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刚发文聊了聊老北京人最爱的饭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标题《》移步文章内阅读。
如今生活在云南,身边有不少京津的朋友,这可是勾起不少北京人的馋虫。
为了公平,今天再说说自己家乡的冬日小吃吧,馋一馋天津人。
生长在哏儿都的人,对吃这件事儿特别在意,要不怎么叫“卫嘴子”呢。
天津的传统美味小吃挺多,津菜虽然不是很出名,但做法也比较讲究,老味道令人怀念。
津城的冬日,有不少小吃是应季而生,过了季节见不到的。
糖堆儿对于天津和北京来说,冬天就是“糖堆儿”的天下,北京管这叫“冰糖葫芦”。
据说天津糖堆儿的历史起源于清末时期,由一个没落家族的大少发明,并且卖火了起来。
最早,天津的糖堆儿就是红果的(山楂),也有将中间切开加了豆沙馅儿的。
之后,各种主料的糖堆儿逐渐丰富,比如说桔子瓣、苹果、山药、小山药豆(给孩子吃)等等,还加了核桃仁、瓜条等各种果料,味道香甜。
每到冬季,天津大街小巷的糖堆儿摊子色泽艳丽,简直就是一道风景。
烤山芋山芋,就是很多地方说的红薯。
在我小的时候,深秋入冬,天气转凉,就会看到卖烤山芋的小贩拉着车子开始走街串巷,小孩子都忍不住要拽着大人去买点儿解馋。
早年的烤山芋摊子用的就是被人们称作“不卫生”的大铁桶,从小吃了那么多年,大家伙儿都还活得挺硬朗。
铁桶里边周围是架子,摆上山芋,中间是炭火,红心山芋烤到外皮微焦,内里才会香甜软糯,剥开皮冒着热气,实乃冬日美味!
糖粘子糖粘子是天津著名特产小吃之一,基本只在冬天才有,其他季节气温升高以后,外面的糖易融化,不利于放置。
和糖堆儿一样,糖粘子也是采用红果和糖制成,只是工艺不同,口感也不一样。
天津人把砂糖熬化成为糖液,把准备好的红果、瓜条等倒入其中。
待糖液降温凝固,表面返砂变白,将其敲碎成一颗一颗,即为眼前所见“红果表面被白色砂糖衣包裹”,入口酸酸甜甜。
糖炒栗子津城的糖炒栗子历史悠久,正宗的糖炒栗子使用蓟县产的板栗,又名“红油皮栗子”。
另外,周边的承德、唐山也有大量优质栗子。这种板栗品质优良,肉细味儿甜,长久以来都有很好的口碑。
每到冬季,天津大街小巷都可见糖炒栗子摊。支上一口大锅,内放粗砂和糖,栗子身上剪开一个小口(防止炒爆了),放入大锅中不停翻炒。
新炒出的栗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远远就能闻见。
判断某家的糖炒栗子好不好,要看外壳里边的“毛衣”好不好剥,炒得不好的栗子只有外壳张口,里边那层“毛衣”粘着栗子肉,剥不下来,可是急死人。
柿饼子天津人爱吃柿子,新鲜柿子咬个口儿,咗里边的汁。
到了冬天,柿子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了“柿饼子”。表面裹一层白霜,肉有嚼头儿,而且寓意着红火喜庆,是冬季天津人家里不可或缺的美味小吃。
天津的蓟县盛产磨盘柿,以这种柿子制作而成的柿饼子肉质柔软、清甜芳香。
柿子要经过选果、去皮、晒饼、上霜等环节,之后才成为柿饼子。这看似皱巴巴不起眼的小东西,做起来还真费神呢!
茶汤这种天津街头的传统小吃,因使用独具特色的“龙嘴大铜壶”冲制,如今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特色风景,在天津的古文化街、食品街等地常引得游客驻足围观、拍照。
天津的茶汤历史更为悠久,起源于明朝末年,一直传承至今。
小碗中放入糜子面、红糖、白糖、芝麻、花生、瓜子仁、青丝红丝等配料,经由龙嘴大铜壶冲出的沸水沏开,其过程犹如“沏茶”,而非上锅煮熟,故名“茶汤”。
此小吃成品色泽粉红,入口质地细腻、香甜,配料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元宵这个小吃对全国人民来说都不陌生,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北方的元宵是把方块状馅料放到装满糯米粉的簸箕里翻滚,一边滚一边沾水,通过馅料和粉不停撞击,慢慢滚成一个个的圆球,因此又叫摇元宵。
南方人吃饺子的频率可能比北方人要低很多,一些节气都喜欢吃汤圆,但北方人是吃饺子。
只有到了冬季,元宵摊子才开始摆上,机器不停地摇,出品的元宵馅料种类也丰富。
到了正月十五,也就是大家说的元宵节了,那必须是家家户户煮元宵吃!
虽然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但是有很多传统小吃逐渐也吃得少了。
以前,老辈人到了各个时令节气,对吃是非常在意和讲究的。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凭儿时的记忆把它们摆上台面,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你喜欢的?
若是刚好赶上冬季到天津旅游,建议走街串巷品尝一下津门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