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证实,美俄正在商谈以“分割乌克兰土地”作为结束战争的最终协议。这一表态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不仅搅动俄乌战局,更将二战后的国际法体系与地缘政治规则推向重构边缘。本文从多方视角解析这场争议性谈判的动因、阻力与潜在影响。
一、特朗普的“交易艺术”:从军援断供到领土施压自2025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迅速调整对乌政策。他先是暂停价值63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随后通过特使凯洛格向乌克兰提出“领土换和平”方案——要求乌方放弃克里米亚及顿巴斯边境地区。这一立场与拜登政府“支持乌克兰恢复1991年边界”的政策形成鲜明对立。
经济驱动的战略转向:特朗普多次强调美国对乌援助“入不敷出”,但其真实意图或与资源攫取密切相关。资料显示,美国正试图迫使乌克兰签署协议,以稀土、锂矿等战略资源抵扣军援债务,涉及金额高达5000亿美元。当泽连斯基拒绝后,特朗普转而以切断情报支持、质疑乌政府合法性等手段施压,甚至暗示“乌克兰可能成为俄罗斯”,为领土交易制造舆论铺垫。
与俄罗斯的默契试探:美俄在沙特利雅得的秘密会谈被曝涉及“势力范围划分”。尽管俄方坚持要求乌克兰从四州撤军及解除制裁,但特朗普的妥协姿态已打破美国传统对俄遏制框架。这种“牺牲乌克兰换美俄合作”的模式,被《华盛顿邮报》称为“二战以来最剧烈的地缘调整”。
历史伤口与现实的撕裂乌克兰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始终在“向西靠拢”与“东方牵制”间挣扎。其黑土地粮食产能、天然气过境枢纽地位及稀土资源,使之成为大国博弈焦点。如今,持续11年的冲突已造成超30万人伤亡,东部工业带沦为废墟,民众对“领土换和平”的支持率从2022年的8%升至2025年的34%。这种民意变化为特朗普的施压提供了切口。
泽连斯基的双线抵抗面对美国断供威胁,乌克兰总统采取“软硬兼施”策略:一方面通过新型导弹实战、无人机袭击俄后方能源设施展示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向欧盟求援,并释放“以稀土换安全保障”信号。但欧洲军备产能仅能填补美国援助的15%,这种结构性依赖使乌方难以彻底摆脱特朗普的筹码压制。
三、国际法困局:强制性割让的合法性危机特朗普的提议直接冲击现代国际法基石。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通过武力威胁实现的领土变更无效。历史上,1871年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案例,均属已被国际法否定的“强制性割让”。即便美俄推动乌方“自愿”签署协议,在战火未熄、外部施压背景下,其法律效力仍将受广泛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大会2025年2月最新决议以93票赞成重申“乌克兰主权涵盖国际公认边界”,中国也明确支持乌1991年领土完整。这些动向意味着,任何分割协议都可能遭遇国际诉讼与制裁反制。
四、全球震荡:谁在支持?谁在反对?美国内部分裂加剧共和党选民中49%支持“尽快结束战争即便俄占乌领土”,而民主党74%坚持夺回失地。这种极化在政策层面体现为:特朗普削减军援获保守派力挺,但拜登派系官员仍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至任期最后一天。
欧盟的艰难平衡尽管英法德等国谴责特朗普“助俄打破孤立”,但欧洲对美安全依赖难以短期内克服。法国虽表态“欧洲军备无法替代美国”,却同步推进对乌稀土合作,试图在美俄博弈中守住资源话语权。
俄罗斯的观望与试探克里姆林宫虽欢迎特朗普的“务实”,但对美方反复态度保持警惕。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强调,任何协议必须满足“乌军撤出四州”等前提,而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推进,实则增加战场筹码以对冲谈判风险。
五、未来推演:三组矛盾与两种结局短期止痛与长期隐患若协议达成,乌东可能重演“德涅斯特河沿岸模式”成为“冻结冲突区”。但俄美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不会停止——美方要求控制乌稀土产区,俄方则谋求黑海出海口,这种利益重叠可能引发新代理人战争。
霸权逻辑与多极反抗特朗普的“交易外交”实质是单极霸权的延续,但其破坏国际法的行为可能加速多极化。欧盟正推动用冻结俄资产重建乌克兰,中国则通过“全球安全倡议”提供和平解决路径,这些替代方案正在分化美国传统盟友体系。
能源武器化与全球产业链乌克兰停止俄气过境已导致欧洲气价上涨23%,若美俄借领土协议重塑能源格局,全球锂、稀土供应链将面临新一轮政治定价风险。
结语:超越“分割”的和平能否实现?特朗普的“分割计划”暴露了强权政治对国际秩序的侵蚀,但也在倒逼国际社会寻找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乌方临时停火建议的欢迎、中国“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呼吁,以及欧盟对乌克兰重建的百亿欧元承诺,均为和平进程提供了多元路径。当战场与谈判桌的较量仍在持续,国际社会能否守住“主权平等”的底线,将决定21世纪全球治理的走向。