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廖承志夫妇和母亲何香凝珍贵合影,儿媳手挽婆婆亲密无间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19 04:54:18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60年代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廖承志和妻子经普椿,以及母亲何香凝在路边的长椅上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中的廖承志开怀大笑,姿态很是放松,看出来和家人在一起,他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妻子经普椿挽着婆婆何香凝的胳膊,婆媳俩看上去很是亲密,看样子两人的关系处的还挺不错。

稳稳坐在中间的,就是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何香凝是一位兼具艺术家与革命家双重身份的伟大女性,她以画笔为武器,以革命为信仰,用自己的艺术人生和革命情怀,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何香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她与丈夫廖仲恺共同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多得的革命伴侣。

两人不仅是革命伴侣,还是彼此生活中的依靠,她和廖仲恺结婚后,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何香凝非常细心地照顾廖仲恺的日常生活,从吃的到穿的,都考虑得十分周到。

不过,那时候廖仲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结婚后他们只能住在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一间破旧小屋里,这间小屋非常小,也很简陋,但好处是位置高,很安静,楼下侄儿侄女们的吵闹声都听不到。

白天,何香凝和廖仲恺就在这间小屋里读书、写诗,还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到了晚上,他们就一起欣赏天上明亮清澈的月亮。

特别是在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又圆又亮,光影照的屋子里非常漂亮,非常惬意,看到这样的景色,何香凝心里很有感触,就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在这间小屋里过得非常开心,因为这里既能读书又能赏月,所以他们就把这间小屋叫做“双清楼”,后来,何香凝写的书也都叫做《双清文集》,以此来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何香凝不仅贤惠,而且性格坚强,不像有些女子那样容易伤感,当廖仲恺要去前线打仗时,她没有像一般女子那样哭泣挽留,而是写了一首诗来鼓励他。

诗中写道:“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短短几句诗词,能看出一个女子的坚强和爱国的精神。

作为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的长子,廖承志自幼便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他出生于1908年,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在父母的影响下,廖承志很小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

对于子女的教育,何香凝也十分的重视,她在家里不仅是个好妻子,也是个非常疼爱孩子的好妈妈,她对自己的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充满了深深的爱,并且非常支持他们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

那时候,廖承志在上海不小心被国民党给逮住了,这件事可急死了何香凝,她二话不说,直接冲到了警备司令部的大门口,嚷嚷着要跟儿子一块儿坐牢,好在后来宋庆龄出面帮忙,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把廖承志给救了出来。

可刚到家没消停几天呢,廖承志又接到任务,得去一个老远老远,还特别危险的地方,何香凝心里五味杂陈,舍不得儿子走,可她知道这是儿子的事业,是使命,最后还是咬了咬牙,支持了他。

这一分别,就是整整四年时间,何香凝天天盼,夜夜想,总算是收到了廖承志的消息,说他一路历经千辛万苦,走过了长征那条死亡之路,终于安全到达了陕北。

何香凝一听,眼泪都快下来了,但她还是赶紧给儿子回了电报,鼓励他要继续努力。

1937年,当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时,已经快要60岁的何香凝,她的爱国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了,在7月22日那天,她在上海的家里发起成立了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叫做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这是当时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由妇女组成的抗日团体。

何香凝自己担任了这个团体的主席,还兼任了总务组长,她呼吁全国的妇女都行动起来,团结在一起,为了国家的自由和解放,勇敢地战斗到底。

其实,她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自由和解放,也是在给在前线打仗的儿子加油打气,何香凝用这种方法支持着自己的儿子。

为了让儿子能专心革命,何香凝在抗战期间带着小孙子到处奔波,也没有一句怨言,何香凝的母爱和深明大义,让她在当时被很多进步报刊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在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何香凝作为母亲,心里非常挂念在华北前线英勇抗日、已经成为红军重要领导的儿子廖承志,她对儿子既关心又有着很高的期望。

1937年9月28日,即使她身体不舒服,还在家里休养,但仍然接受了上海《立报》记者的采访,在谈话中,她多次提到对儿子的看法和嘱咐。

何香凝觉得,廖承志从小就在繁重的功课和严格的家庭教育下成长,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家眼中的“才子”,是因为他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和培养。

廖承志的一生中很多时光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可尽管命运坎坷,在逆境中他仍然能笑着面对,虽然历经七次牢狱之灾,但是他对革命矢志不渝。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他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廖承志的外交工作中,他始终秉持着平等、互利、友好的原则,积极推动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多次出访国外,与各国领导人进行友好会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廖承志的心中明确的知道,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途径,因此,他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廖承志是周恩来在处理对日事务时的得力帮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廖公”,尽管他当时还不到50岁,廖公在日本有很多朋友,说起他的名字,几乎人人都知道。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廖公在日本参加国会议员选举,不管是参议院还是众议院,他都能轻松赢得高票。

对于革命事业,廖承志一点也不含糊,而在家庭上,他也是个慈爱的父亲和贤良的丈夫,他的妻子经普椿是经享颐的女儿,他们两家也是邻居。

当时,经普椿每次回去看望自己的父亲,都会经常帮何香凝做家务,和“未来婆婆”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因为当时何香凝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所以经普椿经常去何香凝家里走动。

一来二去,这个细心,温柔贤惠的女子打动了廖承志的心,廖承志的心里非常感激经普椿对自己母亲的照顾,再加上当时经普椿才16岁,充满青春的朝气,而那时候的廖承志也是英姿翩翩。

两人很快相爱并结婚,可廖承志心系革命,这对新婚夫妇刚刚成婚,就要面临分开,但廖承志也无暇顾及,只好将全身的力气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周总理的得力助手,廖承志被称为周恩来总理的“不管部部长”,那么他的妻子经普椿就可以说是廖承志的“生活总管。”

经普椿对丈夫廖承志的照顾十分的周到,她体贴细心,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而廖承志也知道妻子的付出,他对经普椿也是疼爱有加,两人结婚多年,仍然如胶似漆。

1980年3月份,这时候的廖承志已经70多岁了,他的身体也有了疾病,他去美国一所医院做了个心脏搭桥手术,手术挺成功的,不过,毕竟上了年纪,他的妻子经普椿对他的健康状况特别担心,因此对他的照顾和管束也更加严格了。

晚年时期,廖承志的身材开始发福,最关键的是他还特别喜欢吃肥肉,有一次家里宴请外宾,妻子经普椿也在现场一同陪着。

廖承志爱开玩笑,他指着门口对经普椿说:“阿普,你看是谁来了?”经普椿刚转头去看,廖承志就趁机飞快地夹起一块大肥肉塞进了嘴里。

等经普椿反应过来上当了,她就用眼睛瞪着廖承志,廖承志则看着大家,笑着说:“我刚才可没吃肥肉哦!”经普椿虽然拿他没办法,但这一幕却逗得客人们哈哈大笑。

手术后,医生让廖承志戒烟,在大多数时候,廖承志还是很听话的,但是有时候实在忍不住,还是会破戒抽一支。

每当这时,如果被经普椿发现了,她就会左手叉着腰,右手指着廖承志,嘴上“责备”道:“你还敢抽!”廖承志就会举起双手做出“求饶”的样子,这搞笑的样子,也让经普椿开怀大笑。

1983年6月10日那天,廖承志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消息让经普椿非常痛苦,他们俩相爱了五十多年,一起经历了好多好多的风风雨雨,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分不开也割不断。

夫妻俩之间的回忆,就在经普椿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回放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过得不容易,有时候还不知道明天会发生啥,但对他们俩来说,那些日子却是那么地难忘。

参考信源:

《中国人大》——廖承志和他的母亲何香凝2014-09-11

人民政协报——何香凝的家风:革命2016-02-0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白头相偕愿已足:廖承志、经普椿的爱情故事2008-09-22

0 阅读:1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