站出来,为自己争取权益。于是,黄巢和另一位商人王仙芝携手合作,着手准备对抗朝廷的行动。
黄巢冲着王仙芝大声说道:“咱们不能再继续被人这么欺负了!得站出来为自己讨个公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好多没活路的老百姓都跑到了黄巢的地头,听他的号令,打算跟那不公平的朝廷对着干。黄巢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不仅成了商人们的头儿,还变成了受苦百姓心里头的盼头。
公元875年,老百姓反了。黄巢带着他的人马,为了保卫自己和大伙儿的权益,跟唐朝的军队干了好几仗。这几仗打下来,谁也没捞到啥好处,可这样一来,老百姓的火气更大了。
黄巢在战场上高声疾呼:“咱们求的,无非是个公正的日子!”
不过,就算老百姓的怒火已经烧到了嗓子眼,唐僖宗还是一点悔改的意思都没有。他非但没想着怎么让大伙儿消消气,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使劲地攻打黄巢。
面对朝廷越来越严厉的打压,黄巢和他的伙伴们心里更铁了:“他们不给活路,那咱们就自己闯出一条活路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反抗行动愈发猛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黄巢可没少动脑子,把之前的学问都用上了。他不仅要制定作战计划,还得琢磨怎么赢得民心。
他不仅要制定整体策略,还得在争取人心上多花心思。他老爱在集会上搬出《孙子兵法》、《汉书》这些老书,来给手下打气,传授点道理。
他带着由老百姓和战士混搭的队伍,一路往北攻打中原,又往南横渡长江。他们打下了广州、洛阳这些地儿,最后一路冲进了长安城。
这时候的黄巢,手头已经攒下了十多万的精兵强将,人称他能“辟出七百里山路”,成了唐朝末年最牛掰的一股军事势力。
黄巢那时候,可真是走到了权力的巅峰。不过呢,随着他地位越爬越高,他的脾气性格也慢慢变了样。他变得越来越爱猜疑人,下手也越来越狠,这些最后都成了他栽跟头的大问题。
长安之战那会儿,军队里粮食短缺得厉害。史书里头说,黄巢的军队为了解决吃的,用了特别狠的方法。他们抓人来吃,每天得杀好几千人。还造了个大磨盘,像巨石臼一样,有好几百个,直接把人扔进去碾碎,连骨头一起吃了。这事儿真是毒辣得很,反映了那时候战乱有多残酷,人心都乱了套。
张直方是黄巢手底下的一个大臣,他这人爱交朋友,家里收留了好些人。可没想到,这事儿让人给告到黄巢那儿了,说张直方家里藏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些亡命之徒,搞不好心里头憋着啥坏主意呢。
黄巢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下令手下冲进张直方家里,把他全家上下都给解决了,还顺手把跟张直方有关的近百号人也一并赐死了。
他一方面象征着受压迫群体的起义,但另一方面,由于他行为过于凶狠且多疑,导致民心逐渐离他而去。
【建立大齐】
公元880年那会儿,黄巢在长安的开元地界上称帝了,他搞了个新国家,叫“大齐”,还定了个年号,叫做“金统”。
黄巢这人吧,虽然因为手段狠辣、统治残暴被很多人骂,但他在中国历史上干的一件事儿,还真挺值得说道说道。这事儿就是他把持续了八百多年的贵族特权制度给干掉了。
门阀制度的起源得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掌权后说起。
那时候,汉朝大力封赏有功之人,结果好多人都成了汉朝头一批的地方大佬。
这些大家族势力日渐增强,经过好几辈人的积累,攒下了海量的钱财和权势,变成了很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
这些大家族个个腰缠万贯,在社会上那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在朝廷里说话的分量也特别重。
经过多代人的财富积攒,他们一家子在社会上已经混得风生水起,好多人靠着他们过日子呢。
门阀贵族往往好几代人都当官,拥有特别权利,家里规矩多,看重出身,在社会上和政治上都很有影响力,甚至让皇帝都感到头疼。到了东汉快结束的时候,真正掌权的人其实是这些门阀贵族。
黄巢当上皇帝后,搞了一大堆狠招,就是要把那些大门大户的贵族给整垮。他直接下令,四品以上的大官,一个不留,全得完蛋,四品以下的小官嘛,就先留着继续干活。
这个决定让整个长安城瞬间陷入了一片哀嚎与哭喊之中。
另外,黄巢直接让手下把士族大夫的家产都给抄了,然后把他们的金银财宝之类的好东西都抢走或者毁掉,就是为了不让这些人以后还有机会翻身。
换个方式来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那些有本事但没被发现的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一来,那些侥幸逃脱惩罚的官员们,肯定会更加拼命地为大齐王朝卖命。
这场战斗没放一枪一炮,拖了好多天,最后总算是平息了。黄巢这么一搞,把那些大家族、贵族的势力连根拔起,一点不剩。
黄巢虽然做事狠辣,不留情面,但他对门阀制度的打击,确实在打破社会僵局,让社会更有活力方面起到了大作用。黄巢这么做,给历史留下了既复杂又重要的一笔。
【结语】
黄巢这人挺狠,给中国历史添了不少血腥事儿,但他歪打正着地把害了中国800年的“租庸调”制度给搞没了,这事儿在历史上也得提一提。他搞起义虽然没成功,但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搅动了一场大动静,让社会变了样,对后来的税收制度和农民日子都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