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餐桌,闻一下就上头!

罗伊的世界奇妙 2024-12-12 17:24:49

作为生活在皇城根儿的老北京人,说话、办事、里子面子,总是透着诸多讲究。

这一口吃,也是如此!

别看南锣鼓巷、王府井这些地方,那么多挂着“老北京”幌子的小吃摊招揽着游客。

要说真正的北京传统小吃,外地人恐怕没几个能玩儿得转。

正宗京城味儿,闻一下就上头……

豆汁儿

没去过北京的外地人,总吵吵着到北京旅游时得喝上一碗正宗的豆汁儿,还说什么再来俩焦圈儿……

可要真是摆在您面前,那就跟相声里说得差不多:得捏着鼻子往下灌。

正宗的老北京豆汁儿可不比豆浆,虽然看着有点儿像。

北京豆汁儿是以绿豆为原料,先把其中的淀粉物质滤出(用以制作粉条等食材),剩下的残渣再经过发酵制作而成。

要是给您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打算先听哪个?

先说好的吧:绿豆营养价值高,养胃、解毒、清热,妥妥的健康饮食。再者,豆汁儿虽生于市井,但在乾隆年间就已“穿上黄马褂”,成为宫廷饮品……

再听坏消息?只是实话实说,豆汁的味道不但不像豆浆,而且发酵的过程让它也不像绿豆汤那么好接受,总结下来就是:酸,这种酸味儿里带着一些馊腐的感觉。

怎么着,您还来一碗吗?

要说在早点铺喝豆汁儿,您还没法一仰脖子往下灌,因为百姓讲究喝一个“热”。

盛到您碗里的豆汁儿绝对得烫嘴,喝的时候只能小口吸溜着表面,慢慢喝。

这么一来,就看各位食客的表情吧,面目扭曲的绝对是外地人,满脸享受的那是真爱豆汁儿的老北京人。

卤煮

北京的卤煮全称叫“卤煮火烧”,起源于老北京的南城。

进到一家卤煮店,先看到的就是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定睛仔细研究一下,猪肠、猪肺遍横其中。

好么,这一大锅“下水”,绝对的重口味儿!

别看这一锅零七八碎,卤制的汤却是正经的高汤。

把豆腐切成三角块,火烧(类似于一种发面饼)切井子刀,一把大勺舀满了连汤带杂碎往碗里一浇,火烧跟豆腐吸足了汤汁,再撒点儿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香菜,吃完之后的满足感绝对“六亲不认”!

爱吃卤煮的人,一天三顿都吃不腻。不爱吃的,打门口儿过都得捏着鼻子……

芥末墩儿

再这么看下去,恐怕读者就得问:老北京都“这么臭”吗?

成,那咱来点儿香的,芥末香,得着您嘞!

芥末作为调味料,很多人都不排斥,虽说容易吃到泪流满面,但闻着是种独特的清香。

在过去,北方人过冬都要准备这一冬的吃食,白菜就是重要物资。

前不久的文章《》就讲述了这件事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标题,移步文章内阅读。

北京人的芥末墩儿正是拿白菜和芥末制作而成,方法简单,口味吓人……

天冷吃白菜,过年又容易吃得太油腻,于是北京的家庭主妇们就做出了这道“爽口菜”,且在年夜饭餐桌必登场!

清爽的白菜叶卷成墩儿状,上面铺满翠绿的芥末,看着就诱人。

此菜一口销魂,两口够狠,三口……,这立马连酒劲儿都醒了,还能再喝半斤!

炒肝儿

外地人初闻“炒肝儿”之名,以为是盘菜,端上桌一看,原来是碗“粥”。

其实这北京炒肝儿是从汤演化而来,由于勾上薄薄的芡,吃(或者说喝)起来的口感又像羹,挺奇特的。

北京早点的标配之一:二两包子,一碗炒肝儿。

要单说猪肝,虽也有味道,但很多人尚能接受。但这炒肝儿,是一种复合的气味,因为猪肠、大蒜伴其左右。

相传,炒肝儿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由民间小吃“熬肝”和“炒肺”演变而来。

清同治年间,北京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发明出不用勾芡方法制作的炒肝。因此,会仙居被认为是炒肝的创制者。

北京人吃东西是真爱这一口热乎劲儿,吃炒肝儿也是如此。

配着包子,炒肝儿的作用更像是汤,或是拿来溜缝儿的。

吃着热气腾腾的包子,碗里的炒肝儿同样烫嘴,这时候不能大口喝,得转着碗,吸溜着喝浮头温度低的,要不然……

王致和臭豆腐

中国有两位了不起的王先生,一位做香的(王守义十三香),另一位,就是以“臭”出名的王致和。

其实,臭豆腐这种吃食在全国各地都有,做法与口感各有差异。

比如长沙臭豆腐,早已占领全国每一条小吃街……

王致和,籍贯安徽,本是个文人,奈何多次进京赶考不中,遂以制豆腐为生,并创造出独特的臭豆腐。

自古人说:东边不亮,西边亮。这句话,在王致和这里应验了。

别看这小小的臭豆腐,却被作为御膳小菜送进了宫廷,且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赐名“御青方”。

这么一来,王(致和)先生虽未得功名,亲手创立的臭豆腐却有了名分。

如此一算下来,王致和臭豆腐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别小看这一块青色的臭豆腐,所用之黄豆皆为京郊所产和伏豆。磨豆腐之水,亦取自甜水井中。

王致和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按照京津百姓民间最简单的吃法儿,取两块臭豆腐,撒少许葱花,淋一点儿香油,碾碎。拿筷子抹在热大饼上一卷,一口下肚,别无他求!

羊杂碎

北京人爱吃“下水”,这是跑不了的事儿。

猪的吃完了,咱吃点儿羊的。

其实,羊杂碎,还有基于羊杂碎而做的羊汤(即羊杂汤)在京津,乃至河北、山东等地民间都倍受喜爱。

记得我小的时候,常见推着三轮车卖羊杂碎的小贩。

车身和玻璃罩子框架被刷成黄色,意味这是回民摊子。热气腾腾的羊杂,飘出一股独特的味道,带一点儿膻,似乎又带一点儿骚。

北方人所喜爱的羊肉,基本都是内蒙羊。这种羊,膻味儿小,肉嫩。但是“下水”,终归还是有一些独特的风味。

老北京人讲羊杂碎,少不了“老五样”:心、肚、肺、肝、头。

牲畜“下水”都有个共性,就是清洗麻烦。羊杂碎也一样,而且还要用到醋、碱,来尽量去除其异味。

清洗好的羊杂碎要“白汤”煮,即下入清水炖煮,只加入基础香辛佐料。

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肉质软烂,汤色奶白,配上两个烧饼,吃完打个饱嗝儿。

回见了,您嘞!

老北京人的吃食,外地人不懂。这句话,并没有带着半点儿偏见,甚或轻蔑。

因为,我也不是北京人。

京城的诸多小吃、菜品,有着悠久的传承,也一直坚守着独特的口味。

用北京人的话说,这叫讲究!

忽然想起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啊,不仅是风景,那不同的习俗、饮食、文化,不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