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长无奈地反映,孩子在家玩手机,首先说好只玩10分钟,但到时间后孩子不肯交还。如果强行将手机拿走,孩子便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让她头疼不已。如何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的观点和建议。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通讯员 周思雅 摄)
龚紫薇
嘉宾档案:湘钢一中思政专业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
观点:在处理因手机使用而引发的亲子冲突时,家长应理性、克制,深入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用成长型思维助力改变,避免“妥协—爆发—妥协”恶性循环。
一、真诚且包容,深入了解沉迷原因。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对手机的真实态度,首先要抛开功利性的评价和价值性的说教,避免引起孩子反感。要通过描述事实、表达共情、表示担忧,把孩子从管理的对立面拉到谋求成长的合伙人这一立场。
二、信任且引领,培养规则意识。考虑到初高中生独立性、自主性增强的心理特征,家长应逐步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在手机管理的规则制定上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家长可通过“孩子提案——家长补充——书面确认”的议事流程,双方协商一致,先试行,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旦孩子出现不执行情况,家长切忌愤怒冲动、翻旧账,而应克制、冷静,就事论事,不妨把孩子的每一次反复当作成长的契机,当成进步的机会。
三、温柔而坚定,化解亲子冲突。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具备一定的反权威意识,这是他们成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处理冲突时为避免矛盾升级,家长不妨采用非暴力沟通法,用“描述事实——分享感受——表达期待”的步骤拉近距离,化解情绪。待情绪平复后,温柔而坚定的执行规则,若孩子哭闹不止,可允许孩子充分发泄完情绪后,给予安慰和关心,再次重申规则,严格执行。可能第一次会经历一场煎熬地拉锯战,但有了第一次成功后,孩子摸清了家长的底线,后续处理起来会顺利很多。当然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如果家长沉迷手机,规则执行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毛盼盼
嘉宾档案:湘钢一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曾获市中小学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获一等奖,获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观点: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关键在于建立“契约精神”,而非单向管控。当孩子频繁突破约定底线时,根源往往在于家庭规则系统存在结构性缺陷。
一、可视化时间契约。采用具象化工具替代抽象指令,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公约”。例如,使用沙漏计时器取代口头倒计时,在手机设置电子围栏功能。通过视觉化工具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有实体”的认知,将规则外化为可感知的客观存在,进而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
二、自然结果教育法。当孩子超时拒绝归还手机时,避免直接抢夺引发权力对抗。可平静告知:“既然延长10分钟,那明早的晨读时间需要提前10分钟补上。”让孩子在承担自然结果中理解规则的双向性,培养责任意识。重点在于保持态度温和但立场坚定,不因哭闹妥协。
三、家长行为镜像调试。家长须审视自身的时间使用模式。统计家庭成员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间,用数据引导孩子认知电子产品的合理使用边界。建议设立“无电子时段”,全家共同进行阅读或户外活动。当孩子目睹父母自觉遵守规则时,契约精神才能完成价值内化。
(全媒体记者 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