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安万秦腔】之九——安万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前景

秋柳人文平川 2025-01-13 16:51:13

作者:王知三 靳根元

一、安万秦腔传承面临的现状与挑战

1.人才断层问题。秦腔艺术的学习周期长、难度大。秦腔艺术家的培养更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和舞台实践才能“成名”。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年轻人面临众多职业选择,愿意投身秦腔学习的人数有限。安万秦腔发展经历也已经证明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的事实,人才严重缺乏,后继无人。不说西北地区,就我们甘肃许多市、县(区)的秦腔剧团、院、演出公司亦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老艺术家逐渐年迈,而年轻一代演员难以迅速顶上,导致传承链条出现潜在危机。

2.市场竞争压力。现代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影、电视剧、网络综艺等新兴娱乐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受众。秦腔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在与这些现代娱乐方式争夺观众注意力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安万秦腔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但要长久吸引新观众并留住老观众,任务十分艰巨。

3.资金短缺困境。秦腔剧团的运营、剧目创作、演员、乐队、舞台信息化投入等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然而,秦腔艺术因地域经济条件、关注度等因素,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包括安万秦腔和其他地区的民营剧团)。缺乏充足资金,就难以进行高质量的剧目编排、先进设备购置以及有效的宣传推广,限制了其传承与发展。

二、安万秦腔传承的积极举措与成果

1.学校教育传承。部分市、县(区)将秦腔引入校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小接触秦腔艺术。这一传统文化的宣传形式是积极的,可行的。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也为秦腔艺术储备了潜在的观众群体和传承人才。像静宁县秦腔剧团艺术家经常进入一些中小学校授课、表演,开展秦腔知识讲座和表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这都是暂短的活动,比起专业戏剧学院、培训班的长时间培训学习是有差距。

2.数字化传播探索。安万秦腔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积累了秦腔传承发展足够的经验。因此,应该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始尝试数字化传播。通过演出直播、发布秦腔舞台排练(培训)乐队现场演奏、曲目练习等短视频等方式,突破传统演出的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欣赏和了解秦腔艺术。一百五十多号人,人人都有快手、抖音等宣传自我、宣传安万秦腔的平台。一些秦腔艺人也利用社交媒体账号分享自己的演出经历和表演片段,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这是借新媒体线上培养年轻秦腔爱好者,培养秦腔“票友”的最捷便之径、最有效的方法。

3.创新剧目创作。为了让秦腔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观众的“复古”情绪,秦腔的创作者们应积极挖掘传统剧目,改编有教育意义的老剧本重现舞台。如安万秦腔老剧目《包公三下阴曹》,虽然我们都是无神论者,不相信迷信,但安万秦腔发掘的这本传统老戏,它的公开演出,至少可以震慑一些胡作非为、没有道德底线的年轻人的心灵。

我们建议,各县区秦腔团院或演艺公司,在发挖掘老剧本的同时,在保留秦腔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题材和表现手法,创作出一批反映当代生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既能吸引老戏迷的关注,也能较好的开拓新的观众群体。

三、安万秦腔的发展前景分析

1.文化价值优势奠定基础。秦腔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安万秦腔作为秦腔艺术的发掘、创新的典型案例,它承载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艺术特色。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标识的艺术形式,其文化价值将愈发凸显,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旅游融合带来机遇。甘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各县区秦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许多地方将秦腔表演纳入旅游项目,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能够观看精彩的秦腔演出,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增加了安万秦腔等一大批民企、国有艺术团院的演出机会和收入来源,还能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成为秦腔爱好者。

3.政策支持助力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戏曲艺术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涵盖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演出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例如,政府设立专项文化基金,用于资助秦腔剧团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举办各类秦腔艺术大赛,激励演员提升技艺水平等。

安万秦腔虽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不断探索的传承举措以及有利的发展机遇,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能够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发展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安万秦腔有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四、安万秦腔的发展前景预测

安万秦腔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以下是我们基于现有信息进行的总结和预测,请安万和他们的团队批评指正:

1.高人气与广泛认可。安万秦腔在西安、平凉、兰州、宁夏的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戏迷们对其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演技赞不绝口。安万剧团在网络上也非常火爆,话题播放量极高,抖音、快手平台上关于安万的话题已超过四五百个,其中西北巡演的话题播放量达5475.6万次,西安站的话题播放量达4150.5万次(网络统计) 。

2.创新与传承。安万不仅传承了秦腔的传统艺术,还进行了创新,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秦腔表演中,让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通过“演出互动+直播带货”模式,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了地方知名度 。

3.社会影响力。安万秦腔的火爆出圈不仅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观众,还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安万剧团在西安、平凉、兰州、宁夏的演出场场爆满。特别是在平凉、兰州,线上线下观众达到200万人次,显示了其强大的吸引力。

前景预测(预测不准的地方,请读者包涵):

一是持续的高人气。随着安万秦腔在网络上的火爆,预计其粉丝基础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和喜爱秦腔,安万秦腔现象将会永远持续“发热”。

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安万及其剧团在传承秦腔艺术的同时,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预计未来会在秦腔界引领更多的创新潮流(如对说春官词、跳秧歌舞)。通过网络平台和直播带货等现代手段,安万秦腔有望进一步推动秦腔艺术的全国乃至全球传播。

三是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安万秦腔的商业模式已初步成功,未来有望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当地文化软实力。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以及个人捐赠的助力,将为安万剧团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艺术质量与品牌建设。安万剧团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艺术质量,不断提升表演水平,打造秦腔艺术品牌,成为秦腔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

总体来说,安万秦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创新发展模式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前景十分光明,有望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王知三,名举章,字知三。甘肃省静宁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退休闲居。

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1——5届理事。曾任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15年,现任名誉主席;曾任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现为顾问;静宁县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

一直以来致力于地方民间文学、民俗、文史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至目前,各类编著130部,已经出版著述95部,编著近3000万字。发表、展演、播映各门类作品千余件,有7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多次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嘉奖表彰。曾获优秀编辑、优秀新闻工作者、微影视创作优秀导演、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静宁县“十佳文化艺术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书香之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获得者、荣获民进甘肃省委员会突出贡献奖。先后为宁夏、青海、江西、甘肃策划过大型文化、旅游方案300多件。

学术贡献有:1、伏羲神话圈的提出和论证;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六盘山地区红色旅游的首倡和策划;对关陇地区十余县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5、妈祖文化圈的提出和论证等。6、平凉文化格局构建理论的提出与论证;7、静宁苹果文化的提出与论证。

作者简介:靳根元,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会员,关陇民俗研究会副理事长,白银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平川区文联副主席(兼职),平川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平川文艺》主编。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甘肃日报、人民军队报、甘肃工人报、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煤炭报、兰州晚报、白银日报、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人文白银等发表新闻、论文、文艺评论等1600多篇近二百万字。曾担任兰州晚报、甘肃工人报、白银周刊、甘肃经济日报特约记者。在部队服役17年,荣立三等功3次。在新闻竞赛、征文参赛、论文评奖中,29次分别荣获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2022年度荣获“甘肃省首届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

0 阅读:0

秋柳人文平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